今年以来,商洛市山阳县紧紧围绕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总目标,主动对标“双50”和西商融合战略,高点站位、高标起步,采取“五个三”措施,强力推动“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
一、突出“三个强化”抓部署。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坚持把“两改两转三促进”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以“两改”为基础、“两转”为重点、“三促进”为目标,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改两转三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抽调5名干部集中办公,专职专责抓好此项工作。各镇办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安排部署。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现场调研,相继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及《责任清单》,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严格时限要求,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明确“三个重点”抓“两改”。一是明确改造对象。深入调查摸底,建立全县农村厕所和土坯(石板)房改造对象库,按照“整体规划、整村(域)推进、分类实施、逐年建设、一体到位”的思路,与秦岭山水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帮扶村等结合融合,确定分年度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户厕改造1175座、土坯房和石板房改造162间。二是明确改建方式。改厕方面,采取完整上下水式、大三格化粪池式、光伏微循环式、小三格化粪池式、卫生旱厕式“五种类型”;改房方面,突出传统村落保护、村容村貌提升、保障安全、业态转型“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重点补齐供水保障、农村道路、环保设施等“八个方面”短板,确保改一处、美一处、群众满意一处。三是明确补助标准。按照市上下发标准,原则上对卫生厕所户均补贴3000元、农村土坯(石板)房户均补贴2万元,同时结合立地条件和农户实际,统筹各类资金,灵活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

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三、坚持“三个紧盯”抓“两转”。一是紧盯农业“四化”建设。持续壮大菌果药畜茶“5+X”特色产业,今年计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90个以上,预计一季度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9亿元、增长5.6%。二是紧盯三产融合发展。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发展康养、休闲、创意农业,今年已启动建设色河陆湾、户塬桃园等三产融合项目5个,发展民宿集群2处。按照景区承载、串珠发展、节点打造、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启动规划六镇五景区十六个节点的乡村建设示范区项目。三是紧盯公共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点亮工程,依托“源味山阳”区域公用品牌,引进陕西头号粮仓等供应链企业2家,让更多山阳农产走出秦岭、卖向全国,预计一季度可实现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额5600万元。

高端茶叶基地四、围绕“三个促进”抓“提升”。一是促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认真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我县“5210”思路,接续打造5条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建设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0个市级示范村,启动实施集中饮水提升工程6处、产业路50公里、农网改造162千米、5G基站102个。二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启动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削薄培强”行动,采取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特色产业、投资入股、领办企业、项目包工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力争全县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较去年的5052万元增长30%以上。三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继续落实5个《扶持办法》,做实“四抓四带”联农带农机制,发展“五小经济”、庭院经济,不断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落细稳岗就业等政策兑现,做大劳务产业,扩大就近就业,不断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一季度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53万人,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5元、增长7.8%。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蓬山寨五、建立“三个机制”抓保障。一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采取项目资金投一点、专项资金补一点、驻村单位帮一点、集体经济筹一点、群众自发出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六个一点”的方式,筹措各类资金1.2亿元,已落实到位8000万元。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一镇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部门牵头、一套专班推进的“三个一”推进机制,结合“三个年”活动,领导干部到一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行“周督查、月评比、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定期听取汇报、现场调度、督促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县效能办重点督办事项,对工作推进缓慢、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各项工作推进有力、落到实处。(山阳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