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商洛市山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零工群体“找活难、收入低、保障弱”的现实困境,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选择以“小切口”精准破题,积极探索规范化、数字化、人性化的零工市场建设新路径,推动零工就业从“散乱无序”向“规范有序”、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匹配”,成功实现了以“小平台”托举“大民生”、以“微改革”激活“大就业”的积极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力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搭建规范平台,破解“散”的难题,实现从“马路市场”到“舒心港湾”的跨越
长期以来,“马路蹲活”不仅是零工群体的无奈选择,也成为了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的一个痛点。为解决“散”的难题,山阳县从硬件建设和网络布局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是高起点建设标准化服务主场。全县首个规范化零工市场于2025年6月3日正式建成并投用。该市场摒弃了简陋的临时场所概念,建设了宽敞明亮、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服务大厅,内设业务受理区、信息发布区、便民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休息座椅、免费饮水机、充电桩、行李寄存处、医药急救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彻底改变了零工群体风吹日晒的候工环境,营造了“冬暖夏凉、舒心候工”的温馨氛围,显著提升了零工群体的职业尊严感和市场归属感。二是全域构建“1+N”服务网络。为避免出现“中心市场热、乡镇基层冷”的局面,山阳县同步推进服务下沉,在全县18个镇(街道)依托现有公共服务空间设立就业服务驿站,构建起以县级零工市场为中枢、以镇街服务驿站为触角的“1+18”全域覆盖服务网络。这一布局有效形成了“15分钟求职圈”,让城乡零工群体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了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就业触点的标准化、集中化管理。
(二)创新对接机制,破解“偏”的难题,实现从“信息孤岛”到“精准匹配”的跃升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零工就业效率低下的核心症结。山阳县大力推动“数字赋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供需对接新机制。一是打造“线下+线上”立体服务渠道。线下,在市场内设立快速对接窗口,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岗位推荐和咨询服务,确保不熟悉数字设备的群体也能无障碍获取服务。线上,则建立多个零工服务微信群,并大胆创新,引入“抖音直播带岗”等新媒体模式。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信息发布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岗位信息从“被动等待查询”到“实时主动推送”的转变,构建了“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市场。二是建立“实名+标签”双向信息数据库。为实现精准匹配,市场建立了零工与用工方的双向实名登记制度,详细收录了包括技能特长、从业工种、工作经验、薪资期望、可工作时间等在内的12大类关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筛选和双向推荐,大大提升了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效率。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匹配精准度提升了40%,求职平均周期从过去漫无目的的“蹲守”缩短至高效的3天。
(三)拓展服务内涵,达成“稳”的就业,实现从“单一中介”到“综合赋能”的转型
山阳县零工市场并未止步于简单的职业介绍,而是不断拓展服务外延,致力于提升零工群体的长期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一是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联合县内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开展母婴护理、家居保洁、叉车等市场急需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并纳入优质零工资源库,进行优先派单推荐。这不仅提升了零工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潜力,也为市场输送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针对季节性用工特点,市场发挥了强大的资源整合和组织动员能力。例如,在2025年7月30日至8月8日的短短10天内,就高效组织了16批次、共计612名采摘工人赴韩城从事花椒采摘工作,既解决了外地企业的“用工荒”,也为本县劳动力开辟了规模化的增收渠道,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化输出能力。三是实施“精准化”企业服务。主动对接县内外重点企业,如迈思普电子厂、陕西瑞裕电子厂、商洛比亚迪线束工厂等,深入了解其旺季、短期用工需求,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通过市场平台进行快速、精准的人力资源匹配和输送。这既为企业节省了招聘成本和时间,保障了生产秩序,也为零工提供了更多稳定、可靠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企业与劳动者的互利共赢。
二、思考与启示
(一)必须坚持“民生导向”,把准改革脉搏,在回应群众关切中凝聚共识
改革的生命力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感知和积极回应。山阳县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项成功的民生改革,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在零工市场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零工群体的真实需求和核心痛点作为决策依据和工作导向,推动服务理念从传统的“等群众上门”向现代的“送服务上门”彻底转变。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直抵民心、接地气、有温度,从而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凝聚了最广泛的共识。
(二)必须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在打破信息壁垒中重构流程
在数字经济时代,公共就业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效。山阳县零工市场的高效运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数字赋能”的深刻理解和成功实践。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建立动态更新的实名信息数据库,并创新运用直播带岗等新媒体工具,市场成功打破了传统零工就业中的信息壁垒,重构了供需对接流程,实现了从“人找活”到“活找人”、从“漫无目的”到“精准推送”的深刻变革。这启示我们,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服务可及性、精准度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三)必须构建“协同格局”,凝聚改革合力,在推动多元共治中实现长效
零工就业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健康持续发展绝非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必须构建协同治理的格局。山阳县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良性机制。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扮演了规则制定者、平台搭建者和底线守护者的角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负责专业化运营,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市场活力;广大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则是需求的源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多方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既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与兜底作用,也激活了市场“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效能,为零工市场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共山阳县委政策研究中心山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