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9-86178533

首页 >> 商洛 >> 正文

【诗词里的商洛】流淌在诗词长河里的山水华章

2025年08月21日 15:35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草链岭的山脊,山脚下的一汪泉水正解开一夜的雾纱慢慢苏醒。从这汪泉水开始,悠悠洛水向东奔流,在那澄澈的水波里,至今仍荡漾着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所写的《送家挣寺丞知洛南》:

秦爱商於地,信美洛水南。

银铅与丹砂,凿金民争贪。

蜀客善制锦,当先务桑蚕。

衣老以及少,使煦如春酣。

摘蔬有笋蕨,钓庖有岩潭。

颇同故乡味,将喜获所谙。

梅尧臣写《送家挣寺丞知洛南》时,正是宋仁宗天圣年间。好友家挣寺丞赴任洛南知县,梅尧臣便作此诗宽慰友人:洛南这地方向来是好的,山不甚高却颇清秀,水不甚深倒也明净,与故乡安徽宣城相似,可作为第二故乡。

走进《送家挣寺丞知洛南》,一句“秦爱商於地,信美洛水南”,道出洛南之美非惊心动魄,而是如饮醇醪,渐入人心。“摘蔬有笋蕨,钓庖有岩潭”两个场景,勾勒出取材自然、自给自足的恬淡生活图景,青山绿水间,采摘垂钓的身影从容惬意。在梅尧臣心中,春日里,洛南山桃野杏开得烂漫,远望如烟如霞。秋来则枫叶转红,槲叶镀金,夹杂些常青的松柏,颇不寂寞。山间多溪流,水声潺潺,日夜不息。溪边往往有村舍,土墙茅屋,掩映在竹树之间。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历史上,像梅尧臣这样,赞美洛南美景的诗数之不尽,这些诗词佳作,如同散落在洛南山水间的珍珠,串联起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时代变迁。当拂去历史的尘埃,那些关于人文、山川、物产、驿路的诗句,便成了打开时空的钥匙,让人们得以窥见洛南从古至今的模样。

“群山如黛,层峦叠嶂。”8月16日,前来洛南旅游的陈宇卓站在洛南县伶伦文化研究院的观景台上感慨道,“这里的山兼具秦岭的雄浑与陕南的灵秀,行走其间,能够深刻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深邃。”

正是这样“近山含黛、远山如墨”的山,塑造了洛南独特的地理风貌,成为历代文人寄情言志的灵感源泉,洛南的“山水”的意象也在古代诗词中流淌出别样的韵味。

早在秦代,商山四皓就在《采芝操》中详细描述洛南的山: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岩居穴处,以为幄茵。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高山崔嵬,岩石如黛,深谷逶迤,树木莫莫,展现了一幅山高谷深、树木茂密的山川美景图。

秦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4位博士因“秦政虐”隐居商山,他们在《紫芝歌》中又吟:“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商山四皓以紫芝充饥,坚守着“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的操守。这份操守跨越千年,引得唐代诗人王维写道“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他告诉即将赴任的李太守,若感受到上洛(洛南)西山的清爽,便能理解四皓隐居的心境。

“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四皓风骨一直影响着洛南人。现在洛南谢湾南境的四皓山和洛南行政区划中的四皓街道,就因四皓先生初隐此山而得名。”洛南县文化馆馆长赵洛营告诉记者。

而洛水的碧波长流,在宋代张耒的笔下也有过诗意的描摹,他曾在《洛水》中写道:

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

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

南山秋风已萧瑟,倒影上下迷空翠。

何当载酒纵扁舟,一尺鲤鱼寒可鲙。

诗中“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的描写,让人仿佛能看见阳光穿透水面,照在水底的沙石上,如珍珠般闪烁。

元代孟文昌在《梯霞观碑略》中曾这样描绘洛南山水:“东望文显之山,四老仙去,遗迹犹在,永怀高风。南面老君之崖,白云出没,想像圣义,幢盖飘扬。西走城邑,禾麻檬檬,居民行旅,络绎道路。北瞰温洛,灵源浩瀚,龟书发秘,滔滔东注。四时之间,朝氤夕霭,千态万状,使览之者心旷神怡。可以蝉蜕麈纷,遗世独立。”

时至今日,这篇碑志文中“文显之山”“老君之崖”“西走城邑”“北瞰温洛”的景象,依然能够在洛南寻得踪迹。

现在的洛河,依旧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只是河上多了很多桥梁,岸边建起了整齐的民居,不变的是那份“碧如黛”的清澈。

四皓的隐逸情怀与洛南山水的交融,为这片土地埋下了深厚的人文基因,而这样的基因也不断吸引着后世文人踏足探访,留下更多与山水共鸣的诗篇。唐代诗人岑参在前往洛南县华严寺时,曾挥毫写下《题华严寺瑰公禅房》:

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东谿草堂路,来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

这座华严寺位于洛南县巡检镇三元村,属华严派众寺之宗,辈分仅次于北京大华严寺,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雨,但寺庙墙壁上依然能看到当年匠人所绘的壁画。而站在华严寺遗址上还能看到飞檐挑着千年月色,依旧能够听到清泉在林间叮咚,似在复述着“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的古意。

若说四皓与岑参的足迹,为洛南山水添了隐逸与诗意,那么在这片土地上,更有一段关乎华夏文明源头的传说,在洛水之畔代代流传。

“五千年前,黄帝史官仓颉行过洛河之畔登阳虚山,观鸟兽行迹,思维顿开,首创二十八枚汉字,从此我们祖先告别结绳记事的蒙昧,华夏文明的经脉于此初现,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历代文人也常以诗咏叹这桩文明盛事。”站在洛河岸边,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敏,听到洛南县文旅局副局长冯娜讲解的仓颉造字故事时,肃然起敬。

走进仓颉小镇仓颉碑林文博园,张敏恍惚间似乎看见汉字从二十八字到甲骨文,再到行楷演变的血脉在石纹间奔涌不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抚摸着碑文,在此感慨:“仓颉造字的传说与庄严的建筑群,让我触摸到了汉字的心跳。”

如今,秦岭怀抱中的洛南依托国家级非遗“仓颉传说”遗迹所在地——洛南县保安镇,建设了仓颉碑林文博园、康体养生度假区及滨河景观带,将古老的文字基因植入文旅融合的血脉,让沉睡的传说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萌发新芽。同时,洛南县还对洛惠渠、唐澍殉节处、北斗导航基地等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打造文教、文娱、文商、康养四大产业链。

走在保安镇非遗手工街区,竹编老人指尖翻飞,将青篾织成精美的工艺品;豆腐坊里蒸汽氤氲,洛南热豆腐的香气缠绕着静板书艺人沙哑的吟唱。一位白发游子驻足在挂面铺前哽咽:“七八年未归,故乡竟不识得了——从前只有零星小吃店,如今人声鼎沸,灯火彻夜不熄。”这些巨变背后,是洛河之畔精心串起的文旅珠链:墨染黑潭的幽深、红色教育基地的炽热、溪乐谷民宿的恬淡,最终汇入千人篝火晚会“溪野·星光荟”的欢腾。

在北斗村亲农·溪乐谷民宿,陈冬琴正麻利地收拾着客房。“现在来的游客多了,每天都闲不下来!”陈冬琴擦着额头的汗笑道。

不远处露营基地帐篷下,来自西安的游客张钰正悠闲地品着茶,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起伏,她忍不住感慨道:“没想到山里藏着这么舒服的地方!”说着,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像张钰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在暑期也几乎天天满房。

从诗中景象到今日风貌,诗词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洛南的发展变迁。李商隐写的“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已变成“万千车辙印,织翠今犹见”;而梅尧臣笔下的“银铅与丹砂,凿金民争贪”也早已变成“核桃盈山谷,豆香绕云蹊”。

这些流淌在诗句里的变迁,不仅体现在山川物产的迭代中,更渗透在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里。

在音乐小镇“音乐工厂”里,一群少年正在录音棚里调试电子合成器,数字音轨正跃动着奔向咪咕音乐的云端;露天剧场则让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此刻具象化——演绎着洛南静板书新时代的旋律;更令人惊叹的是,影院里,三维建模技术让《仓颉·洛南传奇》动漫电影里的造字始祖挥动枝蔓为笔,洛水为墨,4K超清画质将上古神话泼洒成视觉奇观。影院外,“跟着仓颉游洛南”的研学团举着小旗走向洛南花石浪猿人遗址……

洛南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我们依托洛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了仓颉小镇、音乐小镇、溪乐谷等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发展。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洛河水为主要水源的洛南豆腐,如今成了洛南一张亮丽的名片,而洛南核桃、烤烟、‘放心菜’,都成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伫立伶伦之巅,洛南画卷尽收眼底:远眺,洛水如一条青罗带,在岁月长河中蜿蜒流淌,映照着五千年的文脉;近观,新居星布于绿海,白墙红瓦在翠色间跃动,焕发着时代的生机;纵目,长路如弦,车流似跃动的音符,扬起的并非尘土,而是历史深沉的呼吸与现代奋进的烟霞。

这幅由山水泼墨、人文点染、时代挥就的壮丽华章,正将仓颉“仰观星斗象,俯察蹄迒理”的智慧、伶伦“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的韵律和四皓“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的风骨,熔铸成秦岭深处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王江波)

【记者手记】

洛水汤汤文脉灼灼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时,我正站在洛水之滨,看着商山被晨光一点点唤醒,山脚下的洛水正抖落夜雾。蹲在河边掬起一捧水,指尖微凉,恍惚间竟觉得这汪水里,真的漾着梅尧臣笔下“信美洛水南”的墨痕。

跟着诗句寻踪的日子里,我总在古今交错的瞬间驻足。在文显山听风穿过松林,想起商山四皓“晔晔紫芝,可以疗饥”的吟唱,突然懂了什么叫“风骨照山河”——两千年前的操守,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成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走进仓颉小镇,看着游客驻足石碑前辨认甲骨文,研学团饶有兴致地了解着中国汉字演变历程时,突然明白:所谓文脉,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世代人血脉里的基因。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变迁。在非遗手工街区,竹编老人把青篾织成精美工艺品时,豆腐坊的香气正缠着静板书艺人的唱腔漫开。

采访结束时,我在伶伦之巅待了整整一个黄昏。看洛水如青罗带绕着新居,听远处音乐小镇人声鼎沸,突然明白了梅尧臣写“信美洛水南”的真正深意。这方水土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让古老的诗句有了新的注脚,让沉睡的传说长出了新芽。

回程的车上,洛水在后视镜里渐渐远了,却总有个念头在心头清晰起来:洛南的美,从不是定格在诗卷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流淌的洛水里,活在传承的手艺里,活在每个洛南人晨起而作的烟火里。这大概就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答案:所谓永恒,正是让旧时月色照亮今人之路。(王江波)

责任编辑:yuki

上一条:柞水县司法局瓦房口司法所开展法律顾问进社区活动 下一条:商洛市洛南县发布宣传系列视频——洛惠渠m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