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商洛市商南县司法局以社区矫正法为指引,坚持“监督管理为基础、教育帮扶为核心”的工作理念,以规范化建设推动监管、教育、帮扶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平安法治商南建设筑牢坚实根基。五年来,商南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318人,解除329人,目前在册97人(其中缓刑94人、假释3人),无脱漏管与负面舆情事件,社区矫正形势持续安全稳定。
筑基提质:锻造规范强引擎
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智慧矫正中心”,2023-2025年完成“三区十八室”功能布局,配齐执法装备,构筑专业化执法平台。立足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要求,创建“六好司法所”10个,司法所队伍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了显著提升。
强化队伍建设,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29人,心理学专业人员2人,设立县、镇(办)社区矫正委员会11个,五年来组织业务培训30余次,参训700余人次,通过“岗位大练兵”知识测试、“技能大比武”案卷评查提升业务水平;建立“月分析+季研判”机制,精准排查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五年来财政拨付经费100万余元。
监管筑堤:织密安全防护网
规范接收流程,对新入矫对象100%开展入矫宣告,明确规定与义务;为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等特殊对象提供10余次上门入矫服务,杜绝脱管漏管风险。
依托“秦在矫”“钉钉”APP等实现线上全流程监管,矫正对象装机率100%,工作人员每日核查轨迹与学习情况,异常情况即时处置。
构建“线上+线下”督查体系,每日通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排查定位信息,司法局包抓领导每年2次带队深入各司法所开展专项督查,梳理风险隐患,规范执法行为。
推行“三阶段+三结合”分类教育模式,将入矫、矫中、解矫阶段与集体教育、分类教育、个别教育结合,针对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等对象建立专项帮教小组,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如十里坪、金丝峡、试马司法所定期入户走访对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张某、叶某、田某等特殊对象,落实帮扶教育措施。
实行社区矫正“三色”管理,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犯罪成因、就业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家庭状况、认罪态度、管理等级、有无特长、重大变故等情况综合评估,分别进行红黄绿“三色”标注动态管理。
矫治赋能:点亮新生导航灯
全流程心理矫治,结合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心理服务模块和入矫谈话,实现接收测试、监管跟踪、矫后关怀闭环管理,覆盖所有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线上+线下+节点”教育模式,“每月一主题”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线下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同步推送线上学习内容,在春节、国庆及重大活动等关键时段强化警示教育,涵盖法治、道德、心理健康等多元内容,引导矫正对象树立守法意识。矫正对象杨某在发现村民家失火时积极投入到灭火救援中,守护村民的生命财产,给予表扬一次。
构建“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协同机制,发挥村(居)委员会作用,联合民政部门协助开展每月实地走访、困难帮扶、公益活动等,缓解司法所工作压力,提升帮教实效。如十里坪司法所针对高龄矫正对象构建“村委会、家庭、邻里”三位一体的帮扶网络;过风楼司法所为居住偏远、家庭困难的矫正对象石某申请临时救助度过艰难的时段。五年来,为矫正对象提供救助帮扶34人次13100元,协助办理低保6人次。
普法聚力:奏响社会协同曲
多维开展普法活动,结合“法律九进”活动,深入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发放宣传彩页5000余份,组织社区矫正业务知识培训,夯实工作人员法律基础。
公益活动塑新生,依托县烈士陵园、赵川镇前坡岭战斗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公益活动,强化矫正对象爱国主义情怀与身份意识,促进规范行为。在养老院开展“义剪扫尘 正心同行”系列活动,传递社会温暖,同时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先进典型,2021年富水司法所所长程龙获评“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2024年社区矫正股股长李瑞荣获“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氛围,激发队伍干事动力。
下一步,商南县司法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法治思维,深化智慧矫正建设,强化监管教育实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平安法治商南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张昕 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