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是个平常的周末。这天,在丹凤县城区江滨公园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有当地居民,也有来丹凤旅游的客人特别多。他们多半是奔着这里公园法治文化广场融入了多种法治元素,特意来此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其实,江滨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只是丹凤县众多法治文化阵地的一个缩影。那些遍布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为全县“八五”普法打下良好基础。2020年至2024年,丹凤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2023年县司法局被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商洛市法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被授予全省“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示范点,2024年县司法局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与法同行新媒体普法大赛进企业活动二等奖,2025年丹凤县第五小学被授予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
高站位 部署全县法治阵地建设
“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丹凤县委、县政府以推动法治丹凤、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目标,高站位紧密部署,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同时把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工作,作为检验全县普法工作的标准。深刻认识到宣传好“八五”普法,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才是做好普法工作关键的关键。

宝鸡市麟游县南坊小学来丹凤县第五小学参观法治阵地
为此,丹凤县委、丹凤县政府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印发《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根据“八五”普法工作任务,开展专题研究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两次以上,印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八五”普法工作;将“八五”普法作为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逐年加大分值,通过考核促进普法工作的有效落实;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印发《丹凤县党政机关“八五”普法期间第一批“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对54个职能部门的普法责任细化量化,积极整合全县法治宣传教育资源,聚焦群众对法律知识的关注点,及时更新部门普法“责任田”,努力实现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独唱式”向“全社会合唱式”转变;各级人大、政协也通过听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工作汇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调研,专项检查,督导检查“八五”普法相关工作35多次,听取专题汇报23次,研究解决实际问题9件。县委普法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及时分解落实“八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常态化地督促检查,促进“八五”普法工作有效开展。
建立健全县、镇办、村(社区)三级普法宣传阵地网络,组建全县“八五”普法讲师团,深入各级各部门开展法治宣传宣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讲法学法的浓厚氛围。各镇(街道)建立了由政法系统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的普法宣传队;各村(社区)组建了由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组成的村级普法宣传队,织密基层普法宣传网络,统筹共筑了普法工作的基础根基。
聚合力 齐抓共管法治阵地建设
遵循“法治、平安、和谐”的理念,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丹凤”为主题, 2024年7月20日开始,利用90个工作日,丹凤县在城区江滨公园北路江岸龙驹A区广场,建设了丹凤县法治文化中心广场。

丹凤县人大代表视察县农商行“八五”普法中建设的职工学习阅览室
据了解,丹凤县考虑在这里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是这里周边有江岸龙驹、碧桂园、阳光花园等5个居民住宅小区和丹江、中街、凤麓等7个居民社区,人流量大,市民经常在此散步、休闲,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在此增添法治元素,融入法治文化,让漫步公园和有意学法、有事找法的群众能近距离地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使群众轻松获得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丹凤县城区江滨公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由法治精神堡垒、中国古代法治人物、近现代法治思想、民法典小品、宪法小品、法治宣传栏、法治小品和法治互动长廊,内容贴近群众生活的8个部分组成。法治文化广场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卡通形象人物故事和直观的图片,向游人展示相关的法律常识。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去年10底建成,近8个月来,已有40万人次周边群众和外来游客,在这里休闲、娱乐、健身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与之呼应的法治文化阵地,在丹凤县的城乡、在机关和部门,还有很多很多。
丹凤县检察院2023年投入资金,装修建成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配备了心理测评仪、音乐按摩椅、投影仪、圆桌沙发、大屏电视等设备。目前依托该中心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疏导、亲情会见、家庭教育指导41人次、民事促调工作6件,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18场次;丹凤县农商行在法治宣传阵地建设中,建立了职工书屋,配备了法律类书籍,还为每名职工配发了民法典,聘请了法律顾问,确保员工知法懂法,树牢法律红线和底线,提升了全员人员的法治素养;丹凤县第五小学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系统规划与持续投入,逐步建起涵盖知识普及、实践体验、文化传播、红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法治教育综合体的法治知识展示区、模拟法庭体验区、法治文化长廊、互动多媒体区等多个功能板块。该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首批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首批陕西省家校共育示范校”等荣誉;竹林关镇丹水社区是陕南最大的移民搬迁区之一,辐射群众6000余户24000多人。县司法局、镇政府、社区投入大量资金,现已建成集最新法律条文、以案释法、法律名言警句、法律谜语、法治文化名人、法律小故事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全方面覆盖民法典、社区矫正、婚姻家庭、社会治安、交通安全、劳动争议、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内容;棣花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针对景区法治文化内容较少,2021年以来,丹凤县司法局结合现场环境进行法治文化宣传,已在景区设计建设了法治精神堡垒、法治小品,法治宣传栏等,使景区了溶入了更多的法治文化元素。

江滨公园法治宣传阵地成为市民休闲学法的好场所
目前,丹凤全县157个村(社区)中,已建设162处含有法治元素的综合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巷、法治宣传栏,其中高标准法治文化广场7处,宣传灯箱3000多面。全县各级各部门均建立起适合各自普法学习和宣传的文化阵地。此外,全县还已建立了一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一个青少年法治培训基地,一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中心,一处法治小区 ,二处法治景区,十五个法治创建示范点。“八五”普法期间,全县举办540多场次“法治宣传村村到”活动。
共护法 城乡遍开法治文明之花
“八五”普法期间,丹凤县依托党群团社法治化育人链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法律进学校”活动有效开展,全面落实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保障”,全县56所中小学配齐“法治副校长”。丹凤县第五小学、第三小学和丹凤中学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红领巾法学院”“十八岁成人礼暨向宪法宣誓”等青少年普法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青少年学法用法成效显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下降。

公园法治长廊,引起游客的关注
印发“每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方案,安排部署“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普法惠民基层行”各类主题活动360多场次。在12个镇办和157个村设置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分批次建设157个“和为贵”调解工作室。通过普法微课堂、道德讲堂、劳模讲堂、红色讲堂,打通法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创建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动态管理,“八五”普法以来,25个单位被命名为市、县“普法依法治理创建示范单位”,19个村(社区)被命名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县在157个村(社区)遴选240名“法治带头人”、1030名“法律明白人”,再由这些人引领群众学法、尊法、守法、护法。 截至目前,全县有11个村(社区)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赵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