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商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县目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探索以绿兴渔、以策育渔、以技优渔、以融扩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加工、观光、餐饮等“冷水经济”,2024年全县规模化养殖金鳟、虹鳟、罗非、鲟鱼等冷水鱼490万余尾,养殖面积达3.6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000余吨,实现综合产值9000余万元,商南三文鱼、鲟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商南县十里坪镇三文鱼养殖基地
主要做法与成效
以绿兴渔,促进“高颜值”转化“高价值”。强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牵引,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一是优化大生态。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焕发“秦岭封面·灵秀商南”魅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8%,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让渔业发展“如鱼得水”。二是涵养优质水。扛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坚持走以鱼护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生物安全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三是打好资源牌。依托境内水系发达、年平均径流量5.2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228.3毫米等水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水体流速缓慢、溶氧充足、酸碱度适中、富含矿物质、水温稳定在12℃到18℃等水质特征,选定活水养鱼生产模式,养殖的鱼原生态、味道鲜、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
以策育渔,打好“组合拳”开创“新局面”。将冷水鱼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县大健康、大旅游、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保障措施,推动冷水鱼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一是突出规划引领。聚焦打造西北最大冷水鱼产业基地目标,制定《商南县冷水鱼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十里坪镇建设冷水鱼繁育、养殖、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发展区,在赵川镇建设冷水鱼繁育基地及冷水鱼养殖区,在金丝峡、过风楼、清油河等镇建设冷水鱼养殖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渔旅融合发展区,在城关街道办建设大鲵繁养区,构建起全县冷水鱼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成立全县冷水鱼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中心,组建专家辅导、工作推进、金融支持3个专班,积极争取渔业绿色发展项目,探索建立渔业养殖保险制度,落实冷水鱼产业用水、用电等方面优惠政策,助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紧密联农带农。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认定为龙头企业的前提条件,推行“支部带头+公司承包+集体分红”“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等冷水鱼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80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以技优渔,激发“新动能”实现“新质效”。坚持生态为基、市场为王、富民为本,以科技赋能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引进优质种源。先后组织技术人员赴美国、挪威,以及山东、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引进三倍体虹鳟、鲟鱼等优良品种10余个,探索建立本土优质资源库,建设冷水鱼原种场和良种引进繁育示范基地,为渔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把握标准种养。围绕良种选育、成鱼饲养、质量监管、病害防控、产品加工等环节,制定鳟鱼、鲟鱼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配套建设蓄水坝、调节池、尾水生态处理塘等设施,推行池塘健康养殖、陆基高位圆池养殖、池塘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形成以国标为主体、行标和地标为骨干、企标为补充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三是强化技术保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企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围绕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邀请专家采取“养殖理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联动交流、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农村水产品养殖“土专家”和乡村CEO。
以融扩渔,延伸“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坚持渔业与康养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冷水鱼繁育养殖、产品加工、休闲餐饮、康养文旅等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一是以龙头企业牵引产业化水平提升。引育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渔友谷现代渔业产业园、黑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推动冷水鱼分拣、冷藏、包装、加工、销售等后整理,促进商品化处理。建成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冷水鱼养殖基地12个、加工厂5个,研发鱼干、鱼松、鱼罐头以及鱼肉松、鱼子酱等高附加值产品10余种;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市首个三文鱼流水养殖示范园,获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二是以渔业品牌打造促进溢价增值。实施冷水鱼品牌战略,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品牌10个、注册“秦岭冷泉鱼”冷水鱼商标3个,初步形成以“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商南格瑞”“商南黑龙”等企业品牌、“黑龙鲟鱼”产品品牌为支撑的渔业品牌体系,“秦楚冷泉”三文鱼获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农产品”,黑龙水产养殖合作社成为全市首家出口创汇的水产养殖企业,商南鲟鱼连续4年出口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其中2024年出口150余吨,实现外贸收入600万元。三是以一二三产融合拓展业态。依托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突出生态为本、渔业筑基、休闲赋能、文旅融合的功能特色,精心打造丹江滔河流域冷水鱼养殖经济带、312国道沿线休闲渔业经济带,建成渔旅融合产业基地1个,开办渔旅主题大型营业场所7家,建设水族观赏馆1个、休闲垂钓园4个,发展渔家宴32家,推出以“赏鱼、吃鱼、体验鱼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促进鱼旅、鱼菜、鱼文等业态融合发展,2024年全县休闲渔业产值达2000万元。

商南县左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
有益思考与启示
依托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立足生态产地挖掘“土”的资源、突出“特”的属性、提高“产”的效益。商南县坚持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冷水鱼养殖、加工、销售全过程,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深入挖掘独特的冷水资源,大力培育冷水鱼生态养殖、精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产业,全力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开辟新路子,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商南县招引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型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撑和市场对接作用,辐射带动滔河、清油河等流域水产养殖户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冷水鱼产品转化增值、产业提档升级。
加强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民众积极参与。商南县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督导落实等作用,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资金资源配置,统筹推进休闲渔业、康养渔业、创汇渔业发展,实现产业兴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强化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推进渔业发展走高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发展冷水鱼产业的过程中,商南县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严格执行《冷水鱼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多渠道引进冷水鱼养殖技术人才,多形式加强养殖户技术培训,强化新品种引进和全产业链开发,有效解决制约冷水鱼发展的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疾病防治、产品销售等难题,在推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催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
促进农民增收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冷水鱼养殖作为高效现代农业,产品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好产业。商南县坚持把推进冷水鱼产业发展与紧密联农带农机制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通过入股分股金、租地收租金、务工收佣金等方式,打造从农户到企业、从基地到市场全产业链,把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上,既破解了村集体和农户发展思路不宽、能力不强等问题,又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下一步,商南县将以实施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三年行动为新契机,持续发挥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突出抓好冷水鱼苗种孵化、养殖规模提升和龙头企业培育等工作,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加快冷水鱼养殖产业高端化、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