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泾民:从长安出发
传承书画精髓 讲述中国文化
文/艾路
泾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无数的杰出人才,牛泾民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他刻苦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书法、绘画及其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书画艺术界崭露头角,引起关注。
1964年,牛泾民出生于陕西泾阳。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当时的泾阳,虽然物质条件还相对有限,但却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泾阳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牛泾民幼小的心灵。这里的山水田园、花鸟鱼虫,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伙伴,也为他日后创作花鸟画埋下了伏笔。泾阳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节日庆典,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元素,这些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艺术感知。
牛泾民自幼在晋陕文化滋养和祖辈家良好家风熏陶下,为以后走上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他的祖父在山西老家是当地知名文化和中医先生,当年本村口的大门楹联是他左右手分别书写的上下联,至今传为佳话。解放初携家来陕行医落户泾阳。
父亲也是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热爱的人,传承长辈的书法爱好,他的书法当年在泾阳县城也小有名气,他在为县城所工作的商业部门书写布告、标语、春联成了他的业余职业。
牛泾民在家父的指导下,从小习帖练字。父亲耐心地教导他如何握笔、运笔,如何观察字帖上字的结构和笔画的神韵。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他逐渐养成了认真、细致的书写习惯,对线条和空间的美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早期的书法训练,为他日后在书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力,书法中的线条韵律能够自然地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他在武警部队服役18年。军队生活如同一个大熔炉,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认真,乐于吃苦的军人作风。在部队中,他面对着擒拿格斗严格的训练和各种任务的挑战,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和冷静。这一品质在他日后的书画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军队的岁月里,他也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战友,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艺术。
转业后,他进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潜心向专家学者学习,实现一个军人向文化人的华丽转身。在担任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的七年里,让他深入接触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古籍。古籍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如同一座座宝藏等待他去挖掘。他在开展古籍整理工作中,虚心向专家学者们学习,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从古代书画理论、绘画技法到文人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通过对古籍中碑刻、金文的学习研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的决心。
牛泾民在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上,省社科院知名文艺理论评论家贺志强、美术理论家梁鑫哲和书法理论家何炳武等老师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三位老师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发现了牛泾民在书画方面的潜力和天赋,鼓励指导传授牛泾民入学中国书画创作和理论,这一鼓励如同点亮了牛泾民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成为他真正走上书画艺术道路上的贵人。他虚心向著名的书画家卫俊贤、郭利杰、张鸿钧、梁鑫哲、罗金保、袁方、何炳武、尧国章等老师求教,在他们细心教导下。汲取了多方营养,使他在书法、绘画和理论研究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牛泾民的书法,早年以临习柳公权、颜真卿楷书为主,随后临习二王行草,兼习魏碑。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书法中时时流露岀柳体筋骨和颜体的厚重大气。线条硬朗流畅,秀中有骨,渐渐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
牛泾民的花鸟画和文人画作品不论是在构图、色彩、线条上兼收并蓄,现在也渐渐展露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牛泾民在他多年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中认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提高书画创作与理论结合十分重要。理论是创作的指导,没有理论支撑的创作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船只。通过对书画理论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书画艺术的本质、审美标准和发展规律。而创作则是理论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创作,才能验证和提升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发展新的理论。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书画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画艺术,从古代书画作品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的技法和理念融入到现代创作中。
刚刚退休的牛泾民,现在还继续担任着省社科院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和省社科院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他不但对书画艺术很执着,还在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慈善事业、老龄问题都有涉猎,取得一些成果。
他不遗余力,乐此不疲,积极的组织推广传播书画艺术,开展书画研讨、座谈、交流和策划活动。现在因书画行政事务和自身潜心研究创作都需要宝贵时间来完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而感到很迷茫,无可适从,但他坚定的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既然自己爱上了中国书画,自己将不遗余力地学习它、传承它、弘扬它、创新它。
愿牛泾民的书画艺术之路,愈走愈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品欣赏:
清莲(100cmX50cm)
苍松(100㎝x50㎝)
松鹤延年(138㎝x69cm)
醉舞秋风(138cmx69cm)
松下听鸟鸣(136㎝x35cm)
生命如松(138cmx69cm)
松荣梅竹秀(138㎝x69㎝)
对对红(69cmx69㎝)
春酣(69cmx69㎝)
秋水长天(69㎝x69cm)
福禄安康(69㎝x35cm)
无意苦争春(69㎝x69cm)
竹石图(136㎝x35cm)
墨梅(50㎝x25㎝)
花果(50㎝x50㎝)
墨香(50㎝x50㎝)
梅(50㎝x50㎝)
枇杷(30㎝x30㎝)
静思(50㎝x50cm)
荷(50㎝x50cm)
殷优启圣,多难兴帮(138cmx69㎝)
大爱行天下(138㎝x35cm)
松下问童子(138cmx35cm)
道似行云流水,德如甘露和凤(138㎝x69㎝)
香象渡河(138㎝x35㎝)
空山不见人(69cmx69㎝)
江山多娇(69㎝x69㎝)
禅(69cmX69cm)
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138㎝x69㎝)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