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弘扬志愿精神 奉献西部热土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纪实
2024-10-14 20:55:25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8期

陈小玮

陕西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教育部直属大学,自1999年起,陕西师范大学先后向青海循化、大通,宁夏西吉,山西灵丘,甘肃通渭、张家川,陕西镇安、山阳、佳县,重庆永川,云南景谷、元阳等地成功派出了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共327名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1998年开始组建,1999年开始派遣,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选派青年志愿者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自2011年7月起,研究生支教团并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

陕西师范大学是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督导员会议暨支教团培训会议的承办单位,也是团中央、教育部首批“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多次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以“参加早、人数多、辐射广、影响大”等特点,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上 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陕西师范大学不断深化研究生支教团的育人功能,不断挖掘研究生支教团的精神内涵,秉承“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倡导和弘扬“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以忠诚、奉献和担当服务中国教育,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点亮奋斗奉献的青春之光,奏响雄浑壮丽的时代之歌。

图片

▲师大办公室第二十五届研支团照片展

2023年4月17日-28日,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实习见习工作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23名研支团志愿者重点围绕“随堂教学观摩、教案设计制作、学科教学研讨、教学授课实践和班主任工作见习”等五个方面培训内容,深入教学一线,“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参与、体验基础教学工作,切实提升教学技能,为站稳支教地的“三尺讲台”打下坚实基础。全体志愿者在16名实习见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快速完成角色转换,深入课堂、观摩学习,累计完成听课426节次,累计完成正式授课63节次。此外,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早读、作业批改、监考等工作,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一线教学工作。

为了扎实做好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岗前培训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试讲实习见习工作方案。每年4月至5月连续开展,不少于两周,目标是帮助研支团志愿者感知教师岗位情境。实习见习结束时,研支团志愿者应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实习见习心得。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在教学工作中,全体志愿者主动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深入交流教学心得,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沟通方式;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听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本领。

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第六届支教团到山阳中学支教。自2009年起,该校连续九年取得商洛地区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比例“双第一”的骄人成绩,这与学校历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接续奉献是分不开的。

景谷分队开展“高考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向上,让“学习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扎根心中。在两个学期的学业考试中,全体成员所教授科目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志愿者们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了最好的师大名片,赢得了服务地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志愿者们在完成课堂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聚焦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结合服务地学校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工作。

佳县分队策划开展“祖国您好,童心飞扬”国庆主题综合展演及“风华正少年,活力满校园”庆六一主题汇演等活动;在学校成立校园广播站,开设电子琴、合唱、书法、口才演讲等学生社团,丰富服务地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同时为让学生更好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特长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培训。佳县分队还积极联络西安市人力资源俱乐部、北京“好未来”教育机构、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扶贫助困系列公益活动

山阳分队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聚焦二十大谱写新华章——欣逢盛世圆梦想”演讲大赛、“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古诗文背诵”、《红楼梦》品读、《雷雨》话剧展演、“书香山阳”等系列活动,与广大青年学生一同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山阳分队还积极参与“12·5”志愿者日系列活动、秦岭天竺山登山节、纪念“6·5”世界环境日暨环保世纪行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

图片

▲山阳分队参演山阳县第五届学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

甘肃张家川分队赓续陕师大研支团优良传统,继承发展“言弈”辩论社、“星光之声”广播站、播音艺考等学生社团与活动,引导服务地学生扩宽高考新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县庆七十周年艺术展演、“感受艺术之美”主题鉴赏、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赛事与活动,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收获成长。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组织社会实践服务小组,深入当地山区开展社会调查,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

景谷分队开展“立榜样树新风西部计划志愿者进校园宣讲活动”“高三年级备考冲刺经验分享会”“以青春之名,赴理想之约”“学榜样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等活动,与广大青年一道在拼搏中奋进,在奋进中坚定人生志向。

元阳分队积极参与团县委组织的“情暖童心七彩假期”“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等系列文体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共同制定了《学校社团工作方案》,在校园内成功创办开展国旗护卫队、广播站、英语社团、围棋社团等多项社团活动。此外,志愿者们还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参与服务地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相长,与支教地的孩子们互相鼓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通过家访、实地调研,积极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学生心声;充分了解每个家庭的不同背景和教育理念,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协商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让家校合力促进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服务地党建宣传、乡村振兴、控辍保学、实地调研等多项活动,用青春助力服务地基础事业发展。

2005年志愿服务期间,山阳分队先后多次参与和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3月12日,参加了山阳中学的义务助教活动;3月2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团委的指导下,为敬老院从小就失去双亲的13岁张伟兄妹设立“希望助学金”,用爱心资助他们成长、成才,支教团志愿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他们兄妹俩补课、教电脑,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长大后报效国家。研支团还在山阳中学设立了“支教团爱心助学金”,共资助学生十余人,并根据志愿者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助一”“一助二”“一助三”的“一二三型”帮扶对子。一位得到助学金的同学激动地说:“这是第一次爸妈没有为我的学费着急,第一次我没有感到辍学的危险,我一定要珍惜机会,加倍努力学习,将来也像你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片

▲支教团延安实践大合照

扎实的服务和突出的业绩让陕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获得了服务地的高度认可。2022年4月27日,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佳县分队荣获“佳县青年五四标兵集体”称号,由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中共佳县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佳县委员会、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在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前夕,获得此荣誉有着特别的意义。

张雨婷、张新悦、井晨曦、王奕童获评2022-2023年度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佳县分队张雨婷获“新时代佳县爱岗敬业好青年”荣誉称号;张家川分队李雨涵获县级党建知识竞赛一等奖,谢英彭获“书香张家川”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一等奖;山阳分队王奕童获市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范芊芊、金芳竹获市级“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元阳分队朱晓妮、王晶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一届届志愿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造士成才,一根根粉笔勾勒青春印记、书写岁月华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事迹,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第十六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评团中央、教育部首批“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称号,多次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

第六届支教团的祁斌业、第九届的封彦、第十一届的折斐翡等荣获陕西省“优秀志愿者”;曾经受教于陕师大第七届支教团,后考入陕师大参加第十四届支教团的刘炜,曾获第十二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研究生支教团督导员助理;第十五届的梁森、高文倩获陕西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第十六届的陈杰荣获“陕西省高校最美志愿者”、宋飞朝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十七届支教团佳县分队成员集体荣获佳县“优秀志愿者”;第十八届支教团张家川分队荣获天水市十佳志愿服务集体。众多典型的树立,扩大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影响力,近年来报名参与人数持续增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志愿服务育人氛围。

支教工作对于志愿者们而言,必将终生难忘,他们努力践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用朴实的奋斗书写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他们也将带着支教经历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为祖国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向上力量。

下 篇

石先莹:支教是人生一笔宝贵财富

采访石先莹是在她的办公室——陕西师范大学致知楼。一进门右手水池边,放着一对很大个的哑铃,是石先莹抽空锻炼身体的器具。她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绿色催化合成。

二十五年前,她刚刚大学毕业,报名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1999年8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出征仪式上,她和全体志愿者一起庄严宣誓:“不畏艰险,开拓进取。”来自北大、清华等全国22所高校的首届101名支教团成员,奔赴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5省区、7县的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

石先莹的支教点在宁夏西吉的三合中学。

第一届支教点的志愿者是各学校交叉派出的。宁夏西吉支教队成员来自清华、复旦、浙大、陕西师大等学校,交叉安排的好处是可以相互交流、提高。第一届招的都是优秀分子,对在校每门功课的最低成绩都是有要求的。学校对他们很信任,一来就给压担子。石先莹带两个高三毕业班的化学课。师大毕业的,有过三个月的实习经验,上课没有任何问题。那里的学生特别懂事,就是基础差。在教学遇到问题时,她也会和丈夫(当时也在中学当老师)沟通、商量。

“现在学校建得很好,但没有多少学生了。我们支教的时候,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还挺多的。”石先莹对带过的那些学生印象都特别好。当地大部分学生上到初中毕业就不上了,能上到高三的学生,都很聪明,智商高,情商也高。

那里的小孩特别能吃苦。住校,睡的是通铺,很简陋。她在高中时也住过通铺,但和他们比还是好多了。

石先莹家访曾去过一个学生家。他跟她说很近,他们在羊肠小土路颠簸着骑了两个多小时,很费劲。

学生家里经济条件好的,还能在学校教师食堂搭灶。食堂也没有多少蔬菜,就土豆粉条,支教老师自己做饭也如此。更多住校生都是从家里带烙的饼,要带够一周的,每顿饭就是吃饼喝水。他们的坚持令石先莹敬佩。

西吉地处宁夏中南部干旱带,缺水少雨,年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洗澡要去县城,周期是一个月,这对在城市用惯自来水的人,一开始特别不适应。让石先莹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接水是靠滴。学校周边村的人也到学校接水,大家排队接水。作为对学校老师的照顾,老师不用亲自排队,桶接满水后会有人给放在一边。生活用水要到山沟下面去提。有个叫张锦喜的学生,现在在深圳工作,帮她用桶打了一年的水,特别令她感动。学生特别关心支教老师,比如,冬天生那种烧炭块的炉子,老师生不出火,学生就帮着生火。

90年代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里的人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非常尊重。第一学期,支教老师还自己做饭,第二学期,镇上的食堂老板就让他们去食堂搭伙,食堂去县城买菜,可以解决他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老板只收他们很少一点钱,几乎可以说是免费的。

图片

▲陕西师范大学石先莹教授

石先莹记得,当时,周边的山看上去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毫无生机的黄,现在看有学生发的照片,山上面都有绿色了。现在,她和带过的学生还有联系。最初是靠写信,也加了QQ群,再后来有了微信群,交流更加便利了。原来的学生有的当了老师,还有当了校长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从那段经历中受益匪浅,真的是一年支教,一生财富。遇到困难,总是从容、淡定面对,从未退缩,工作中宠辱不惊。看到支教时教过的学生工作有所成就,二十五年前他们因受她目光的温暖,得以改变其命运,这是一种无比快乐的收获。支教有期,奉献无期。在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石先莹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杜嘉灵:师生间的相互成长

2021年8月28日,杜嘉灵从家乡动身前往陌生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转眼间陪伴了学生们二百九十余个日夜。

“教师这个职业,远不是一根粉笔在手,照本宣科或是满堂灌那么简单。”近一年的支教生活,杜嘉灵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细数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点点滴滴如画卷翻过,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有荆棘坎坷,亦收获甜蜜果实。杜嘉灵担任高一(3)班、(4)班的数学老师,两个班125名学生,一周14节课时量。从初上讲台时的青涩,到现在上课的游刃有余,可能是杜嘉灵这一年最大的蜕变。

李秀琴老师是学校给她安排的一位师傅,她的帮助对杜嘉灵来说是指路明灯般的存在。和学生初次见面场景,杜嘉灵设想过很多种,严肃的、活泼的、温柔的、有趣的……尽管她磨过无数遍课件和教案,心里仍然打鼓。李秀琴像猜透了她的心思,邀请杜嘉灵去听她的开学第一课。杜嘉灵夹着教案本坐在高一(1)班教室的角落里。师傅在台上讲,她像一个好学生一样,记下李秀琴上课的流程,包括询问环节以及所有的板书。

杜嘉灵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的情景。伴着上课铃踏进教室,当全班学生一齐说“老师好”那一刻,她怦怦乱跳的心放回了肚子里。快闪视频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添加了搞笑表情包的课件也让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她“模仿”着师傅上课的样子,对学生们说:“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杜嘉灵,也是你们未来一年的数学老师。”

日复一日的相处,杜嘉灵和学生们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她要求学生和她之间一定要讲普通话,上数学课一定是一书两本——课本、笔记本、草稿本缺一不可。学生会在杜嘉灵上课前帮她打开课件,插上翻页笔,会在她课后忘记布置作业时主动提醒。学生说的没带作业往往就是没做,他们的错题也总会忘记整理在纠错本上,保证不会再犯下次还会犯错,但在杜嘉灵一次次的包容下,他们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班级数学成绩也总是在年级前列。

图片

▲杜嘉灵与同学们合影

谈到学习,她与学生总是“相爱相杀”;不谈学习,学生总能给她许多温暖与爱。

杜嘉灵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检查。她告诉每个班里的后进生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每天来找她进行作业面批和习题检查。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他们的书写和正确率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上课的积极性也高了,写作业和练习册也不用老师家长催了,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然养成了习惯,这让她深感欣慰。

她从来不因为学生抄袭或是查百度而惩罚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如果你有不会做的题,在没有条件问老师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同学或者参考答案的,但你必须把你抄的题和自己做的题用不同记号区分开,这样复习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曾经是你抄的并没有真正掌握,才能有针对性地将它们再巩固一遍。”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杜嘉灵发现,作业上有抄答案标记的越来越少了,自己独立完成的越来越多,期中考试证明了这一点,我的两个班数学成绩都考到年级前列,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一个非常内敛的女生找到杜嘉灵,希望给她每天出一道题,通过这样的练习补足短板。她说:“老师我不怕苦,只怕自己没有下功夫。”杜嘉灵乐意看到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学习所付出,希望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观念和学习方式,把自己曾经受益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并监督完成,在数学的学习上寻找更有趣更有益的途径。

2021年10月,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只能按下暂停键,开展线上教学。在漫长的三周线上教学中,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数学课堂作为主科,教学任务繁重,每天都有新内容要向学生们教授,杜嘉灵使用手写数位板和电脑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理科直播课程中公式书写、板书作图不便的难题。

在杜嘉灵迈进班级的那一刻,学生们总会先夸赞她,希望老师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会在各种节日向她表达他们的仪式感,一幅画、一块巧克力、一根棒棒糖;班上同学买西瓜时,会给她切一大块,还会给她分享张家川的美食,以及摘的野果;公开课前会开玩笑地告诉她“我们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让她不要太紧张……

最难忘的是他们悄悄问到了杜嘉灵的生日,为她亲手扎了一束零食花,花束上还有许多同学亲手写的话,那是杜嘉灵在二十三岁收到的最美、最甜的生日礼物。学生的每一个举动,令她感动的瞬间也明白,支教从来不是她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给予与关爱。

在张家川这一年,有太多的第一次悄然发生。第一次晚辅导、第一次改作业、第一次监考、第一次出考试卷、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期中表彰大会、第一次为自己的学生们指导朗诵、第一次线上上课……“在他们的青春里我有幸参与,更是为我自己的支教生活书写了美好的纪念。与其说我陪伴了学生们的青春一程,倒不如说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这一年也是杜嘉灵迅速成长的一年。

很幸运来到张家川,遇到了一群很好的领导和同事们。初到张家川时,校长关切地询问他们习不习惯张家川这边的气候和饮食,还叮嘱说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跟他讲。校长总会在节假日慰问远在异乡回不去家的志愿者,志愿者生日,校长组织其他老师一起给他们过生日。

杜嘉灵的同事们大多都是有一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她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初来乍到成为老师的她,像一个拥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学生,“教学进度该上哪了,今天适不适合开新课,立体几何的这块内容怎么讲学生能理解?”杜嘉灵捧着在教学上各种各样的困惑向老教师们寻求帮助,老教师们会悉心指导,帮助她更快进步。在老教师身上,杜嘉灵看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他们总会把自己的教学技巧倾囊相授,教她怎么写教案、怎么安排课时,怎么能够上“一堂好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这一年里杜嘉灵教学上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数学组每一位老师。工作之余他们会跟她聊天,讲近期发生的趣事,讲张家川的风土人情,做张家川的周末旅游攻略。

在来到张家川之前,杜嘉灵曾心生胆怯,也会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如萤火之光,微不足道,究竟能为这里的学生带来什么?一年即将过去,她找到了答案。生活上能一个人井井有条地安排好自己的一切。教学上,已经不再是当初写板书都会手抖的初生牛犊了,可以自如地完成一堂好课,更明白一个老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合理的环节设置,巧妙的情景引入、时间的准确把握、精简的课堂练习、细致的课后作业,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曾经觉得要完成这些可能会花上数年的学习磨练,但在这里的二百八十余天,已然让她在无数次的练习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师,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蜕变。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们都曾是一棵树、一朵云,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用微小的力量带动着另一棵树、另一朵云。”杜嘉灵非常诗意地表达着这一年的支教收获:我何其有幸能遇见这些孩子,在他们的青春里留下我的印记。在一年的朝夕相处里,他们让我收获了人生的最高评价——“榜样”,我很荣幸成为学生们的榜样,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榜样意味着我要做得更好,才能引领他们前进。希望未来的我们和他们,都能在人生的征途中,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

胡琼月:聚萤成光亦红烛

从昆明到景谷的车程是八个小时,八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腰酸背痛、饥饿难耐,很不好受。但是每次往返景谷,胡琼月依然将汽车作为首选交通工具,行走在景谷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条公路,看着周围的崇山峻岭,真的能深切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对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当地百姓的意义。另一方面,忍受身心双重疲惫,能迫使她不停地去思考,自己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能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第二条路——求学的道路变得更轻松些,更稳妥些。正如她在支教日志中写到:“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胡琼月所在的支教点在云南的景谷,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县。

大学期间,胡琼月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师大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坚定了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信念。大学四年,胡琼月参加学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知识援助行动”,多次暑期社会实践经历让她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直观的了解。她觉得,在基层从事教学能真正看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努力找出对策。同时,她也希望未来能够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感染更多东南沿海的孩子,让他们愿意来到西部,留在西部,建设西部。

胡琼月利用大四实习机会,申请回高中母校听课跟班实习。她以为自己会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为此日复一日地熟悉课本、扎实备课、练习试讲……但到了支教点,却意外发现出现了挑战,她要教高中语文。服务地的需求远比自身意愿重要,面对挑战就要迎难而上,在尖刺上开出花朵。在学校的安排下,胡琼月跟着指导老师一遍一遍的磨课。在学习老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之外,为课堂融入年轻活力的元素,借助不同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五分钟,她和学生们分享每日一句,用“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教会他们热爱生活,用“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鼓励他们立鸿鹄志。

学生们最喜欢听她的课外阅读课,他们会一起跟进孟晚舟回国事件的进度,阅读孟晚舟在飞机上写的文章《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也会在新年来临之际,一起学习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从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着手,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和责任感,一方面深入剖析这些精彩文章段落中的遣词造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升文学素养。

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这是胡琼月时常思考的问题。好的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教育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对待学生始终做到用心、细心、耐心。开学之初,作为和学生们的见面礼,胡琼月为每一位学生精心准备了棒棒糖花束,在每一张纸条背后亲手写上激励的话语。一进教室,满黑板的棒棒糖和老师对他们的用心让学生们忍不住感叹“别人家的老师,我也可以拥有。”

在景谷一中支教的第二学期,胡琼月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从此,高一437班就成为了全年级学生最羡慕的班级,高一437班的学生也成了全年级最幸福的学生。教室门口挂着班主任寄语的班级名牌,墙上到处都贴着鼓舞人心的励志标语,让人觉得这个班集体有爱而又温暖。书柜上供学生公共借阅的名著书本和作文素材,以及教室后墙上串起的一张张中国双一流大学明信片,承载着每一个学生的小小梦想。除此之外,每天清晨,学生们来到教室,总能看到胡琼月提前写在黑板上的早安语录。开学之初,是“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在学生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月考之后,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鼓励因考试失利而心中失落的学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图片

▲学生们最喜欢听胡琼月的课外阅读课

作为班主任,胡琼月为学生策划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系列微课,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中国医生》,分享自己疫情期间参加党员先锋队,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的青春故事,让学生体会伟大抗疫精神。带学生领略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华夏浪漫和老将坚守、新人辈出的冬奥情怀,让学生感悟北京冬奥精神……回望百年风雨沧桑,从觉醒年代到崛起时代,国家的高速发展仿佛一面明镜,折射出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矢志圆梦的奋斗轨迹。同时,也鼓舞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心同向,磨练坚强意志品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针对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周末留校的现实情况,胡琼月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义务补课。开学至今,每一次的大型考试,她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始终位列同类型班级中的第一第二。面对学生基础薄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现实,胡琼月时常请教一些教龄丰富的优秀班主任,也创新性地提出了很多班级量化管理的方法。从大处着手,从小处着眼,严格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良好个人习惯。日复一日的耐心提醒、规劝,以身作则的榜样及示范让她所带的班级成为年级各项检查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任课老师们上公开课、示范课的首选班级。

大学生支教的特殊意义除了传授知识,还在于给孩子们带去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并且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此,胡琼月设计特色课程《从觉醒年代看新青年》,利用自习课、活动课时间陪学生沉浸式追剧,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简单粗暴的灌输,通过分析生动的镜头语言将蕴含其中的文史哲知识娓娓道来。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她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学生传授摄影、摄像、P图技术,为班级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胡琼月仍将继续扮演好“云岭红烛”的角色,聚萤成光,用红烛之光燃亮大山深处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想。

王晶:让围棋丰富校园生活

王晶的支教点在云南红河元阳高级中学。国家四年奖助学金的支持、学校与学院老师们的教诲和帮扶,她铭记在心,一直想用切实的行动回报国家和学校。她选择追求心中理想——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了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2022年8月10日,王晶给元阳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趣味围棋课,这是县团委组织举办的快乐暑期活动。为了更快地适应当地气候,熟悉环境,陕西师范大学元阳研支团成员一般都会早到一个月。

王晶刚拿出围棋棋盘,有一个小朋友问道:老师这是不是象棋?

云南是围棋云子的发源地,云南小朋友居然不认识围棋棋盘令王晶很是震惊。她在支教期间研究了当地围棋的发展状况,写了一篇题为《围棋助力元阳县南沙镇乡村振兴研究》的论文。该论文被第六届中国体育人类学年会录用为专题报告,并参加了学术交流。

开学后,王晶担任七年级5个班级的体育课,周课时16节。中学开设的体育课,王晶在本科都已有过接触,授课本身没有什么难度,最难的是和学生沟通。学生讲的是方言,比较难懂。元阳高级中学建立了学校“全员导师”制度。王晶作为七(1)班11位学生的导师,针对学生在学校产生的问题与疑惑,要及时与学生谈心谈话,并与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沟通,同时,在课余时间与同事共同进村进行控辍保学工作。

图片

▲王晶(右一)是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第一个学期过去大半,王晶经过观察、谈心等方式了解到这里的学生有这样几个普遍问题: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都在外面打工,很多学生有辍学、退学想法,在厌学心理驱使下,想离开学校去打工,或出去见世面。家长一般都会给孩子配备电子设备,一些学生就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接触到不是特别正面的信息,往大了说就是有点不辨是非。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王晶需要跟学生反复磨合。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学生有心里话也会给王晶述说。他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我不想上学了”或“明天我不来学校了”,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被老师批评了,考试成绩下滑了等等。

有一天,一个学生又跟王晶说:“老师我明天不想来了”。王晶问他为啥?旁边的学生就替他回答说“他们家养猪,他有几百万粉丝,他要当网红。”于是,王晶就跟他认真分析:猪生病了你知道怎么治?猪价波动了你怎么应付?现在猪肉市场很好,但你如果不会养,把猪养死了,是不是就赔钱了?……没有知识,你养猪也是养不好的。

王晶以前参加过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分析市场还是有点优势的,说得那个学生心服口服,直说自己考虑得简单了,以前没人跟他这么聊过。王晶只告诉他一个结论:好好学习,不要退学。这个学生不仅没退学,还转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去读书了。

在王晶他们来之前,元阳高级中学是没有社团的。在元阳高级中学支教的上海帮扶团队,由中央组织部派过去的,他们的领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让王晶联系当地团委老师,看有没有可能给同学们开一个社团课。王晶和另一个支教的李同学,根据在师大的社团经历,制定了一个组建社团的方案,王晶负责围棋社,李同学负责英语兴趣课。

王晶通过体育专项单招考试成为陕西师大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很快就接触并热爱上了围棋,并成为一名围棋启蒙老师。通过兼职授课赚取学费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希望能锻炼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围棋社团活动就牵扯到要购买围棋盘、围棋子等物品,以及围棋教室的布置等等。王晶就在她的朋友圈发起了募捐,募集到了1000块钱,足够一个学期的开销。

王晶临离开元阳时,给参加围棋课的学生进行了一轮考级。王晶联合西安的围棋俱乐部,请他们出试题、打分,发证书。通过考级的同学除了获得了证书,还得到了礼品。可惜的是,王晶离开后,学校就没有围棋老师了,围棋社团的活动还有没有延续,她也不是很清楚。回到师大后,王晶还和师大体育学院的老师沟通过,看西部计划志愿者有没有可能将围棋特长纳入进去,一代一代地接力,提高当地的围棋水平。

贾瑞萱:支教的付出与馈赠

贾瑞萱是陕西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服务于陕西佳县通镇九年制学校。

“不忘来时路,记得梦归处”,作为一名从陕北走出去的大学生,贾瑞萱深知陕北娃的淳朴与热情,也深深知道他们在教育里所缺少的部分,在毕业之际,她选择了自己的家乡作为服务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带回到大山深处。

2023年8月28日,贾瑞萱第一次来到佳县通镇九年制学校,那天晴朗无云,周围的山脉起伏绵延,沉默而又坚毅。一条波光粼粼的长河穿越其间,这便是黄河,而陕西佳县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右上角。

来到支教地第一天,贾瑞萱惊讶又困惑于有很多高年级学生会热情地跑过来和她打招呼,帮她搬行李。后来逐渐熟络起来后,她的困惑有了答案:这些学生都是之前支教老师的学生,“我是屈雪雅老师的学生”“我是张雨婷老师的学生”“我是刘亚翡老师的学生”“我是张欣悦老师的学生”……他们还好奇地问她“你认识他们吗?”透过他们的眼神,贾瑞萱仿佛看到了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贾瑞萱毕业于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作为一名理科生,在支教学校担任六年级语文课老师。她从小就对语文有很深的兴趣,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是她最幸福的事情。第一次走进教室前,贾瑞萱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生怕自己的课程安排出现任何纰漏,也担心同学们的配合度不够高,致使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呈现。当她走进教室讲台那一刻,所有的不安就烟消云散了,学生对课堂报以绝对的热情,并保持了极高的专注度,她也被同学们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贾瑞萱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她制作了PPT,里面插入了她拍摄的草原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优美的引入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就置身于那天蓝草绿、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绵羊的草原之上。

图片

▲课间贾瑞萱给学生辅导作业

贾瑞萱还会到网上的名师课堂上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她发现通过图案可以让孩子们对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备课本中不仅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有大量手工绘制的图案,通过这些图案和知识点,黑板上呈现出一副精致的板书,更加生动地解释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也便于孩子理解。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如何使思政融入语文课堂,润物无声地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如何引导学生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这是贾瑞萱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方向。她在每篇语文课文里都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同学们会因为《桥》中的老汉而感动落泪,会因为《狼牙山五壮士》的顶峰歼敌、英勇坠崖而点燃梦想,会因为《灯光》里郝副营长的牺牲而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将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2023年教师节那天,是贾瑞萱到佳县通镇九年制学校的第七天。晚自习时,由于电路维修教室里没电,于是,趁着天还亮,她提议去户外古诗词接龙。孩子们听到这个提议后,既兴奋又新奇,立刻飞奔出教室围坐在操场上,高喊着:“贾老师快来!贾老师快来!”贾瑞萱说前一句,抢到回答机会的孩子迅速站起来对答下一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背完了所有古诗。路过的老师也会驻足观看,还对贾瑞萱说:“你对他们这么好,一年后他们肯定离不开你了。”

贾瑞萱深知大山里的孩子对于表达自我很羞涩,甚至有点害怕。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演说能力,她在学校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每一次演说,大家的眼里都会闪着光芒。一天晚自习,贾瑞萱开展了题为“我的梦想”的即兴演说,她原本以为,孩子们可能会说一些家乡的传统工艺,会传承祖辈发展的技能,比如:开饭店、做挂面、做包头肉等,但孩子们的答案和理由令她惊喜。语文课代表说:“我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因为我现在的语文老师不仅是一名知识渊博的支教老师,还是一名热心助人的中共党员,我想向她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另一位看似默默无闻的同学举起手说:“我想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虽然他们不像明星那样耀眼,但是他们保家卫国、造福百姓,他们才是我心中最耀眼的明星”,还有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短跑运动员,我喜欢跑步,我想要跑去更远的地方。”讲台下面掌声雷动,越来越多的孩子上来表达他们的梦想。当晚,贾瑞萱走出教室,抬起头看着大山里黑黑的天空,却发现星辰熠熠生辉,想起了孩子们闪亮的眼睛,原来这深山里不只是星星亮,孩子的眼睛更亮。如果问娃娃们有什么样的梦想,在各种五彩斑斓的憧憬之间都会存在一个共同的答案: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图片

▲贾瑞萱的语文公开课

2023年国庆中秋节,贾瑞萱第一次带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庆双节朗诵表演。她带了两个班的孩子进行排练,由于当天风大加上天冷,排练结束后嗓子已经沙哑。排练过程中她发现,由于孩子们平时的说话习惯,区分前后鼻音是一个难点,贾瑞萱一遍又一遍地纠正着,甚至用夸张而幽默的发音,让孩子们更清晰地感受到发音的区别。经过她的精心排练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完成了《我爱你!我的祖国》。虽然是第一个节目,但孩子们和着悠扬的配乐,朗诵着短促却饱含情感的词作,随着最后一个收尾动作结束,台下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从台上下来后,孩子们围在贾瑞萱身边,七嘴八舌地跟她讲自己的感受:“贾老师,我们表现得好吧?最后一个手势我没忘记吧?”“老师,我们朗诵得怎么样,你录像了没?”看着那一张张笑脸,贾瑞萱又想起了孩子们在排练时专注沉浸的模样,她会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双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贾瑞萱带着学生去参加团县委举办的迎新晚会。贾瑞萱选择的曲目是《萱草花》,为了突出师生情,她还自己修改了歌词。“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让它开遍我和你们所在的地方,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们的身旁……”刚开始,学生不自信,唱歌的时候不敢抬头。贾瑞萱就利用平常课余时间、晚自习后陪着学生在办公室练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自信。但临到正式表演前,学生又紧张了。贾瑞萱对他们说:“握着老师的手,就当和我在办公室练习一样。”不巧的是,刚上舞台学生的麦克风出现了问题,学生一下子变得很慌张。贾瑞萱通过自然的过渡动作帮她调整好了麦克风,并悄悄拿出提前给学生准备的花。在她的鼓励下,学生悬着的心慢慢放松了,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表演。演出结束后,激动的学生们抱着她,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

为了让孩子们感知家乡深厚的历史人文生态底蕴,贾瑞萱带着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陕西省黄河文化博物馆,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作为陕北的孩子,虽然从小在黄河边成长,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黄河。博物馆里VR体验、互动游戏等一系列创新展示手段,都给孩子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孩子们觉得很新颖,对黄河文化也更感兴趣了。

有段时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很敷衍,贾瑞萱很着急,在课堂上极为严肃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情急之下,手指不小心被一支笔划伤了,还流了血。她以为当天批评了学生,他们应该没注意到。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贾瑞萱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学生在她办公桌上留下了创可贴,和一张小纸条:“老师,这些创可贴送给您,您对我们班付出了很多,我们都很感谢您。”还贴心地为她整理好了办公桌。

每当贾瑞萱漫步校园,孩子们都会开心地打招呼,有时就算他们间还有一大段距离,他们也会扯着嗓子喊一句“贾老师好!”,有时候也会跑过来,只为了送一颗“世界上最美味的糖果”。

学校有一位小男孩,之前患有心理疾病,以前支教的学姐嘱咐贾瑞萱要多和他聊天,多陪陪他。见到小男孩时,贾瑞萱就会主动和他聊天,并告诉他:“我是张老师的学妹,张老师很关心你哦,她希望你能天天开心。”一开始小男孩总是很腼腆笑。熟悉之后,他几乎每天中午都会主动来找贾瑞萱聊天,会问:“那张老师去哪里上班了?张老师身体好不好呀?张老师还回来吗?”她能感觉到这个小男孩很想念学姐,就告诉小男孩可以录一段视频给张老师。小男孩欣然接受。“张老师,希望你学习顺利,天天开心,我很好!”说完之后,小男孩害羞地跑走了。以后,小男孩见到贾瑞萱,都会热情打招呼,还会在下晚自习后介绍他姐姐给贾瑞萱认识,他们现在更像是朋友了。

图片

▲毕业合照

每一次跟学生交流谈心,贾瑞萱知道若想“以理服人”,就必然要先对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行一次筛选、厘清甚至重构。因为这是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一年,更是为自身成熟积蓄力量的一年。不论是对基础教育的思索,还是对基层风土人情的探识,都是别具一格的人生经历,这是支教的魅力,也是支教的馈赠。虽然支教只是一年,但传承的精神永存。在佳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每一位支教老师的心血结晶,正是因为“传承”才让支教别有一番意义。时光是个圆圈,不停地流转着,这或许就是研究生支教团传承的意义、教育的意义,薪火相传、代代相承。教育得以延续,爱才得以传递。

苏敏:支教为精彩人生打底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时不我待的奋斗者姿态,就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而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民族,也将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苏敏作为新教师代表,去年在山阳县第三中学新学年开学典礼上的一段演讲,拉开了第25届陕师大研支团在山阳县新一轮支教服务的序幕。

苏敏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创新实验班)专业,相比于主修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师范方向和主修化学工程的应用化学方向,本专业的特点就是涉猎广泛、注重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他的研究生推免专业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科教学(化学)。

来校之前,山阳县第三中学与他提前有过电话沟通,征求他的意见,看能否带化学之外的科目,生物课比较缺老师,他对生物学科也比较有把握,于是,就根据学校需求调整到了生物组,承担高一四个班级的生物课教学。从半年的教学实践中,苏敏得出一个结论——大学本科专业是可以胜任高中生物课教学的。善于动脑筋的他,还将生物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加以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生物课的趣味性。

图片

▲苏敏召开主题班会

苏敏第一节生物课班级的班主任是该校一位资深的化学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班主任的课都比较认真,也学得相对好一些。他大学修读过《生物化学》课,或许出于对未能从事化学专业教学的一种心理弥补,或许是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生化不分家”,于是,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生物学知识,在课堂讲解“缺铁性贫血为什么要补铁,要怎么补铁”时,顺带引出“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的结论。这种授课方式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生物、化学这些理科知识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

第一次尝试取得学生认同后,苏敏开始将生物课与更多课程加以关联。他执教的另外三个班级的班主任分别是物理、体育、语文教师,于是,他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生物的内容向更大领域拓展。比如,“物理上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摔倒在硬地面和软地面上造成的伤害是不同的”,但地面的软硬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软着陆”,而脂肪恰恰就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这就引出了脂肪对于生物体的积极意义;“有氧运动有助于锻炼心、肺功能,使心血管系统能更有效、快速地把氧传输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输送过来充足的氧气实际上是提供给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使用,能够比无氧呼吸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也能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堆积在体内造成身体损伤;中学教材中由明代大儒宋濂写成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可以勉励学生刻苦求学、勤奋读书,而其中“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就可以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原理,“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可以看出是低温造成了冻伤,“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就是通过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以及覆盖棉被等保暖措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尽快升高肢体温度,可以尽可能降低冻伤带来的持续性身体损害。这种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物课的浓厚兴趣,也会开拓他们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苏敏除了生物课教学工作,还兼任年级教务干事,主要负责管理年级教学情况,协调任课教师的课程安排,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纪律情况,及时了解各学科讲授情况,同时还要协助年级主任和年级组长的工作,跟学校教导处对接工作。这个岗位很重要,任务也比较繁重,每周都有固定的、周而复始的工作,不过在这种事务性工作中也让他与其他同事关系更加密切,也能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很多教学经验。

课堂之外,苏敏深知教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一粒面向未来、充满希望的种子。这粒种子需要有人带来春的信息,进而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个人就是教师。

有一个女生入学之初就存在想学但不知怎么学、担心自己学不好等问题,第一次考试因担心考不好,直接选择请假,不参加考试。得知这一情况后,苏敏专门找她深聊了一次,此前班主任、年级领导都先后找过该学生谈话,在聊天中他得知该生中考失利,仅一分之差与更好的学校失之交臂,就感到很遗憾,且家长也给了她很大压力,导致留下了这样的心理症结。苏敏就给她讲了自己的故事,苏敏中考的成绩与进重点班也就差了几分,他一开始也是为自己感到可惜,但只纠结于过往于事无补,他觉得还是应该向前看,将关注点聚焦在高中三年实现一个飞跃。高中三年成绩时有波动起伏,但总体还是保持在前列的,没想到高三合卷后的首次模拟考试,分数甚至不能达到一所本科院校的分数线,但他并没气馁,而是仔细分析原因,调整学习策略,最终高三一年的刻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一时做不好不要怕,可以慢慢来,只要我们始终都葆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相信自己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肯学肯做,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梦,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鼓励这个学生,还让她担任了生物课课代表,谈心使得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学习成绩也得以提升,更加的自信和乐观了。

“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讲,他们既憧憬和向往山外的风景,但又对外界未知的事物心存恐惧或者缺乏信心,我们来到这里的作用恰恰是把大山之外的事情带给他们,帮助他们开拓眼界,看得更远”,对于支教的意义,苏敏做了这样的定位。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