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陇上江南”天水市鸟瞰。
2014(甲午)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
建设中的天水商贸城。
天水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境内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东方雕塑馆”之美誉。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这里因“天河注水”得名,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年平均气温11℃,正常年景降水量57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景色秀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连续举办24届的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一大盛事。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天水市委书记王锐说。
近年来,天水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文化旅游、自然生态、装备制造等比较优势,借力西部大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丝路明珠、陇上名城“天水”正在熠熠生辉……
变“软”为“硬” 文化旅游一盘棋
从兰州出发,沿着天定高速,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过了通渭,眼前逐渐展开层峦绿翠,便是到了天水境内了。
从古至今,宛若南方之苏杭的天水,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们的钟情之地。“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便是诗圣杜甫对天水的描绘。
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质甘甜,植被丰茂。境内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森林覆盖率30.2%。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林地面积1026万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渭河、藉河城区景观带的建成,更加提升了天水“陇上最佳宜居城市”的品位,丰富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天水境内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另有仙人崖、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等大小石窟共6处,是名副其实的石窟艺术之都。马跑泉、甘泉、温泉、菩萨泉、八卦泉、神鱼泉水质甜美,四季不断,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这里的女孩因此有“天水白娃娃”的美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五大文化”为依托,以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6”工程为主线,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园区、上项目、强实体、创品牌,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投资6亿元的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批准立项,中华始祖文化园正在研究论证。汉唐陶艺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飞天雕漆公司、甘谷大漠行鞋业公司已发展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创排的《伏羲颂》《麦积圣歌》《一画开天》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专业奖项,其中《麦积圣歌》还荣获全国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伏羲庙、胡氏民居、贾家公馆、玉泉观、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文化旅游区点得以有效保护维修。
大融合促进大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天水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快速繁荣起来。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分别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6亿元,同比增长27.21%。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丝绸之路新亮点
“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天水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装备制造基地和循环经济基地。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天水市在内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亮点频现。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天水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的总体发展构想,紧抓国家政策支持机遇,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天水位于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陇海铁路横贯东西,310、316国道和五条省道等公路干线四通八达,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五年来,随着这一战略规划的实施,天水至平凉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天水作为陇东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强化,贯通东西南北的大交通格局初具雏形。未来,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也将更加突出。“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头衔”相继“加冕”天水,由此带来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为天水经济社会实现跨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走进天水的大街小巷,当地人的“顺口溜”说道,“花牛的苹果、秦安的桃、下曲的葡萄,还有清水的核桃……”天水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之一,农林土特产质优品繁。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天水农村比例大、农业人口多,人多地少,农业势必朝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013年初,天水市在全市实行“48113”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计划,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同步建设农业产业园区。
随着“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实施,依托天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一城两园”(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的创新示范和技术带动,全市林果、畜牧、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花卉等优势产业迅速规模化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前景喜人。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就实现20.54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64元,同比增长14%。
“3341”项目工程 跨越发展新引擎
装备制造业是天水工业的支柱,总量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1/3左右,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天水市工业格局中还包括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等主导门类,并在数控机床、风动工具、电子封装测试能力和水平方面居于全国前列。作为甘肃的“东大门”和第二大城市,天水的头上虽然“光环”颇多,但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等现实困境仍制约着天水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天水市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今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和省里投资项目303项,总投资69.85亿元,落实国家资金17.95亿元,省里资金4.39亿元。
天水市市长杨维俊向记者介绍,甘肃省确定 “3341”项目工程发展战略,意为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
天水市还在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8月9日上午,在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总投资18.25亿元的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开工。这一项目开启了甘肃省水利改革发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篇章,成为了甘肃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市场化融资模式运作的重大水利项目。
在招商引资中,非公经济项目比重增大。今年截至目前,天水市引进非公有制经济项目121项,占新签约项目的92.37%,引资额达到133.57亿元,占新签约招商项目引资额的75.03%;与“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东北、西南、新疆、华北等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和项目对接洽谈,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招商的目标区域。
在甘肃省向西开发开放的重点招商引资平台——2014年“兰洽会”上,天水市122个项目成功签约,引资463.97亿元。签约项目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建材及新材料、能源、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招大引强特点明显。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4个,占总数的69%,最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产业园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招商项目切实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天水市委、市政府将盯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节奏,对今年全市确定的14个领域118项改革事项,该破题的破题、该推进的推进、该试点的试点,该年内完成的坚决完成,年底对账销号,最大限度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