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半岛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激励重庆人民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均在重庆成立。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户籍人口3343万人,常住人口29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总人口6%。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18℃,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重庆域内水系丰富,流经的重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665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等壮丽景观。
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涉及地区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11月起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拥有对45个国家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
重庆是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的国内起点城市,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还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形成连接,拥有两江新区和两个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具备航空、水运、铁路立体化口岸构架。重庆正致力于成为两大经济带的枢纽节点,促进两大经济带有效的衔接互动,更好地实现国家在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和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战略意图。
(编辑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