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媒体人张剑雄,在青海省的戈壁滩,说着“四川普通话”采访都兰县委书记焦胜章时,焦书记说:“你就说四川话吧,这里的青海人都能听懂。”原来,四川话在青海,就像四川菜、四川酒、四川茶和成都的房子一样受到青海人的喜欢。
虽然成都与西宁两个省会城市相距1200多公里,但过去省际间的区域界限,正在被信息共享、经济共荣、生活共乐所打破。一幅西部各省间老百姓喝着同样的酒,吃着同味的菜,说着同一样方言的你省有我、我省有他的“一家亲”共融图正在西部大地上展开。
在青海,最大的枸杞基地是四川妹子邱雪梅干出来的。她的“大漠红”枸杞,不仅有了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冻干,她还把枸杞系列产品卖到四川及全国各地。在都兰县贝壳梁风力发电现场,仅这一处,四川德阳“东汽”生产的风机就有300多台,按每台1000万元计算,总价值达30亿元人民币,这些立在青海山头上的“大家伙”,为“四川造”出了“风头”,为四川人赢了“风光”。
川人,从亿万老板到普通打工者;川货,从重装“大家伙”到一瓶辣椒酱,都成了青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四川,枸杞、牛羊肉等青海产品,也深受四川人喜欢。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量青海人涌入成都购房置业。据青海电视台记者许建玲说,她就是在成都双流附近购房的20万青海人中的一位。许建玲说,她和她身边的青海人都把退休后的养老生活选在了四川,选在了成都。
这种跨省间的人员大流动,物产大流通,不仅发生在四川和青海之间。
丁瑞娟,是甘肃兰州的一位外宣干部,当她和青海都兰县宣传部部长刘海云谈着“兰州牛肉拉面”的前世今生时,两省间的两姊妹,如谈着共同经历过的往事,如话着共同居住过的一间老屋。经他们介绍才知道,兰州拉面,正宗出在甘肃兰州,这本是兰州的一大特色品牌,但把兰州拉面做大,做到全国各地去的却是青海人。原来,一根拉面牵着两个省,一头是甘肃,一头是青海。
回族商人马明朝,是宁夏中宁人,站在都兰县热水大墓的旷野上说,宁夏枸杞的种子好,但土壤、温差、日照没青海的好。于是,宁夏枸杞的1号和7号种子,播到了青海的土壤里,就有了“宁夏的种,青海的土,两省种出的枸杞全国红”的民间业界说法。
陕西的柏桦却喜欢吃重庆的火锅,看四川的变脸;新疆的牛敏,工作在乌鲁木齐,读书在成都,吃着九眼桥的串串香,却喜欢听陕西的秦腔和陕北的“走西口”。
无论是在河西走廊,还是在青藏公路,不仅有挂着西藏、青海、陕西、重庆等西部省市牌照的车穿梭来往,也有挂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及沿海省市牌照的车疾驰而过;西部人喜欢到江南看“柳间黄鸟路,波底白鸥天”的秀美,南方人则渴望到西部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广袤的中国西部,各省际间以地缘为区域的格局,随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从传统的观念里和固有的意识中淡出,使各省各民族间乃至中国南方与北方间共生共荣共发展,共同富裕奔小康的西部“一方人”,民族“一家亲”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是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在参加“西部七省市都兰行采风活动”的几天中真切感受到的中国西部新变化。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