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通辽9月28日消息(记者郑颖 金建军 通辽台记者张玉萍)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近年来,内蒙古为打造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探索了一条具有草原特色的农牧业发展之路。
在通辽市黄河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黄澄澄的玉米粒经过不同的工序、工艺,便转化成为硬葡聚糖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妆品等领域,附加值十分可观。通辽市黄河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马辉说:“大约用3吨玉米淀粉能出1吨硬葡聚糖,3吨玉米淀粉不过六七千元,1吨硬葡聚糖的价格需要10万元以上。”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每年玉米总产量突破100亿斤,伴随着玉米产业链的拉长,曾经只能做食品的“大玉米”,实现了加工型向制造型转变,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今年,通辽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超过62%。通辽市科左后旗农牧业局副局长舒玉新表示:“科左后旗作为农牧业大旗,第一就是抓龙头企业的建设,还要围绕企业和基地推动企业打造绿色品牌。”
通辽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全国首家农村—城市双向流通购物平台“可易网”上,农村特产、品牌农资、可意牧场等服务一应俱全,让农村大市场活跃起来。内蒙古可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师晓成:“我们希望通过网络把这些原生态的、每家每户老百姓自产的产品销售出去。”
今年,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内蒙古从生产端发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以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为突破口,形成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的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 石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