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南京650岁古城墙“植入”了灰色的现代钢结构桥梁。 泱波 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城市雏形出现后,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有都城、府城、县城,还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堡,城墙规制也各不相同。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高墙却能从中读出很多文化信息:古代城市体系、古代建筑经验等等。近日,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处了解到,9月18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五次工作会议将在西安举行。那么,中国这些古城墙有哪些独特价值?又应当如何保护呢?
杨国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专家,《中国古城墙》主编。在他看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城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明代南京城墙,“当时的南京城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建造不循以往古代都城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是按照天文学来完成的,其中明故宫选址在燕雀湖的一片低洼湖水中,也与此有关”。
↑《中国古城墙》书封。江苏人民出版社供图
“古时南京城的13个城门,实际上对应的是天空中的13个星座,金銮宝殿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北斗斗勺’中央,这才是当年‘填湖建宫’的原因。”杨国庆对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解释道,“明南京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相天察地’营造城垣的传统,与明初道教文化在南京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融合的产物”。
不过,据杨国庆粗略估计,目前现存的古代城墙不足历代建造积累下来的所有古城墙的十分之一,“很多老城墙已经没有了,有的也只是剩下一座城门,或者一段残墙”。
↑资料图:湖北省襄阳市临汉门古城墙上举办一场盛大的“开笔礼”。周政 摄
正如杨国庆所言,贺云翱在调查中也发现,为数不多的古城墙其实很脆弱,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一部分是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影响,“过去,老是有人想把它开发掉,比如修条路、拿城墙砖砌房子,只觉得那是公共资源,却没想到那是文明的结晶,是文物”。
“以往一些地方的古城墙都是残破不堪的,周边到处是破房子,甚至有人紧挨着城墙盖房,城墙就是他们家的后墙。”上述现象让贺云翱很痛心,“所以,我们要推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也是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现在,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于是,由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兴城、凤阳8个城市参与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开始逐步展开。据了解,8个城市的城墙,分别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国都京师和地方州府的城墙建筑形态。此外,正定、宣化,以及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福建长汀也提出参与中国明清古城墙联合申遗。
↑资料图:青年学生参观西安城墙。 江星 摄
那么,在申遗方面,中国明清城墙又具有什么优势呢?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第一代城墙诞生。此后一直到清朝,建造城墙是农业社会城市文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遗憾的是,之后由于一些原因,历史上90%以上的城墙都没有保存下来。准备申遗的这些城墙,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
其次,准备申遗的城墙基本都还“活”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等一系列文化成就的见证。贺云翱说,像南京、西安等地,古城墙存在于正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就能构成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文化对比,能对启迪人的精神产生独特作用。这种价值也是唯一的”。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很多文明特质是通过城市孕育、体现的,虽然城墙只是墙体,但围护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标识价值。”贺云翱进一步解释,城墙设计需要运用很多科技方面的东西,“选址、建筑技术、造型等,这种科学的、独特的文化内涵都在城墙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资料图:荆州古城墙内部一景。 董晓斌 摄
据此前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自2006年起步,2014年,“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担任该办公室总负责人。目前,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里,襄阳城墙、荆州城墙、兴城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寿县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西安城墙一起入选中国明清城墙单元。
当然,进入“预备名单”并不意味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贺云翱说,这只是表明中国明清城墙具备了申报世遗的基本条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申遗’只是一个抓手,关键是推动已经为数稀少的古城墙所在相关城市对它们的保护”。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墙这种古代出于防御需要的城市建筑体系,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不会再出现了,作为包含着众多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文物,我们应该把有价值的古城墙更好保护起来,留给后人。”杨国庆总结道。
(责任编辑 石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