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卫思谕)1月21日,“首届碳中和绿色生产力论坛”启动会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硬核技术交流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完成。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依托论坛的硬核技术储备,在产学研融合的集合优势下,聚集吸引国内外绿色创新技术和项目,进行分享、推介和落地,以科技助力国家绿色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从“双碳”目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大环境下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困难与机遇等方面深入讲述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出要克服困难、补齐短板,落实新理念、实现新发展。
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应用、转化、产业化来实现。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化需要我国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需要我们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多方面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新膜在低碳水处理行业的应用研究、新膜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分析表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是加快推进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新型膜技术符合我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保障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和减排,以及饮用健康饮用水的保障等具有助力作用。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从金融产业助力绿色发展的生态愿景的角度,讲述可持续金融和零碳金融可以通过推动自身的业务转型,透过自身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推动客户,推动产业做低碳方面的转型。他表示,企业家精神是“双碳”转型成功的关键,通过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带动金融资本,带动技术创新的实施,使中国尽快顺利完成我们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美好愿景,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邱小琪表示,欧盟在低碳化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以及新能源的替代与贡献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并提出中欧绿色合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耕:坚持绿色产业开放合作,促进新能源领域发展;节能减碳将加速能源产业变革,带来巨大资金需求;推进中欧碳市场对话与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制度建设;在第三方市场加强绿色合作,面对非洲、拉美等地区后疫情时期的基础设施、卫生体系、应对气变等发展需求,中国和欧盟可以加大合作。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周立红简述了欧盟绿色脚步的三个阶段:启动期—持续期—提速期。中欧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国际舞台上双方又都是巴黎协定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定拥护者。在欧的中资企业也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入到欧洲的绿色能源发展的建设中。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