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记者 李瑞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的“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并致辞。
关强指出,青年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正在以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研究方式,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发展动力。青年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成绩斐然,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青年工作者的参与占据了重大比例。青年承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希望,我国博物馆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场馆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更加完善,特别需要青年一代在推动博物馆新发展中发挥新担当和新作为。
展望未来,关强希望青年博物馆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博物馆事业,努力成为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中坚力量。要增强自身本领,努力成为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各个业务领域的引领者和生力军。要勇于开拓创新,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做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者、推动者、先行者。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南京、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博物馆青年从业者,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围绕博物馆教育、展览、服务等方面,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多元与包容的博物馆,同时,通过交流分享经验,为博物馆发展建言献策,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论坛发言要点
新时代的博物馆应如何策展?南京博物院策展人田甜认为,首先应转换策展“视角”,聚焦观众“体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其次,策展人应发挥创造力,深入挖掘藏品资源,通过主题阐释和信息构建讲好一个故事。再次,集合策展团队的智慧,为公众“搭建”博物馆综合文化服务空间。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许潇笑围绕2018年策划组织的“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展项目的实践与反思,讨论如何通过博物馆展览制造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体验,构建具有博物馆文化属性的“多元与包容”。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所执行策展人李林认为,基于学术研究的文物阐释需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思路,才能适应愈加多元化的展览体验需求,应为观众搭架更加开放化的学习平台,从而使考古文物发挥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以国外自然科学博物馆 STEM 教育为例,讲述国际上“非正式的科学教育”(ISE)的准入、公平和包容框架问题,探讨博物馆“多元—包容”框架在国内外的差异,并详述了上海科技馆在 ISE 方面所做的关注和努力。
现有的博物馆教育成效非常显著,但在趣味性、系统性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假日博物馆”创始人沈鱼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形成系统的、成体系的知识非常重要,与学校课程相衔接更是强化博物馆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每一座博物馆都应该致力于在公众的心目中建立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就是博物馆的品牌形象。湖南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丽辉结合湖南省博物馆在展览的体系建设与推广、文化事件的打造、服务品质的管理、国家战略的响应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分析博物馆在品牌推广中的经验和策略。
新媒体时代在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肖飞舸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观察体会,与大家分享博物馆与网络传播的相互渗透给博物馆带来的边界突破方面的思考。
如何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摆在博物馆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康文伟认为,采用“服务标准化”这一有效管理手段的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博物馆解决一系列难题的金钥匙。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卓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智慧博物馆文献和建设案例,并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例,从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智慧博物馆云支撑协调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智慧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博物馆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通过分析日本博物馆的管理要求,探讨在开放、包容态度的前提下,构建我国多元博物馆体系的可能和意义。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