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正文
把握时代脉搏 引领学术话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1-25 08:00:00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9年11月上旬刊 作者:文图/王顺利

文图丨王顺利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反思人工智能对当今时代的影响,理性探讨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责任,也是学术期刊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学术话题,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纪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由人文杂志社承办的院庆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之—“人工智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11月23日在西安举办。

此次研讨会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纪念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之一,研讨会注重人工智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相结合的研究动态,会议分为大会主题报告和分论坛讨论、分论坛总结等环节。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白宽犁介绍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建院历史和《人文杂志》的办刊历史。他表示,人工智能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科技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本次会议邀请到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与中国社会经济乃至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为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在开幕式致辞中认为,人工智能会议是聆听时代声音、响应时代变化的绝佳议题,同时表达了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的祝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耿显家致辞,针对人工智能提出以下学术观点:

一、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空间技术,被列为当今世界三大尖端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的前沿学科。

(1)作为一门尖端技术,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出了和正在做出积极的贡献,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力的方法。(2)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它是在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相互综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大脑的模拟,本质是延伸人类智能。

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发展升级的速度也快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正全方位、加速改变着人类生活。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但如果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应对不够及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隐患乃至冲击。

三、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因此引导人们对智能科技进行认识,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思考人工智能的社会效应及其有效性限度,合理评价智能科技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开幕式由《人文杂志》副主编秦开凤主持。

七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报告,他们是: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老龄化背景下AI应用前景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人工智能“超工业化”革命的生产工艺学批判——兼论中国理论的自主创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范劲《人工智能与社会转型:弗兰肯斯坦的困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从炭基理论到硅基理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学浅论》;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任保平《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任剑涛《人工智能与社会控制技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人工智能视阈下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陈彦斌教授对老龄化背景下AI应用前景及其社会影响做了详细而富有前瞻性的分享,发人深省。

刘方喜研究员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物质生产工艺应用上的革命性、体系性、累积性,首先催生社会生产“体力”器官发育、机器“动能”自动化革命,引发“工业化”革命,锻造出人类物质生产“机器体系+电能”现代范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育成熟,同时其自我扬弃进程也被开启;当今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催生社会生产“智力”器官发育、机器“智能”自动化革命,引发“超工业化”革命,并将锻造出“物联网+人工智能”这种终极性生产范式,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进程正在被加速。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对于推动中国理论自主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范劲教授表示,从《弗兰肯斯坦》中科学家与他制造出的怪物的关系中,可以窥见人工智能和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范劲认为,人类技术演化的过程,已反驳了技术作为单纯工具的人类学视角,技术有自己的逻辑。当人工智能系统崛起且变得越来越强大时,人类社会必定要做出相应调整,寻找和这个新系统的“结构耦合”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日益向传统的伦理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超越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学”。

蓝江教授认为,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实现依赖于大数据的运行,而大数据需要创造出一种与人类的生命环世界平行的数据环世界。与生命环世界将复杂的情境还原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不同,在数据环世界中,所有的情境都被还原为良序的数据交换。

任保平教授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对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催生新商业模式以及建立并完善生产链与消费链的协同机制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人工智能现已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建设及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日益重要。

任剑涛教授对人工智能与社会控制技术之间的辩证性进行了深度分析。

石英研究员深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视阈下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对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与人工智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势作了深刻预判。

主题报告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建康主持。

大会主题报告从人工智能与经济、哲学、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作了前瞻性的精彩分享。丰富深刻的主旨演讲对探讨人文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发展的路径、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东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并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分论坛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人工智能与社会转型”、“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研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与企业管理”、“人工智能与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与职业重塑”、“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人工智能视阈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等方面展开。各分论坛内容丰富、文理交融,与会学者具有理论视野、现实关切和学术旨趣的讨论与切磋,促进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讨会提升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的程林老师、安徽师大经管院的陈龙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杨虎涛研究员作为三个论坛的代表分别对分论坛研讨情况做了凝练而精彩的总结汇报。

《人文杂志》副主编秦开凤在总结发言中认为,“人工智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讨会站位高、时代性强、有前瞻性;跨学科、交叉性强;接地气、关注民生、现实感强。此次研讨会对于全面反思人工智能对当今时代造成的两面性影响,理性探讨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人工智能研究不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芳菲)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