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儒
四十四年前,秦陵铜车马面世。铜马车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学界誉为“青铜之冠”“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
四十四年后,两乘铜车马在专为它们建造的博物馆“团圆”。至此,这两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国宝”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三年前,2021年5月18日,秦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只有秦陵二号铜车马搬进了“新家”。与此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铜车马的保养维护工作也正式启动。
今年4月18日,在历时三年的精心保养维护工作后,博物院将秦陵一号铜车马搬迁至铜车马博物馆并安放在特制展柜中。至此,两乘秦陵铜车马终于“团圆”,并在其出土地点面向公众展出。
此时,距离两乘铜车马面世已经整整四十四年。
重见天日
秦铜车马的发现是考古工作者主动发掘的结果,但同样有“偶然”的成分。
1980年10月15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察。听完汇报,参观部分出土文物时,秦俑馆负责人杨正卿介绍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帝陵(简称秦陵)封土西侧勘探中发现了一个陪葬坑,“不知内面埋的啥,想挖个探沟看一看。”任质斌当场表示,“可以挖个探沟”。
正是这个表态,促成秦陵又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铜车马的面世。
▲铜车马发掘现场(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据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陵考古队第二任队长张占民介绍,此次发掘没有走考古的常规流程,如果没有国家文物局领导现场拍板,这次发掘很难实施。“如果放到今天,真不敢想,毕竟太敏感了,距离(秦陵)封土只有二十米。”
资料显示,任质斌为新中国第三任文物局局长,但此前并不是来自文物系统的干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内部关于文物工作应该以保护为主还是以利用为主分歧很大,甚至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和文化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长(文物局在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划归文化部)都主张“以文物养文物”。任质斌初到国家文物局时曾问谢辰生(国家文物局正局级顾问):“卖几个兵马俑行不行?”谢辰生说“绝对不行!”并详细解释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参见《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6月6日总第1046期)。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公布,文物系统熟知的“101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于1987年发布,文物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张占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机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为了科学研究进行的考古发掘,必须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始得进行发掘。需要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古发掘,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张占民特别介绍了两类考古项目的审批权限。“属于一般考古项目,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共同审核,审核后由国家文物局签发考古发掘执照。凡属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审批权集中到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秦始皇陵无疑属于重点发掘项目,按程序先由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审核,上报国务院批准。承担考古项目的发掘单位取得考古发掘执照后方可破土挖掘。”张占民解释说,如果没有取得发掘执照便组织考古发掘,就属于违法行为。
有资料显示,铜车马发现于1978年。张占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铜车马坑的发掘是1980年11月3日正式开始的,那时候叫试掘。尽管在此之前,秦俑考古队在该区域已经做了不少工作,通过钻探对陪葬坑的形制、隔梁的分布等情况基本掌握,甚至还出土了木车马的金银构件,但坑里埋的什么东西还是不清楚。当年参加铜车马修复工作、并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陈梦东在《秦陵二号铜车马》专辑的修复后记中这样写道,“铜车马坑是1978年秦俑考古队钻探发现的。”这里说得很清楚,是“铜车马坑”,而不是“铜车马”。
“发现铜车马以后,考古人员还在坑里施工、清理时,就有当地村民用红绳子把发掘现场围起来开始收费,交五毛钱或者一块钱就可以进去参观。这件事情当时还上了报纸,不明真相的读者批评考古工作者用国宝谋利,甚至上级领导找相关负责人谈话,追查责任。其实跟考古人员没有任何关系,是村民自己搞的。”多年后,张占民谈起当时的许多“花絮”,仍记忆犹新。
张占民还告诉记者,当时的临潼县希望把铜车马留在当地,由临潼县文化部门保管和研究。因为秦始皇陵当时由临潼县负责保护管理,铜车马是在秦陵封土边上发现的,不像兵马俑那样是在秦陵保护范围以外发现的,理应由临潼地方政府保护。但是,铜车马的发现受到中央和陕西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轶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廷芳等专程来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孙轶青和王廷芳回京后就铜车马提取、保护、修复等问题向中宣部写了专题报告。中宣部很快作了批示,其中提到将铜车马“移至秦俑博物馆修复展出”。
考古显示,位于秦陵西侧的这个区域为一组大型车马陪葬坑,该陪葬坑平面呈“巾”字形,长宽各55米。其中,埋藏两乘铜车马的土坑为长方形,长11.8米,宽3.1米。坑底距现地表7.8米。该坑未遭人为破坏,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被放置在一个木椁中,马头朝西。由于木椁腐朽,坑顶塌陷,出土时铜车被压碎,马腿被压断,彩绘剥落严重,但各部件的位置基本未变。研究人员将两乘铜车马由前向后依次编为一号和二号。经考证,一号铜车马为史书记载的“立车”或“高车”,二号铜车马为“安车”。两乘铜车马皆为双轮、单辕、四马系驾,并各有一御官俑,其大小约为实物的二分之一。
“当时正下着雪,天寒地冻,参观者人流如潮,这对文物的安全和清理工作十分不利。经报国家批准后,我们把铜车马按照出土原状移至秦俑馆的修复室内进行清理和修复。”秦俑馆首任馆长袁仲一在回忆中这样写道。
铜车马坑试掘前的复探工作只用了八天时间,从试掘到两乘大型铜车马完全显露出来,刚好一个月。据张占民介绍,当时秦俑考古队队长为杭德洲,铜车马坑的试掘由袁仲一、程学华等负责,铜车马的提取工作主要由柴中言(时任秦俑考古队副队长)和吴永琪(后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任院长)负责。
为了尽快将铜车马一次性提取,并且确保铜车马所有文物的绝对安全,铜车马提取采用了整体提取的方法,据说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第一次采用这种方法。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同时避免因围观引起交通堵塞,提取施工是在晚上进行的。为了确保起吊的成功与安全,又向当地驻军单位求助,部队不仅派出吊车、汽车,还派来了战士保卫安全。
1980年12月28日,在多方配合下,两乘铜车马起吊成功,安全运至秦俑馆。整个发掘工作仅用了五十余天。
震惊世界
据陈梦东、袁仲一等人介绍,铜车马提取出坑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整修复原。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整修复原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指示“要保证质量,恢复原貌”,还通知有关单位要大力协助。国家文物局和中央文博单位也多次听取汇报并派员指导工作。为了使修复工作保证质量,在修复前作了充分准备和试验工作。1981年初至同年年底,秦俑考古队和秦俑馆先后派出人员到西安、上海、苏州、北京等地向大学、科研单位、文物单位、工厂等三十多个单位的学者、专家、教授、老修复工人请教和研究讨论修复办法。回来后进行模拟试验和提出修复方案,然后将试验情况和方案向陕西省和国家文物局汇报。
为了使修复方案更全面,更切合实际,1982年1月至4月,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五次召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秦俑馆、秦俑考古队、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红旗机械厂、陕西省化工研究所、西安市化工研究所、西安粘接技术协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工程师、老技工等进行座谈讨论。在座谈讨论的基础上,拟订出新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规定,铜车马修复原则为以粘接为主,综合治理。修复标准共有四条:其一,用科学方法将破损碎片的铜车马恢复到历史原貌。其二,保护住铜车马出土时的彩绘花纹,不使磨损、脱落。其三,铜车马外部尽量不增加支撑物,经批准在内部增加支撑物时,不能影响文物原貌。其四,修复好的铜车马,应在较长时间内不因自重、必要的移动和外界轻微震动而发生破碎。
修复方案对具体修复技术有严格要求,如修复缺损部位采用的金属材料,应符合文物本身材料的化学成分。修复用的材料、药品事先都要进行试验,排除副作用。修复中采用的各种方法(粘接、焊接、钻孔、打楔钉、除锈等),都要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经研究同意后始得进行。修复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不采取熔焊方法,以免损伤文物。根据铜车马损坏部位的强度要求,按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粘接、焊接、机械加固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过程中,要有详细记录、图纸、照相和必要的电影资料。
同时,还确立了10个科学研究项目,分别由秦俑考古队袁仲一、程学华,西安交通大学华自圭,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杨玉芳、王正华、秦安钟、杨家桢、秦毓宗,西安化工研究所阮传良、姚亭富、黄维亚等人承担。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领导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修复组、修复研究组、科研组、清理发掘组等。
▲铜车马修复工作(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据袁仲一介绍,两乘铜车马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破碎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有零部件3462个,各种构件的接口3780个。全车已破碎成1555片,断口1877个。袁仲一认为,该项清理和修复工作的难度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前不久,曾主持修复一号铜车马的吴永琪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一号铜车马当时“碎成了三四千片”,“国际上没有同行,国内以及国际上没有这么大的复杂的东西(青铜器)”。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工作,二号铜车马的清理、修复终于完成,并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近八年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号铜车马也成功地恢复了原貌,1987年5月1日正式与游客见面。“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后来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显示,修复后的一号铜车马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总重量106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千克。车舆呈横长方形,长0.485米,宽0.74米。车厢三面有围栏,两侧有外翻的车耳,后面有敞口的车门。车上有一“十”字形基座,上插一高柄圆拱形铜伞,伞下有一站立的铜御官俑。马的头部戴着金银质的络头、缰索,以及铜璎珞。左右两边的骖马戴着金银质项圈,右骖马头顶上立一带高杆的璎珞,名曰纛,是皇帝车马的标识。马体为白色,黑鬃、黑蹄,车舆内外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铜伞的内侧绘着一组组夔龙、夔凤纹,车内配备有铜弩、铜盾、铜箭菔,菔内装满铜箭。四马的驾具齐全,张口嘶鸣做跃跃欲试状。御官俑双手紧握马缰,神情恭谨肃穆。袁仲一认为,“它是皇帝车马仪仗队中用来担任警卫和开道任务的车子”。
▲复原后的铜车马,左为一号车,右为二号车。(摄影丨张天柱)
二号铜车马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124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4千克。车舆呈纵长方形,车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是御手乘坐驾车的地方,前室有一跪坐的高级御官俑。后室为供主人乘坐的地方,比较宽大,前后长0.88米,左右宽0.78米,呈四周封闭的轿车形。车厢后面有门,门上装有单页门板,启闭自如。前面和两侧各有一窗,窗上有镂空成菱花纹的窗板,可以推拉开合。顶部有一椭圆形(有专家描述为龟甲形)车盖,覆盖前后两室。四匹马驾具齐全,马头装饰与一号铜车相同,车舆的下部绘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花纹的线条凸起有浅浮雕的立体效果。车厢内外及车盖内侧绘满夔龙、夔凤纹,车盖外侧周边也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据说,出土时发现车盖上有丝织物残片,说明原来覆有丝质物彩盖。
张占民说,铜马车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学界誉为“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史记》中多次提到秦始皇出巡乘坐的车辆和车队,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车辆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是困扰考古界的一个难题,因为谁也没见过秦朝车马的实物,虽然此前也曾发现过周朝和秦朝的车马坑,但只是一些木质车,而且连同系驾绳索均已腐朽,无法进一步考证。秦铜车马的发现,首次完整、准确地展示了秦时车辆的形状、配置,以及车马系驾方式。
试想,秦始皇出巡车队“属车八十一乘”是何等阵仗!可以推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病死于沙丘,“载辒辌车中”运回秦都咸阳,所谓“辒辌车”,应该就是二号铜车马这样的大型安车。
研究表明,两辆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奇迹,许多工艺至今还是个谜。就拿铜车顶蓬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顶篷、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构件能一次性浇铸成功,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非易事。曾参加二号铜车马修复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华自圭评价说:“青铜安车的出土告诉人们,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青铜的冶铸技术上,而且在焊接、金属冷加工和装配技术上,都已达到了令人无限敬佩的成就。”
铜车马还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范例之作,人、车、马造型准确,比例严格,特别是两个御官俑的塑造,高度写实,又形神兼备。立俑表情严肃,威武刚毅。坐俑面带微笑,恭敬谨慎。人物的姿态和表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张占民认为,铜车马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铸造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鞁具齐全,系驾关系清楚,是研究秦代车马制度、金属铸造及古代科技方面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这两乘铜车马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青铜车马中体量最大、级别最高、装饰最华贵、技艺最精湛的,无愧“青铜之冠”的称号。
三迁其馆
“今年来参观铜车马的游客真是非常幸运,一个是铜车马回到了当初发现的地方,另一个是能够同时欣赏到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以前,铜车马没有固定的专门展厅,而且两辆铜车马很少同时展出。”2024年8月14日,在秦陵丽山园展区,博物院一位资深导游向记者介绍说。
铜车马出土后,最先保存在原秦俑馆南接待室,据说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当时南接待室为秦俑馆的贵宾接待室,安保条件较好。铜车马清理、修复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在这里完成的。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后,一度在临时展室对外展出。1987年3月20日,正式迁入新建的南展室。后来,修复好的一号铜车马也迁入南展室对外展出。1999年,位于秦俑馆前广场东北侧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建成后,作为“镇馆之宝”的铜车马被陈列在地下一层的专门展厅。
其实,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不仅是秦俑馆的镇馆之宝,更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国宝”级文物。2009年11月,上海世博会主办机构向陕西方面表达了借展铜车马的愿望。接到消息后,陕西省文物局和秦俑博物馆组织专家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论证,制订了细致的方案。一号铜车马除铜车、铜马、铜人外的文物配饰有近千件,为方便运输,所有配件都需要卸下单独包装。从数百公斤的铜车、铜马到数克重的金银马饰,每一件都要制作特别的包装箱和包装盒,秦俑馆为文物包装就进行了两个月的精心准备。2010年6月1日,“秦陵一号铜车马”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并被媒体誉为中国馆的又一“镇馆之宝”。这次展览一直持续到世博会闭幕,轰动一时。
这是一号铜车马出土30年来第一次“驶出”陕西。
▲铜车马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铜车马的细节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一号铜车马在长安塔一层大厅向游客展出。据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铜车马仅有的两次离开秦俑馆的展览。
十年后,2021年5月18日,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开放,二号铜车马率先搬进“新家”,与游客见面。与此同时,博物院对一号铜车马进行了全面的保养维护。
保养维护主要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认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细致的诸如粘接、回贴、除锈等保养维护操作。本次保养维护期间还对秦陵出土的木车车马器中的青铜器、金银器等部件进行了加工痕迹观察及初步成分分析,为研究秦代车马器的材质和工艺提供依据。同时,为保障铜车马的安全稳定,在一号铜车马保养期间对铜车马博物馆的展厅环境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研判,以提升和保障铜车马后续的保存环境的可靠性。
2024年4月18日,经过长达三年的保养维护后,秦陵一号铜车马在这天被搬迁至秦陵铜车马博物馆。四十多年后,两乘铜车马终于在出土的地方“团圆”,一并向公众展出。
新建的铜车马博物馆位于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即“丽山园”内,秦始皇陵封土西南侧,距离发现铜车马的探坑约30米(在文物提取完毕后,探坑原址已按规定及时回填)。铜车马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计为地下一层(下部设夹层)、屋面覆土绿化建筑,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建筑物的存在,屋面景观利用大草坡的折面处理,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在视觉景观上对原有地形地貌基本没有改变。铜车马博物馆建筑平面围绕中央的核心展厅铺开,包括入馆下行坡道、续厅、主展厅、影视厅、休息厅等几大板块,沿上行坡道走出铜车马博物馆,抬头便可看到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
在秦陵铜车马博物馆的核心展厅,两乘铜车马仍旧按出土时的方向和顺序,马头朝西,一号铜车马在前,二号铜车马在后,只是分别陈列在两个展柜中。据介绍,展柜由5×4×3米的整块特种玻璃组装而成,这种玻璃具有高透低反射性能。展柜内保持恒温恒湿,展柜的防震设施可以抵抗10级地震。据说,这样大体量的玻璃展柜,国内应该是首次运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在谈到铜车马博物馆的建设时说,“由于展馆面积和展示环境的制约,导致展示内容并不充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铜车马出土区域选址,建设专门的铜车马博物馆。”据博物院内部工作人员介绍,建设铜车马博物馆的另一个意义是为了有效分流游客,减轻兵马俑博物馆的接待压力。据粗略估算,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旅游高峰期可为兵马俑博物馆分流三分之一的游客。
采访中,有导游反映,尽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门票包含了参观铜车马博物馆的费用,但由于铜车马博物馆与兵马俑博物馆相距将近两公里,这段公路时常拥堵,不少游客因时间关系最后不得不放弃参观铜车马。同时,记者了解到,丽山园区没有设立线下售票窗口,若临时放票,即便是只参观铜车马博物馆,也须到靠近兵马俑博物馆的游客服务中心办理购票业务。丽山园区除了铜车马博物馆,还有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和秦始皇陵封土,如果只是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却没有看到“镇馆之宝”铜车马,也不知道秦始皇陵墓在什么地方,对游客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得到一个好消息,连接丽山园与兵马俑博物馆的旅游专用道路建设规划已完成,将来游客参观铜车马博物馆会更为便捷。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