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刊记者 呼东方
因为《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重磅调查,他曾被称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
虽然因为他的报道,上百名犯罪分子被送进监狱,但他自己也因此数次被离职。
2011年,他踏上了对中国600万尘肺病农民工的救助之路。
“努力了,不一定改变;不努力,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他最爱讲的一句话。
7月5日,由南方周末报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责任年会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大爱清尘”公益基金发起人王克勤名列“2013年度责任领袖”榜首。
主办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罕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将尖锐的批判性与积极的建设性寓于一身。在以调查记者身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难题之后,从发起‘大爱清尘’开始,王克勤试图为这些难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他的作为开始让许多人相信:如果干净的肺是可能的,那么干净的社会就是可能的。”
从中国最有名的调查记者到600万尘肺病农民工的代言人,王克勤以自己的行动,执着地践行着作为一个责任公民的权利。
为稿费开始做新闻
“我的新闻职业观经过四个阶段:一开始是认认真真的宣传工作者;在不断地叠加和反思后开始“为民请命”;2004年到2005年间成为民主宪政的追求者;现在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王克勤对本刊记者说。
有一次,王克勤在美国交流授课,一位记者问他,一开始为什么做新闻?王克勤说:为了Money!对方疑惑地反问:Money?他笑着再次回答说:“是的,我是为稿费。”
1984年,19岁的王克勤从兰州商业学校毕业后,成为兰州市委财贸部的一名秘书。这个被作为提拔对象的后备干部发现,和自己同一办公室的老张把单位的几个材料整合在一起,投给兰州一些报社,没几天就能见报,还能收到一元、两元甚至更多的稿费。
“当时一碗兰州拉面才一毛八,一、两元的稿费,是笔不小的收入。”王克勤笑着说。于是,他也学着将单位的材料整理整理,向报社投稿。
1989年1月,王克勤调入甘肃经济日报社,开始了新闻从业生涯。1991年5月25目,《甘肃经济日报》刊登了王克勤用3个月时间暗访采写的《违法的回收窝点》。这是他从业以来的第一篇揭黑报道。
《违法的回收窝点》报道后,王克勤说,他发现了新闻力量所在,“可以改变一个行业的管理政策,可以改变制度安排,甚至可以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在《甘肃经济日报》任新闻部主任期间,王克勤以“为民请命”著称,甘肃当地的老百姓甚至叫他“王青天”。
王克勤说,自己是个“一根筋”的人,这是兰州当地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傻傻的,做事做得头破血流,还要坚持下去。
2000年,王克勤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的调查和采写。在这篇轰动一时的报道采写过程中,有人向黑社会开价500万元,要买王克勤的人头,他因此被业内戏称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