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彝族传统习俗探析
罗 晶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州博物馆 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元阳彝族的历史及传统习俗,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祭祀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和服饰习俗等七个方面。着重指出,元阳彝族有彝文,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多神教。他们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认为黑色是高贵色,是服饰以黑为主的尚黑民族。由于贫困和无文化,从而产生了古朴的民俗。
【关键词】彝族;历史;传统习俗;土著民族;尚黑
元阳彝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据部分史书记载,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在这块四季如春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史称古夷人。元阳县自称尼苏颇的彝族一部分在公元21年西汉王莽执政时,在云南石屏玉龙湖反王莽被镇压后,流落到元阳地区定居;一部分在宋赵时期,云南大理国消灭南诏国时发生民族战争而从通海、建水一带流落到元阳定居。元阳彝族有彝文,但彝文掌握在少数贝玛手中,不普及也就没有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国家普及基础教育之前,刻木记事、结绳为号也就成为元阳彝族古老的记事方法。贫困和无文化,产生了古朴的民俗:
一是语言文字。元阳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为南方言,境内有尼苏、朴拉、姆基、阿鲁等方言。过去支系间方言有差异,现统一在尼苏语下。
元阳彝族有文字,是先有彝文,再有汉文,三千多年前彝族在四川创造了文字,原先文字笔画很简单,为象形文字,后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复杂变化,文字也复杂起来,笔画越来越多。境内彝文与四川、贵州、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文相通,380年前由通海一带移民带入。总字约三千字,常用字一千左右,汉语称贝玛文、蝌蚪文,掌握在少数贝玛的手中。
二是宗教习俗。元阳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多神教。彝族的多神教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人的归宿也就不同。元阳彝族笃信,人死后,贝玛诵《指路经》【1】,为亡人指路,可以指引亡人回到祖先原先居住的纳天【2】。因为那里没有人间的纷争与尔虞我诈,是人人欢乐、祥和幸福的祖先居住地。元阳彝族天生勤劳,死时因要回到祖先地与祖先在一起生活,故要剃头、沐浴、更新衣、穿新鞋。子女毫不吝啬地杀鸡、杀猪、宰牛,热热闹闹地为死者送行。亡者穿着干干净净的新衣、新鞋,带上丧礼中所花掉的钱,吃掉的粮食,赶着所杀掉的鸡、猪、牛,光宗耀祖地回到祖宗生活地纳天,向祖先展示自己在世时的勤奋,积累的财产。
三是祭祀习俗。彝族认为,天、地、日、月、山、水、火等都是神的化身。所以,祭天地尤为突出,彝文古籍中有专门的《祭天地经》、《情绪天地经》等。元阳彝族举行祭祀活动时,视祭祀内容的不同,摆设的祭坛和祭坛上的祭品也不同。凡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祭坛或人亡时祭祀祖先的祭坛,一律用木桌子或蔑桌,祭品以马缨花树为核心,摆上稻谷、米、币、熟肉、以及四树一草等,主持人为贝玛。凡驱除鬼魔、瘟疫、招魂的祭坛,临时砍四根有丫的小木棍插起,搭上横条,铺上树叶,称临时祭坛。上插起杨师咪格树做的刀枪和树枝,黄泡树枝、青刺、芦竹、土黄连、铁制尖刀、生肉、生血等,以杨师咪格树、黄泡刺为中心。主持人为贝玛或巫师。凡招魂,祝远行人、狩猎人平安的祭坛,为临时祭坛,也有的不搭祭坛,就地为祭坛,上边摆设的全为熟制品(熟鸡、熟肉、米饭、开水等)。主持为贝玛或巫师。
四是婚嫁习俗。历史上元阳彝族婚姻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过群婚、兄妹婚、姑表婚、走婚、抢婚及远亲婚。同宗同姓(即同一宗族或同一图腾)彝族不婚,五代内亲表兄妹不婚,有转房习俗,但不得弟兄两人娶姐妹两人,不得一妻多夫。彝族文字中记载群婚、兄妹婚不多,时间延续也不长,但姑表婚、母系社会中的走婚记载的较多,延续时间也较长。至今云南彝族唱情歌开头都是:“阿表哥、阿表妹。”就是这个遗迹。
姑娘出嫁前一夜,在亲戚或邻居家邀同村昔日男女青年朋友吃火炒豆、爆米花叙旧情,作告别。第二天早上,男方家娶亲队伍带着猪肉、鸡、酒、新娘新衣来女方家娶亲,娶亲队伍进门时,村里的男女青年用锅底的灰抹黑娶亲者的脸,表示欢迎。女方家请来家族长者、舅舅坐上席,把男方家带来的食品做好后同吃同饮,嫂子带新娘打扮,临走时新娘新郎向父母、家族长者磕头告别,新娘唱《哭嫁歌》,谓之“哭好命”,边哭边由家中的兄或弟将新娘背出,或让新娘坐在一条长凳上,由兄弟抬出娘家。新郎家请好一位贝玛做婚礼主持人,当新郎新娘到面前时站定,贝玛用弓向左右各射出一支箭,意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两人不得悔婚。彝族没有送入洞房的习俗。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新郎带上一只鸡、几斤肉、几斤酒,双双回到新娘家,看望父母,席毕返回。这种礼俗就是彝族中的“回门”。
五是丧葬习俗。在家咽气视为好死,停尸于堂里,择日出葬。在外咽气视为不好,停尸于寨外,择日出葬。非正常死亡视为不吉,不择日,随时可出葬。咽气时,须由儿子接气,如来得及,用一碗米,米中放一个蛋,大声喊:父亲或母亲,把气给我,让亡者的气进入碗里的米中。如果来不及,则用双手接气,后放入有蛋的米中,然后将米和蛋煮成半熟,放在尸体或棺木旁,出葬时随棺或尸体至村里定的阴阳界外,抛于野外。
入葬的坟地头天就由族人选定好,选好后向空中抛一枚鸡蛋,如鸡蛋落地破裂,认为是好地,不破裂,则另选一地,直至破裂。坟地选好后,先撒一粒碎银,意为买地钱。坟坑要挖至7层土,约深60-80厘米。然后放入棺木,盖上土,用石围坟,立石碑,围高坟地。
停尸守灵期间,禁忌猫近前,更不能跳跃棺木上,认为猫触碰尸体棺木,死者会为之吓跳而骤然直立,抱住旁人,又认为猫为虎性,偶逢此意外,就使之抱住扁担或其他物具,尸体当可恢复原状。
六是节日习俗。元阳彝族一年中有三个节日,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买遮菲托”(火把节)、冬月二十四日的“咱合枯莫”(冬月年)和咪嘎豪。
七是服饰习俗。元阳彝族是尚黑民族,认为黑色是高贵色,服饰以黑为主。元阳彝族支系不同,但大多数受尼苏支系的影响。服饰大同小异。女子童年时戴虎头帽,少年或未婚女戴公鸡帽,穿右开襟长衣、穿筒裙,清乾隆年间后改为长裤。已婚至中老年妇女,头饰为黑色包巾,长衣为右开襟无领短袖长衣,也称长摆衣。有长袖无领右开襟短衣。裤为打折长裤,腰系日月形腰带。1942年后,随着生活日益提高,外来有色布料占领市场,彝族妇女多选红色、粉红色、绿色为上衣。裤脚、短衣褂、长衣无领处都镶有花边图案。公鸡帽上多镶有图案和银做的各种装饰品。
男人服饰头饰为包头,上衣为右开襟无领长衣,有对襟无领短内衣和领褂,裤为打折大裤裆,赤脚,外披一件外衣(也叫披衣)。
【注释】
【1】《指路经》实际是家族迁徙路线,它用倒叙的手法,将亡者灵魂从现居住地一步步地倒叙回纳天所经过的山川河流村舍荒野。
【2】纳天是彝族始祖阿普独姆出生、居住、娶天仙女孕育人类的地方,人类出生后从这山岩洞里走出来,人去世后也要会到这山岩洞里。
【参考文献】
【1】龙倮贵.红河彝族古代史略考.元阳彝学,2012年9月第一版
【2】马里文.元阳彝族风情.元阳彝学,第二辑
【3】红河民族系列丛书.红河彝族文化史
【作者简介】
罗晶 (1969.1),女,云南省蒙自市人,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责任编辑 郭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