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叙述了陕西省石泉县产业扶贫的创新之处及主要成效,概括出石泉县创新产业扶贫的经验和启示: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基础;着力解决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是产业扶贫的核心;政府主导,抓住机遇,着重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产业扶贫;经验;石泉县
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2015年全国和陕西省贫困人口分别还有5575万、331万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陕西省石泉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农业县,总人口18.3万人,属于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革命老区县。2011年贫困人口有6.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3%,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过去几年,该县通过瞄准扶贫对象,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底有2.8万人实现脱贫。2016年上半年作者对石泉县精准扶贫的经验进行实地调研,认为该县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产业扶贫,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户脱贫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石泉县产业扶贫的创新性和主要成效
石泉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1、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该县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2.2%,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称为“鬼谷子故里”,具有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度假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该县基于资源优势成功创建两个4A级景区、两个3A级景区和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发展天然富硒食品、生态养殖等有机绿色食品。三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蚕桑和中药材产业。该县是蚕桑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也是中药材适宜生长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该县池河镇明星村发展规模化养猪、桑园养鸡,猪粪、鸡粪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形成“畜-沼-桑、畜-沼-菜”循环生产格局,不仅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还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结合的脱贫致富路子。
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集聚发展”思路,该县池河镇明星村建成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22个、专业养猪户127户,生猪饲养量达12.5万头,桑园养鸡41户,养鸡25万多只,形成生猪、蚕桑、养鸡三个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要素集聚、产业集约发展。二是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信用社”等模式,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明星村养猪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分别授予全国示范合作社、全省百强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子、生产技术、产品营销等服务。三是强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明星村贫困户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蚕桑生产和桑园养鸡,贫困户将扶贫互助资金、财政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合作社,既能享受分红,还能参与经营或务工。四是不断拉长特色产业链,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发展中,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演出产品,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做强核心旅游景区,扶持带动周边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土特山货销售等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3、选准产业和项目,扶持贫困户创业
注意选择扶持适合贫困户创业的产业和项目。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户不仅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这些产业还有短平快、投入不大的优点,如养蚕1个月、养鸡3个月就能见成效。选择具有本地优势的现代养殖业、蚕桑生产、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扶持贫困人员创业,如明星村扶持贫困户桑园养鸡,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城镇服务业。一些贫困户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就地城镇化产生商贸、餐饮、运输、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需求。三是参与旅游业配套服务项目创业。
4、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施策,保障产业扶贫效果
石泉县政府把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教育和技能培训、金融创新与产业扶贫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一是实施避灾移民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为贫困户提供发展基础。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高山和滑坡地带的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将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与扶贫脱贫相结合,截止2015年底扶贫搬迁5136户共计1.8万人,占搬迁总数的51%。全县投资1.2亿元,新修和硬化村组道路217公里、建设便民桥57座、饮水工程179处、沼气池1280口,广播电视“户户通”3万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二是推进财政金融支持模式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首先,集中财政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该县足额落实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多渠道捆绑项目资金,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以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扶贫重点村的综合扶持。2012年后,该县每个扶贫重点村的扶贫资金达100万,明确要求70%以上必须用于具体的农户发展产业和增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每年将县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其次,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撬动更多资本。县上制定《关于扶持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贫困户担保贷款办法》,为每个村安排2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创业。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机制,为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2万元以内的免担保贷款。第三,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问题。该县池河镇将有劳动能力的32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入股到村合作社。同时把这32万元放大十倍,从信用社贷款320万元,流转138亩土地,建起了280平方米的蚕室和12个鸡舍,发展蚕桑生产和养鸡产业。
三是政府加强贫困人员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员自我发展能力。很多贫困户缺乏知识、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石泉县的做法是:首先,保障儿童早期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从2012年起,该县每年增加财政支出1500多万元,实行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让每个贫困户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在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方面,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3700多名共计1500多万元,让每名贫困大学生能够完成学业。其次,强化贫困人员技能培训。该县整合职业教育、实用技术、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对农村45岁以下存量劳动力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烹饪、民用建筑、电焊、家政服务、农业科技、电商等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贫困人员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层次。近两年培训8300人次,实现“订单”就业1200多人,自主创业500多户。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保证扶贫效果。该县出台《扶贫工作考核奖惩办法》,每年对各级各部门、驻镇工作队、驻村工作组和包户干部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奖励、评优、干部职务晋升相结合。
二、石泉县创新产业扶贫的经验和启示
有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区域产业扶贫,关键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适宜产业,各方形成合力,着力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
1、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基础
产业选择一方面要选准产业,即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户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的现实条件,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如石泉县明星村支持32户贫困户发展蚕桑和林下养鸡,年养蚕100张、养鸡3万多只,户均纯收入2.2万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也形成了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
2、着力解决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一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让更多贫困户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二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的有机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统一经营管理标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构建绿色养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富硒食品、丝绸服装等支柱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了绿色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是高效集约利用资源。陕南耕地短缺,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如明星村桑园养鸡等做法。
3、政府主导,抓住机遇,着重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
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的主体责任不可或缺,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贫困人口的创业、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多数贫困户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处于“贫困循环”中,就需要外力特别是政府的力量帮助贫困户打破“贫困循环”,实现脱贫。政府投入要在扶贫开发中起主体和主导作用,要抓住国家“补短板”、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等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通过合理高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推进金融创新,为贫困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人员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耀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N].安康日报,2015-10-16.
[2]李平.以精准为标尺 寻脱贫致富治本之策[N].安康日报,2014-06-23.
【作者简介】
胡卫华(1969-)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
(责任编辑 马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