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受追捧的文艺作品,其中必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人民的名义》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观众不仅从剧中看到了人物的形形色色,更看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最近热议的办证窗口,就是人们从各地找到了电视剧里“丁义珍式窗口”的实证画面:群众半蹲半跪在低矮的小窗口前,仰头向上艰难而屈辱的表情触动了民愤。
在印象中,窗口是一首诗: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一盏盏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婴儿在母亲怀里已经入睡。呵,在这样的路上,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然而,生活的现实除了诗意的憧憬,更多的却是无奈无助。许多为社会服务的窗口与窗口单位,不仅很少看到服务的温馨,甚至看不到基本的平等与尊重,却出现了不少变相的歧视与侮辱。从最近反映的情况看,蹲式窗口从省会长沙到首都北京,都有存在。不仅公安办证是这样,信访接待、医院收费也如法炮制。
在“丁义珍式”窗口面前,人们看到了高高在上的傲慢,看到了居高临下的俯视,看到了冰冷的铁窗,看到了无法逾越的屏障。这里丝毫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影子,没有人格的平等,没有做人的尊严。所谓的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显得那么虚假,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或许才是真实的心理。
文艺作品其实也是社会的窗口,让人看到生活的五彩斑斓,善恶并存。但是,戏就是戏,故事就是故事。和《人民的名义》一样,名义就是名义。所有的反映都只是局部,就如同窗口看到的风景一样,远不是全部和真实的世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不要给一部剧作冠以太多的政治含义,反腐只不过是一个题材,是一个说故事的载体。观众没必要在剧中人的角色上寄托更多的感情,更不要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如果你觉得所有的好人好事都有你的影子还不够,只有你觉得所有的坏人坏事都有你的影子,或许你才是真的看懂了这部戏。
有人指责观众对这部反腐正剧不够严肃,用欣赏娱乐片的态度追捧角色的表演,制作表情包,甚至对正面人物调侃。其实,这正是反映了观众的成熟与欣赏水平的提高,不要再指望用正面形象感动得人热泪长流,也没必要引导人们恨不得亲手杀了贪官。剧作本质是娱乐,怎么做到寓教于乐是一门学问,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含量,远不是简单的革命口号加正义就能创造正能量。剧情感人和潜移默化才是硬道理。
《人民的名义》能够在思想舆论严控的形势下横空出世,再一次说明了艺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规律。你可以拍无数的抗日神剧因无人问津而沦为笑谈,也可以面对现实反映生活的真实而广受追捧。受众是上帝,你可以感动上帝,但千万不要给上帝说教,更不能愚弄上帝。
(责任编辑 马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