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 打造汉中文化产业聚集地
2017-08-13 14:57:18 来源:新西部杂志

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南阳、枣阳、寿光、满城、济宁任城区等众多城市建设汉文化产业园,但是,汉中应该最有资格建设汉文化产业园。汉中既然已建设以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兴汉新区,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做大做强汉文化产业园呢?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可以使兴汉新区朝着建设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汉文化产业园”宏大目标努力,还可以此全面整合汉中文化资源,引擎汉中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广告词号准了汉中旅游的脉搏(摄影/张凌云)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5%。当前,在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汉中市来说,应紧抓汉文化特色,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整合汉中文化资源,孵化、引擎汉中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汉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汉中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限于区位、人力、理念、创意资源等各种因素,目前在总体上规模还偏小,增速较低。2016年汉中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4.05亿元,占GDP2.4%,与支柱性产业目标差距较大;汉中文化产业在全省排名第九,仅列于商洛、杨凌之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汉中市的迫切任务。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结合自身情况,汉中市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诸如提出“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宣传口号,号准了汉中旅游的脉搏,并出现在了里约奥运会现场,让汉中旅游走向了世界。但是,文化旅游仅仅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外,汉中必须大力发展其他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以提升汉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与综合实力。

借鉴西安、宝鸡经验,成立“兴汉新区”与“汉文投”

结合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由政府牵头成立管委会以及由政府出资(控股)的文化产业开发公司,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利用行政、经济手段共同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较好的容易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效益的办法。近年来,西安市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与成立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密不可分;宝鸡市文化产业也取得可喜的成就,则与成立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宝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有较大关系。这种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较为适用。另外,在国内外已建立的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大多都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充分认识自身与外部情况基础上,汉中市综合借鉴西安、宝鸡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成立了“兴汉新区管委会”与“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汉文投),创新体制机制,采用PPP模式,集中力量建设“汉中兴元汉文化生态新城镇建设示范区”、“汉中兴元汉文化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在相关人士建议下,“兴元新区”更名为“兴汉新区”。目前,该项目被列为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面对所属西部地级市状况,汉中借鉴了“宝鸡模式”,组建“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化运营,突出、优先发展旅游产业,以通过旅游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政府机构方面,汉中市则主要借鉴“西安模式”,规划了27.7平方公里区域设立文化开发区,并成立副市长挂帅的新区管委会,强势推进。同时,面对汉文化十分突出的特点,新区借鉴西安曲江以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模式,主打汉文化,致力“传承和弘扬汉文化”,在规划建设上朝着文化产业园方向发展。

利用兴汉新区,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

通过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各地、特别是西安曲江的经验发展汉中文化产业,应该是不错的。问题是,当年西安曲江新区借助巨资,不断策划炒作,使“曲江”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时下汉中兴汉新区尤其是在没有曲江新区当年所拥有的天时、地利(房地产蓬勃发展、省会城市)情况下,能否做到?可以说,要塑造“汉中兴汉”品牌,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而且极可能一时很难形成效应。

因此,不如直接亮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汉文化”招牌,利用兴汉新区,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可以在“兴汉新区管委会”加挂“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管委会牌子,汉文投集团公司出资组建“汉中汉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这样,不仅可以围绕汉文化深入发展汉中旅游休闲产业,而且可以立足汉中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放眼国内国际,构建围绕汉文化的各个门类文化。加挂“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管委会牌子与组建“汉中汉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明确定位兴汉新区亦是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要把兴汉新区建成“汉文化生态新城镇建设示范区”、“汉文化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还要把兴汉新区建成世界级的“汉文化传承和弘扬示范基地”、世界级的“汉文化产业园区”。

利用兴汉新区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是汉中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大力传承和弘扬汉文化的需要,也是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可以使兴汉新区朝着建设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汉文化产业园”宏大目标努力,还可以此全面整合汉中文化资源,引擎汉中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汉中最有资格建设汉文化产业园,且品牌容易塑造

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南阳、枣阳、寿光、满城、济宁任城区等众多城市建设汉文化产业园,但是,汉中应该最有资格建设汉文化产业园。汉中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两千多年带“汉”字的城市。汉中是汉文化的根源,因银汉而汉水,而汉中,而汉王,而汉朝,及至汉人,汉族,汉文化,汉语,汉字,汉服,汉学……既然,汉中已建设以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兴汉新区”,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做大做强汉文化产业园呢?

南阳、枣阳、寿光、满城、济宁任城区等汉文化产业园,大多是从汉文化的一部分,或历史,或遗址,或民俗方面切入,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汉文化。而且,对于诸如“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此类国际性IP,还没有使用,这不正是将其留给最有资格的汉中吗?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汉中没有理由不建设汉文化产业园,而且应该直接建设“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

汉文化在海内外华人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品牌极容易塑造,而且立意明显在于国家、国际级,而非“兴汉新区”的地市级,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自然远在“兴汉新区”之上。“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不仅容易吸引省内外的眼球,还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世界瞩目。“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不仅仅局限于发展汉中与汉朝历史相交织所形成的汉文化产业,更应囊括发源于汉中而形成的方方面面的汉文化产业。

从旅游到文化产业,全面释放汉中文化生产力

旅游产业是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年曲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依靠大雁塔北广场“亚洲第一大喷泉”与举世瞩目的大唐芙蓉园等旅游项目兴起,汉中市直接采用PPP模式组建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是充分结合市情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首先做好旅游产业,找准了破题的命脉。

结合当前汉中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成高铁即将通车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把兴汉新区——“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打造成汉中市的“旅游窗口”,为推动汉中市“全域旅游”而努力。但是,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旅游仅仅只是起点,更多应是以旅游业撬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充分利用汉中文化资源,全面释放汉中文化生产力。

“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名称本身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举措,使产业园尽快由蓝图变成现实。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汉中文化旅游,并通过全媒体宣传等方式,不断扩充影响力,不断铸造文化品牌,为大力发展新区各类文化产业蓄势。

二是充分立足汉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行深入创意,不断形成园区汉文化产品以及产业。

三是广泛向海内外招商,进一步通过混合所有制、PPP模式等,共同促进园区发展,不断孵化、形成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影视演艺、广告会展、文化生产等文化产业全门类。

可以预见,“中国·汉中(国际)汉文化产业园”将成为汉中文化产业聚集地与航母,成为国家、国际级的汉文化产业园区。

作者简介

赵 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产业博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马颖超)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