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度西安市公开招标重大课题(项目编号:XCZX2016-0361-2)
乡村旅游把环境、生态、民族、文化等诸多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深度体验旅游。西安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了旅游资源,使得以西安为核心、以咸阳、宝鸡、汉中、延安等城市为次核心的郊县一大批村庄、果园、菜园、林场都可以成为旅游胜地,使陕西旅游业在继城市旅游、风景名胜旅游之后又拓展出了第三大板块。
周至水街
201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进入到了大旅游时代,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
西安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由最初的自发式、农家乐、低层次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有规划、大投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向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的升级阶段迈进。
西安共有九个区四个县,其中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六个区四个县,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五个市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西安就有四个,西安周边农村大多数乡镇都有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4亿元,成为这些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西安乡村旅游在经济下滑态势中逆势增长,每年保持在20%-30%的增长率,吸引了各区县经济纷纷转产于乡村旅游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无序发展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需要各方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创造性的举措和方案进行改善和提升。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自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来,西安乡村旅游的类型逐步丰富,开发模式得到提升,农业旅游特征逐渐得到显现。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
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是依托西安一些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西安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如临潼、华阴市乡村旅游等。
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西安几个大城市居民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城市环境的需求,利用城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如杜陵、灞桥、白鹿原等。
三是特色村镇型,依托自然风光优美的古村镇。如鄠邑区东韩村、蓝田县东汤峪、长安区东大、葛牌古镇等。
除此之外,西安乡村度假村、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农场、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观已经基本形成。
近年来,西安地区的旅游呈现出由跨省区的远距离观光游览向近距离乡村度假游的趋势转化,西安近郊区成为居民外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之一。西安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
截至2016年6月,西安市已拥有国家A级乡村旅游景区19家,规模化(100亩以上)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6个,已建成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8个,国家级旅游特色名镇1家、省级旅游特色名镇9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家、省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4家,市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2家。具有乡村酒店、乡村驿馆、乡村客栈20家;农家乐经营户4600余户。
从2012年到2015年,西安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6780万人次,同比增长26.2%;经营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28.4%。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近5万人脱贫致富。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西安市以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带动,使西安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示范到普及的蜕变,并且使其成为了西安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西安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成效特点
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陕西省、西安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陕西省“十二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家乐旅游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等,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陕西省旅游局先后制定了《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服务指南》《陕西旅游特色名镇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管理办法》《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分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民俗文化景观型、景区接待服务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并改善了西安市的旅游产品结构。
乡村旅游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西安市旅游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措施,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500万元,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特色项目、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2016年西安市下发了《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培育和扶持30个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10个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综合体,10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建和改造60个乡村旅游公厕,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扶持的对象主要为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村、镇,乡村旅游主题园区,集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独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特别是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临潼溪源山庄、陕西嘉艺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园、新桃花源休闲山庄、临潼芷阳农业观光园、白鹿原生态农业观光园、西安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西安汉风台果林庄园、西安绿叶鲜果花卉观光园、关中风情园等乡村旅游热点单位,不仅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陕西全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15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分省(区市)名单,陕西省27个村上榜,其中西安市占5个,分别是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塘子街村,西安市鄠邑区甘亭镇东韩村,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西张坡村,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
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新引擎。西安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面升级阶段,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文明的浸润正在构建农民现代文明心理,完善的旅游产业正在促进新农村经济转型,传统农民开始成为旅游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道路正在三秦大地上全面展开。
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在民俗、民间文化方面,西安郊区保留了以庙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俗活动,并且以此为舞台,展示出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风味食品,与已形成的汉唐文化、皇室文化、现代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的西安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全面升级阶段。显著的经济效益下,已有成千上万常年外出打工的陕西村民回到家乡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解决城乡统筹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生存特点
依托城市人口、距离城市近、重游率高。城市近邻、交通干线两侧已经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点的集中分布区。其特点是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较好,以过往游客或附近城镇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
依托在著名风景名胜区附近或镶嵌在景区内,借助景区的知名度及旅游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景区游客作为主要市场。
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性的影响,乡村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淡旺季差异明显。
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倍受推崇。笔者设计了三份问卷,即乡村游村干部调查问卷、乡村游接待户调查问卷和乡村游游客调查问卷。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游客旅游项目从强到弱的顺序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饮食、乡村民风民俗、乡村建筑、乡村农业景观、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产方式。游客最喜欢的项目首推乡村自然景观,反映出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愿望是感受乡村恬静、温馨、自然、无污染的环境。从调查中也反映出男性比女性喜好更加广泛。
自驾车游逐年升温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热点。调查显示,乡村旅游75%游客是自驾车用户。一些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以其自由的停车空间、方便的食宿条件、廉价的旅游消费等因素,成为自驾车旅游者向往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乡村自驾车游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一是交通问题亟须解决。专门为自驾车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较少。二是管理与食宿条件有待改善。三是方便自驾车游客携带的土特产品不足。
(三)市场特点
市场发育面广、发展潜力大、可培育性高。
乡村旅游者的首要动机是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宁静氛围;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首要方式是亲友推荐;出行方式以公交车和私家车为主。
不同年龄、职业的乡村旅游者旅游偏好差异显著。
乡村旅游者实际消费高于预期。
乡村旅游者对餐饮、住宿、服务质量意见较大。
形成了初步的功能分区:森林公园集中分布区——秦岭北麓;各种果林和观光农园集中分布区——平原地带:以水为主题的垂钓、水上娱乐项目区——浐、灞、渭河、秦岭峪口等水系沿岸。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等级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郊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及其环境、乡村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所依托的乡村社会背景之下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西安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西安周边的长安、灞桥、蓝田、户县、周至等区县。由于各种资源搭配不同,各个区县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西安近郊区的主要特色为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庄园等,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数量多、分布广
关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是西安市具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据初步统计,西安市有乡村旅游资源点200处,数量多,分布广,除西安城三区外其他10个区县均有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和景点的分布,这为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郊县特色突出
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多样的土特产品、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数量众多的新型农村、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所有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乡村旅游资源组合。从主要区县的资源状况来看,长安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由环山公路串接,依托秦岭北麓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样化的小气候环境,具有发展线路型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距市中心较近,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通过人工构造的农业景观,具有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等高档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人造农业景观的良好条件,可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临潼区拥有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点,具有形成景郊型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三是多数景点知名度低,极品资源少
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体系中,仅有12个资源点为优良级资源,占西安市乡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0%;而无级别的旅游资源占资源总数的40.5%,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现势吸引力不足。总体来看,西安市乡村旅游资源中高等级、高质量的乡村旅游资源比较欠缺。
四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被边缘化
西安已经形成了以城区古都文化遗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主流旅游产品。相形之下,乡村地区的民俗风物等人文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保护与开发,有些民间文化甚至处于消亡的边缘。
五是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发展空间巨大
现有乡村旅游项目组织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调,乡村民俗文化类项目的开发明显不足。从上表可知,西安市乡村民俗类和乡村土特产类旅游资源共有74处,占到资源单体数量的37.0%,但开发程度比较低,此类市场基本属于空白,这一情况也说明了今后市场开发的巨大潜力。 西安市秦岭北麓观光农业资源单体总数为 190 个,优良级单体资源占总体数量的25.7%,且优良级单体资源多为地文景观中的山岳型、生物景观中的林地,这些地带开发规划不足。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安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一窝蜂地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旅游品牌和特色突出的项目不多,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项目多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分布散乱,比较粗糙,出现了发展无序,乱搭乱建等现象。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专业设计和产品内涵的深度挖掘,开发方向不明确,功能划分不清晰,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差,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影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产品单一、项目雷同,开发深度不够,缺少特色
按照产品的功能,乡村旅游大致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大多以农家乐、生态园、度假村、农家庄园等为载体,开展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观赏乡村田园风光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事参与体验活动,甚至仅仅停留在餐饮上,缺乏农事文化、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无法上规模,形不成市场影响力。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也不多见,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同时,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伸不足。资源形态未深加工为产品形态,产品深度化不够。经营者只是获得了吃、住方面的利润,娱乐、游览、购物等利润空间难以扩大。
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55.4%的旅游者认为到农家度假旅游的障碍主要是 “饮食卫生差”(占调查总数的25.8%)、“交通不便”(占13.6%)、“设施落后”(占9%)、“服务质量差”(占7%)。服务水平低下和基础设施落后是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水、电、通信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缺乏创新观念,产品缺乏创意
各地区政府主管领导缺乏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趋利动机的驱使下,照抄照搬他人的模式,肆意营造质量差、艺术水准低的人工景点、仿古建筑,使乡村旅游开发城市化和商业化,不仅削弱了整体竞争力,而且破坏了原生态文化基础。一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旅游区规模越来越大,人工景观越来越多,背离了乡村旅游的初衷。调查发现,现在的一些休闲农庄离旅游产品的距离太远,他们并没有按照旅游产品的要求和规律打造和经营。大多数农庄的特色不明显,上千亩的农庄和几百亩的并没有本质区别。休闲农庄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上差不多,多为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其中餐饮更是占了大头。有些农庄的设施非常简单,有的纯粹是挖个鱼塘、开个饭店,对外宣称就是休闲农庄。
不注重原生态的保护,环境污染严重
乡村旅游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措施滞后。部分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例如,有的乡村旅游地刻意让古村落里的居民搬离传统民居,腾空古民居、古村落专供游人观光。这种办法不可取。村民及其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地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村民生活的古村落死气沉沉,既没有乡土气息,也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有些地方通过乡村旅游富裕起来以后却将花木庭院改为卡拉OK厅,将传统老屋改为水泥砖瓦房。这样最终会使乡村旅游走向终结。
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重视建设,轻视管理。为建设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生态负担”,存在交通、环境污染,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保持乡村聚落,保护田园风光;如何有效地协调旅游开发和农村土地整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等管理问题均缺乏深入研究。
乡村社区参与不足,经营管理不善
首先,乡村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乡村旅游地开发过程中缺乏对乡村旅游市场的数量和价值的基础资料库的统计与调查,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评估预测与相应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其次,乡村社区管理不受重视;再次,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并不能够使所有乡村地区受益。问卷调查显示,全部样本中有89%的被调查者期望和非常期望来自外部的公司、企业或机构进入本地区从事旅游经营,非常期望的比例高达51%。外部机构的进入程度与旅游地发展的生命周期有关,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外部机构进入的形式、是否尊重居民的意见等。
推动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策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方面,必须以有利于农户和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为原则,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速农村地域的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建立在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的基础上,使强势资源优先开发,同类资源之间优化整合,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特征凸现,结合资源和需求特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应本着发展与规范同步进行的原则对待,通过集中规划,规范管理,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其有效对策如下: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已经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优化旅游环境。应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路灯、户外招牌,同时,做到乡村的房舍、道路、标识、资源的包装、餐饮都应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使整体环境处于一种有机的融合,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的要求。同时,地方政府要监督检查,促使经营者对旅游地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西安乡村旅游的开发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打造适合多层次、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用多元化和互动式的产品去满足不同目标客源市场和客源层次的需要;实现乡村旅游业由单一发展向休闲旅游业与相关产品联动发展转变;从离散型、多旅游目的地向集群式、大旅游目的地转变;从单纯的采摘园休闲农业向综合性的企业化的“休闲农场”转变;从单一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向与度假区紧密结合的“休闲农庄”转变。
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发展极好的切入点,具有山水资源优势的山村,可以采用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方法,通过情境化、体验化、特色化休闲项目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景观观赏、休闲游憩、生态养生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山水观光休闲类、山野运动类、野趣游乐类、山野餐饮类和生态养生类产品,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从而使风景名胜区也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生态养生是乡村旅游最有力的支撑产品,具有消费时间段长、频率密的特点,市场受众比较追捧。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应该开发生态养生(负离子呼吸区、阳光浴、温汤浴、垂钓、休闲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农家野味品尝屋等)、野趣游乐、消遣娱乐、体育健康、农耕劳作体验、民族工艺品习作、民族歌舞习演、民族节日参与、保健疗养类产品,给游客以全新的亲身体验经历。
乡村旅游产品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要突出民族文化和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突出“农”字特色,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农家风情。利用农业的时令季节(如临潼石榴节、户县民间艺术节、未央桃花节等)和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举办各种节日庆典或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可以在农家庄园内特竖“二十四节气”柱,书刻各季节宜种、宜收农产品和谚语,让城里人和年轻人了解农事活动和农耕文化。开发各种主题类型的乡村旅游:可开发以绿色景观、关中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以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以反映区域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以观赏、采摘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乡村旅游;以健身娱乐、品尝区域美食为主的乡村旅游等等。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文化品位
力促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和提炼乡村文化内涵,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建筑文化、景观文化、装饰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容,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观赏和参与性,是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深层次挖掘西安乡村的传统文化内涵,错位发展,是避免产品同构的根本出路。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能展示乡村历史风貌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古代建筑,让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出更多能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的精品。
首先,要认真分析乡村旅游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次,深度挖掘西安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资源,努力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样才能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能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进而不断提高陕西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在发展模式上需强调主题性、差异化、多样化和集团化的发展
乡村旅游类型要多样化,强化分类、分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西安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多属于近距离的乡村旅游者,他们与旅游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差异不大,所以在开发形式上应体现多样化,避免重复雷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以保持其生命力。具体的类型可以有:
依托名村名镇发掘开发关中民俗风情旅游,如在终南镇、秦渡镇、郭杜镇、引镇、泄湖镇等地开发赶集、庙会、社戏、传统作坊、商贸购物等与农村现实生活贴近的旅游项目。
开发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游乐园,在其中设置风车、水磨(石磨)、手推车、脚踏水车、石臼、驴拉磨、织布木机、犁耙锄镐等农业生产工具,通过图示、文字和现代声像设备解说古老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
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游客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器皿工具、建筑、陈设、饮食、服饰、礼仪、节庆活动以及近郊优美安静的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家务活动,在体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愉悦。例如,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果蔬,下河捕鱼虾,上马牧牛羊,将乡村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展土特产现场采集、现场品尝、现场加工等活动。
在森林度假区,可设置天然氧吧、森林野营、纪念林等。
加大传统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旅农对接和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利用当地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经过技术处理和工艺加工、包装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便于携带、特色鲜明的休闲食品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及旅游用品,从而在产地直销土特产品,实现农民增收,游客受益的效果。利用农副产品可以开发的旅游商品有:各类干果制品、水产制品、豆制品、畜牧制品、中药制品、林木制品、笋竹制品、茶制品、菌类制品、根藤制品等。重点培育和发展适合旅游市场、具有关中生态优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
引导区域联动,实行规模化经营。如支持乡村旅游经营点与周边景区、景点及旅行社对接合作,打破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旧模式,建立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的新机制,做到联手发展,共谋多赢。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完善营销网络
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网上预订服务系统,真正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扩大对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的宣传,提高民俗旅游在西安旅游业中的比重,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具体建议有:
建立统计和信息平台。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统计资料来源极少,内容极其匮乏,应尽快建立从下至上的信息统计渠道和人员队伍,以为政府决策、行业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当前应考虑在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县设立乡村旅游信息直报点,对其予以必要的设备和经费支持。
加强与周边地区观光胜地、住宿业、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经营者还可以联合陕西省西安市旅游界、新闻界、演艺界、文化界、科技界等人士在乡村旅游景区举办说明会、联谊会、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来扩大宣传。
为了促进市场的衔接,把风景名胜、大大小小的度假村、乡村旅游示范景点以及最新的公交线路绘制成乡村旅游地图。在游客集散地设立游览导游图、中英文对译的景点介绍牌及环保垃圾箱。
提升完善陕西省乡村旅游网,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在组织网站内容和制作网页时,要尽可能地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如各个乡村旅游地的景观与活动特色、地理位置、行走路线、交通状况、餐宿情况等。网站内容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季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信息内容。
区域联动协作,推动产业复合发展
西安乡村旅游景区多半汇集在秦岭北麓沿山地段,所以其乡村旅游要从大秦岭整体的角度出发,联动发展。因此,在进行旅游村落的发展中要做到“总体谋划、差异发展”,依托优势资源整合,通过知名旅游村落集成,整合和培育精品旅游村落。构建“一带贯穿,六区联动”的旅游村落空间发展格局,通过环山一号线的带动,形成乡村旅游发展联动区。把乡村旅游作为接续产业予以重点培养,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复合发展。
总之,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终达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增强吸引力的目的。
西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区域和项目设想
未央区
汉长安城遗址休闲农业公园,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千米处, 在遗址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汉长安城国家遗址休闲农业公园,向世界提供一个展示汉文化与关中民俗相互交融共生的平台。
未央万亩桃园,位于渭河西岸沿线的未央区鲜桃基地,自西向东绵延10多公里,面积34000多亩。利用3万亩精品桃的优势,开展未央桃园采摘节、桃花摄影大赛、阳光老人观桃花活动、桃花浪漫情约派对活动等。
长安区
西安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以建设510亩种植资源圃、10万亩的陕南优生区种植基地,繁育红豆衫120亩,扩大园区规模。
王曲镇马厂村郭家庄园,位于长安区王曲镇马厂村。康熙时期朝议大夫郭振重所建宅第,是西安市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较典型的关中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亦官亦商兼地主庄园式建筑。现存主人居住的两组半院落,即六七十年代的郭家地主庄园博物馆。将郭家庄园打造成为西安市民了解体验清朝庄园生活的一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长安民俗风情游,长安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于2005年完成了何家营鼓乐、北张村造纸术、王曲“二月八”十三省总城隍庙会、斗门南丰村石婆庙“七夕”中国“夫妻节”庙会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在长安区各个特色村镇,如何家营、北张村、王曲镇、斗门镇等现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发展具有长效性的“庙会+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雁塔区
汉风台果林庄园,位于西安市雁翔路汉宣帝陵东300米,属规划中的曲江度假区一隅。开发建设具有长期规模效益的千亩生态园,并以此为契机引领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对现有的农家乐餐饮服务进行规范化、特色化管理,鼓励与周边的农户进行合作,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出具有民间特色的餐饮和服务。
杜陵塬休闲农园,位于雁塔区杜陵塬,近年来,建成了1.8万亩都市森林和大面积苗木花卉园。以万亩都市森林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绿色餐饮、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三兆灯笼示范村,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脚下,其做灯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进一步挖掘中国灯笼文化的内涵,创建“灯笼文化村”、举办元宵灯笼节、建设灯笼步行街,将三兆的民俗风情、灯笼文化予以集中展示;开展一年一度的国际性的大型灯笼交流会,促进民俗文化的国际性交流。
周至县
猕猴桃庄园,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举办猕猴桃节,开展以猕猴桃的展示,销售等为主的一系列参与性强、趣味性浓厚的活动。
厚畛子旅游区,位于周至县太白山脚下,以山茱萸、花椒为主要品种的万亩生态型经济林已形成规模。以厚畛子镇综合观光农业示范园为依托,结合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和“杂果业”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型旅游产业,推出经典的山野民宿,形成厚畛子综合旅游区,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共进的路子。
鄠邑区
东韩村和农民画庄,鄠邑区东韩村及其农民画庄成为西安市乡村旅游的一个典范。建议在东韩村现有的农家乐接待户的基础上,推出精品、特色农家乐,增添游客的参与性活动,定期举办农民画体验活动。
农业产业化庄园,以鄠邑区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优质花卉以及可丰富景观的苗木、果树等为主体资源条件,将花卉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学习、体验、购物等功能结合为一体,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庄园。
秦渡古镇,东临沣河、北有灵台遗址,是关中地区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距今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古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将其打造成为一处展现周代古镇文明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区;充分发挥秦渡镇米面皮子和黄酒的小吃特色。
蒋村镇社火,蒋村镇的民间社火历史久远,积极发展各类社火:如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跷、地社火等,让游客感受到社火的内涵与乐趣。
临潼区
秦俑村,位于秦始皇兵马俑附近,是由临潼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群众自建的一个新村。选秦俑村的一条主要街道,在柿子成熟的季节举办“火晶柿子节”,让游客参与到有关柿子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临潼石榴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目前标准化生产管理面积已达万亩。积极发展以石榴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增加石榴的附加值。举办“中国西安石榴采摘节”。
灞桥区
白鹿原生态旅游苑,位于灞桥区狄寨镇南2公里的狄寨乡三塘村。依托白鹿原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东李樱桃观光示范基地,突出樱桃、葡萄栽植、观赏、采摘等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蓝田县
汤峪旅游度假村,位于西安市东南秦岭北麓蓝田县城西南20公里处。是一个集温泉洗浴、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温泉旅游名镇。积极发展以温泉洗浴、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
十公里垂钓长廊,由312国道与蓝田境内的灞河并肩而行,从蓝田华胥镇经湖镇、三里镇、蓝关镇到普化镇,沿岸10公里长的地段非常适合踏青、纳凉和垂钓,目前,已有15家“垂钓园”。建设重点应放在渔家乐、饮食上,使垂钓长廊成为以垂钓为主的综合性的乡村旅游胜地。
葛牌古镇,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在关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组织,现有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及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结合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古村落体验融为一体,形成怀旧游、休学游、古镇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体系。
阎良区和高陵县
阎良万亩枣园采摘节,相枣在阎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现有种植面积1.5万余亩,可以开展摘枣大赛。
“泾渭分明”湿地公园,位于泾河、灞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3029.83公顷,著名景点有“泾渭分明”、“灞柳风雪”等。通过乡村游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展望未来,西安乡村旅游将继续增长,将仍然是旅游业新的热点、新的增长点;游客也将由短途本省旅游扩展到中长途外省旅游。乡村旅游将成为西安旅游业的工作重点。西安乡村旅游环境会大幅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望成为西安农村拉动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劲旅。
参考资料
[1]《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省旅游局发布,2016年3月.
[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
[3]王云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4]理查德·德曼.生态旅游对欧洲意味什么[J]·UNEP《产业与环境》,2012.
作者简介
张 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