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协同驱动陕西煤炭工业“去产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D029)
文丨周 宾
对陕西来说,煤炭消费需求量刚性增长的基本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为落实煤炭“去产能”各项任务目标和实现地区煤炭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产业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现有煤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造和优化。应做优能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兰炭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燃煤替代,推动兰炭产业供应链升级,发挥绿色金融优势,促进产融结合,推动传统能源向智慧能源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后,陕西煤炭工业经历了二十年的缓慢增长,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省煤炭消费量已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随着省内新煤田的大规模开发,煤炭产量迅速提高,但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煤炭消费增长缓慢。
进入21世纪后,陕西将“三个转化”(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和“三个延伸”(即向配套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下游增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煤炭消费量迅速回升,增长速度快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11年,陕西省煤炭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全年产量突破4亿吨大关,同比增长超过11%,煤炭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三位。[1] 作为中国主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截至目前,陕西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近1700亿吨,约占全国的12%(位居第四),主要集中分布于陕北的榆林神木与府谷、渭北以及黄陵、彬县,储量占全省99%以上,[2] 并且,原煤产量保持全国第三位,已重点形成陕北、黄陇等大型煤炭基地。[3]
“十二五”以来,尽管陕西煤炭产业集中度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仍未减轻,全国煤炭消费增长明显放缓,陕西煤炭工业发展形势严峻,全省煤炭工业产能过剩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受下游煤炭消费市场持续萎缩影响,加之治污减霾压力陡增,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在内采取了削减燃煤消耗的举措,进一步加剧了全省煤炭消费增速下滑对煤炭工业生产的冲击。“十二五”末和进入“十三五”,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增加,倒逼陕西煤炭工业必须加快去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为陕西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完成煤炭工业“去产能”任务,坚持煤炭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创新,有需要基于陕西煤炭工业“去产能”背景,对实现高端化绿色转型发展进行研究。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常态、落实去产能、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陕西煤炭去产能任务占全国的1/10,全省退出煤炭产业产能2934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期,陕西省煤炭产量增速继续回落,原煤产量51566.15万吨,占全国的1/7,同比下降1.9%,增速较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这是陕西省原煤产量连续两年负增长(图1),[4][5] 其中,陕北地区产量4.06亿吨,占全省产量的比重为79.4%,同比提高1.7%,而关中地区原煤产量大幅减少,同比下降1.6%。[3]
图1:2011-2016年陕西原煤产量增速情况
“十二五”以来,陕西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可看出,“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呈递减态势,而陕西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基本稳定在72%左右,且其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增大,这表明陕西煤炭工业作为全省能源工业支柱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随着去年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和执行煤炭行业“去产能”等一系列措施后,一些“僵尸企业”被关闭和清理,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优质煤炭产能逐渐得到充分释放,陕西煤炭价格指数明显回升并保持行情走势基本平稳(图2)。
图2: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陕西煤炭价格指数
随着煤炭工业“去产能”的继续深入,目前煤炭市场已呈现出向卖方市场适度倾斜状态。尽管如此,但由于冶金、建材等重工业产能扩大的可能性不大,电力需求将成为拉动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下游市场,加之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等环保压力的持续增加,转变传统能源生产方式,尤其是煤炭产业的高端化和绿色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十三五”时期,陕西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短期内,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以煤炭等为主体的能源工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其经济贡献作用也不应削弱。伴随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治污减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坚持“三个转化”和高端化发展战略,并结合当前陕西煤炭工业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产业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现有煤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造和优化,立足陕西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与相关经济规划有机衔接、发挥陕西科技资源密集优势,分别从典型煤炭产业链源头和下游产品进行切入,抓住当前陕西兰炭产业发展与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有序推动陕西兰炭产业高端绿色集群化发展
受能源需求增长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一直作为陕西工业支柱的能源产业,近年来其增加值增速与占比持续下降。2016年,其增加值首次出现负增长(-0.7%),其中,煤炭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陕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7.7%(同比下降0.6%),并且,以煤炭行业作为支柱工业的榆林市工业增加值虽位于全省首位(占21.9%),但增速位于倒数第二(3.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8%),而同期陕西煤炭行业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15.5%和98.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4%(居全国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这表明,化解过剩产能与节能减排的效果正逐步显现,但陕西煤炭行业尤其能化基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尽管化解过剩产能和构建轻型产业有助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但受限于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与产业基础等条件,短期内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50%以上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其需求总量仍会呈现刚性增长。
近年来,陕北、陕南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同时,关中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尤其,今冬采暖期,关中地区平均优良天数占比不足30%,同比下降约20%,远低于陕北、陕南,治污降霾已成为今年陕西环保的头号工程。日前,陕西多部门共同发布了《陕西省2017年铁腕治霾“1+9”行动方案》,就关中地区煤炭削减等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燃料替代是煤炭削减的主要措施,作为替代传统燃煤尤其散烧煤的清洁燃料之一的兰炭,以其质量优良环保、生产工艺成熟、产量规模较大、市场广泛认可,继成功进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湘渝等地的工业和民用市场后,去年,省工信厅、榆林市分别与关中各地市就推广使用榆林兰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兰炭产业成为陕西颇具特色的煤转化优势产业。鉴于此,有序推动兰炭产业高端绿色集群化发展,是促进陕西工业稳增长扩投资和治污降霾实现“双赢”的现实需要和动能创新。针对当前陕西兰炭产业存在着产业技术有待升级、配套政策需要跟进,经营模式亟待创新、终端市场仍需拓展等发展瓶颈,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实施:
1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做优能化基地兰炭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围绕价值链优化产业链,对照产业链聚合创新链”的市场导向路径与“基于创新链设计产业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技术导向路径的双向互动新模式,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发挥陕北国家能化产业基地、国家煤炭分质利用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优势,重点对煤焦油轻质化、煤基复合材料制备、煤炭分质与煤基多联产以及粉焦发电、高炉喷吹、干法熄焦、粉煤造气、面煤生产、兰炭改性及配煤炼焦等兰炭全产业链工艺中的缺陷进行技术攻关,并进一步优化煤干馏技术及装置系统,改造兰炭直立炭化炉,确保80mm以下原料煤的充足供应,推进荒煤气脱硫与回收利用、尾气脱氮、废水处理等配套技术升级,从而提升兰炭产业整体绿色清洁生产水平;同时,应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苏陕扶贫协作、央企进陕等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包括陕煤化国富炉等百万吨级粉煤干馏、神木龙成提质煤、富油环烷基油等煤焦油精深加工以及兰炭气化、煤基多联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此外,还应建立兰炭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并推进产品质量标准化,健全兰炭生产及其伴生载能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的长效监督机制,为陕西区域环境容量置换创造条件。
2给予政策倾斜与财政补贴,支持兰炭中试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大力推广燃煤替代。继续落实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兰炭新增产能,加快现有产业基地的大型低温煤炭热解示范等项目的技术装备引进,同时,在土地供应、水资源配置、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和相应的财政补贴,加快建成并投运兰炭中试基地,推动其在民用散烧、烧结、高炉喷吹、冶金、气化、发电以及民用炉具、工业窑炉、大型化气流床、固定床气化、粉煤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方面的高效清洁利用,并对征收中低温煤焦油轻质化产品消费税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陕西天元化工等企业在兰炭产业链配套的煤焦油轻质化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为强化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加大力度对实施工业原煤替代项目进行财政补贴,除巩固铁合金、电石、合成氨等传统兰炭消费市场外,鼓励在高炉炼铁、铸造型焦、烧结矿、火电厂掺烧料等重化工业领域以及环保吸附、精细化工、煤基甲醇
等精细化工领域推广兰炭产品,尤其,对占陕西煤炭削减总量约3/4的民用散烧煤替代方面,尽快安排落实财政资金,对城镇和农村地区使用兰炭及环保炉具,按照“每户购买使用2吨兰炭,每吨兰炭补贴200元”的标准在全省推广实施。
1改善融资环境,创建“互联网+兰炭”的新型交易模式,推动兰炭产业供应链整体升级。采取真实死循环交易、物流全程监控、数据技术支撑等措施,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管控融资风险,创建以信息服务为基础、交易服务为核心、物流服务为保障、金融服务为延伸的“互联网+兰炭”的新型交易模式。同时,继续推动陕煤化集团等大型企业积极与交通运输、物流、电力等企业实现开采、生产、贸易、物流、金融等适时进行行业重组或交叉持股,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突出能化产业的专业物流园区功能,以物流物联网运营中心为载体,发展多式联运,通过库存前移和发展第四方物流等方式实现供应链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资金和行业大数据等交易沉淀要素,深度融合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把在线流量引入线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对兰炭电商交易货物的流通数据进行信用效用评估,为客户提供包括货权质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行业商业模式从贸易差价向综合服务能力转变,促进兰炭产业供应链金融升级;整合包括兰炭相关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分销企业、金融企业、终端用户等各方参与,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基础,逐步向集约物流、集中采购、信用管理、大数据共享、金融结算等方面延伸,组建中国(陕西)兰炭互联网交易中心,实现整个兰炭产业生态圈的共建共享、集约高效、互利共赢、良性运作。
2确立品牌竞争优势,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扩大终端市场份额。整合现有品牌资源,积极推动榆林兰炭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归口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归口管理部门:国家质检总局)。依托互联网等平台,深入开展“走出去”推介活动,除继续在农村和中小城镇进行产品推广外,充分发挥陕西国家自贸区政策优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宣传兰炭相关技术产品;同时,积极搭建“请进来”高端平台,吸引知名企业来陕投资和急需人才驻陕创业,并考虑举办“中国能化产业高端绿色转型暨‘丝绸之路’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和筹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兰炭’高端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等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由国家工信部、能源局、商务部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榆林市人民政府与陕煤化集团、陕西能源集团等相关单位承办和协办,邀请包括国家有关部委和其他省区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煤炭、能化、运输、物流、冶金、电力、互联网、金融、装备制造、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
共同参会,并通过O2O等营销模式展示推介兰炭相关最新科技成果与产品,助推陕北国家能化基地的技术储备、信息共享、人才吸引与战略合作,进而扩大榆林兰炭的品牌影响力,启动以“发展高端绿色能源产业研讨”为主题的会展经济,为地区转型发展和全省工业稳增长扩投资服务。
加快智慧能源产业布局促进陕西能源工业转型升级
面对能源革命、温室气体减排等全球化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近年来,基于电力电子、新一代信息与智能网络管理等技术的智慧能源备受欧美等国及我国政府与企业的高度关注,该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也呈指数型增长态势。智慧能源是将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与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节点通过分布式能量采集、存储与互联集成,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分布式能源等能量自治单元为“局域网”,实现了能源的双向流动、交换与共享,其将“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能源系统的生产、存储、输送与消费的全过程,被喻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基础,是实现能源保障、产业转型与环境改善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其旨在最终实现多种能源(电、热、冷、气、油等)与信息的互联融合、调度优化与高效利用,实现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物联耦合与集成互补,实现能源市场供需双方的开放对等与互利共享。
智慧能源产业满足技术创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原有能源供需、产业组织、网络运营等业态模式的变革创新,其发展将不仅加速高端装备制造(尤其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煤电、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工业的转型实践,是传统能源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产品互补耦合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智慧能源产业对于资源转型和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凸显产业驱动与示范引领。据预测,在“互联网+”智慧能源、“新电改”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智慧能源产业将催生数十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
经济新常态以来,受宏观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调整和下游能源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迭加影响,作为陕西支柱工业体量最大的能源工业的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地区GDP贡献度分别缩减了10%和8%,直接体现在对陕北等地陕西部分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消费与人口就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陕西工业增长,实现“十三五”经济追赶超越和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需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陕西能源资源与智力资源富集的优势,改造传统能源工业向新型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智慧能源产业成为提振陕西经济的新引擎。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谋划产业战略布局:
1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为导向,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以《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 能源装备实施方案》《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等为技术指标,着眼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能源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尽快成立陕西省智慧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借鉴“一院一所模式”,发挥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势,强化驻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与核心装备、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衍生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协同创新,加快突破陕北能化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在煤炭无害化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非常规油气与深层油气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瓶颈;支持陕鼓动力等重点龙头企业在高效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关键材料部件制造与维护等能源装备领域推广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支持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国电西北电力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在能源交换与路由、电力储能、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能源大数据条件下的复杂大电网仿真技术和跨区域电网互联等关键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鼓励陕西科创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在能源调度通信设备的移动互联、第三方数据优化管理,以及清洁能源的并网、分布式、微电网互联共享和相关储能材料设备研制、能源终端接入平台和用能产品能效提升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2抓住能源产业链的重点环节,系统设计陕西智能能源产业布局。能源生产环节:继续加大在陕北能化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内通过强化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传统能源“三个转化”和提升清洁化、智慧化开采、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对照煤电风险预警指标,定期对外发布全省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提示,引导、调控相关能源生产领域投融资项目;鼓励燃煤与光热耦合发电示范项目,确保新建煤电机组与现役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分别达到300gec/kWh和310gec/kWh的节能目标,推动陕西煤电有序发展;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快全省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余热余能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非水源型深部地热供暖制冷发电一体化项目和在适宜地区的水源型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能源输送环节:从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等多角度充分挖掘陕西现有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合理确定受电比重、受电结构和跨区送电的可持续性,将线损率控制在6.5%以下;加快陕北、彬长等地电力外送通道可行性研究,加强陕北至关中特高压直流电力输送等信道能力建设,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厂站级智慧化建设,促进多种能源优化互济;运
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提高陕西电网的智慧化水平;抓住“新电改”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契机,进一步延伸城乡能源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配套物流和区域性能源(电力)交易中心布设;能源消费环节:加大新能源发电占比,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逐步推广用能终端的电能替代,在未实现集中供暖的城乡地区推广普及分布式电采暖设施替代散烧煤,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在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加快陕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完善相应充电设施布设,提高其本地普及率,推广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在商业、市政和机关办公场所的应用;鼓励陕西电网企业主动为全省电储能设施入网提供服务以缓解“窝电”和提高陕西整体能效。
(3)确保产业调控、科技管理、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对智慧能源产业的精准扶持。明确陕西发展智慧能源产业的技术路线图,进一步完善对能源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尽快建立陕西能源技术创新示范项目跟踪监测和协调指导平台,避免运用PPP模式发展智能能源产业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现象;根据学科领域建立专家库,建立项目咨询服务机制,对智能能源产业示范项目开展全过程、全周期跟踪服务,并对示范效果进行动态评估;鼓励陕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单位积极参与研究建立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健全陕西能源互联网技术基础前沿类科研项目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陕西科技专项基金申报管理机制,对市场需求明确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陕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落到实处;完善各类能源上网电价机制,有序开放上网电价和非公益性电价;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城镇配电网、农网改造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相关科创企业融资和加快瞪羚企业健康培育;鼓励第三方资本、小微型企业等参与能源行业市场体系建设和通过交易平台集中竞价等方式开展各类能源商品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服务,推动陕西智慧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为支撑陕西煤炭工业的“去产能”和高端化绿色转型升级,应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陕西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促进产融结合,建立自然资源绿色矿山项目库、结构化绿色矿山担保基金,并联动企业征信系统,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深加工和循环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增信、贷款、融资和企业上市等提供金融扶持;通过PPP模式撬动民间资本投向节能减排和绿色矿山等绿色项目;发挥金融产品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助力关键技术产品研发试制、“四主体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中小微科技企业孵化培育、“陕西科技云”平台搭建等;通过“四台一会”(管理、借款、担保、公示等平台和信用协会)机制助力相关企业进行绿色影响力评估和绿色评级,对符合绿色金融政策的项目及时提供绿色担保、绿色贷款、IPO绿色信道等产品服务。
不仅如此,还应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关键指标考核、绿色信贷审批等措施,按照国家“去产能”工作要求,促进陕西煤炭行业落实压减过剩产能、优化资产配置,并利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全省重点行业企业产能绿化;协助相关企业争取包括“丝路基金”等国际多双边合作基金,鼓励能源项目以绿色资产支持票据(ABN)形式融资,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争取更多的PPP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协助陕西跨境业务能化企业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认真履行相应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并通过可持续弹性基础设施标准(SuRe)提高投融资效率和客户的竞争力。
综上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是驱动陕西煤炭产业“去产能”的两个重要工具和引擎,必须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继续对煤炭行业压减过剩产能的同时,必须满足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等政策的要求,依靠技术创新对现有煤炭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一则,对煤炭产品的深加工转化需要满足当前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兰炭作为满足节能环保等技术指针的半焦产品,在当前城市雾霾治理和烟煤替代背景下,陕西的兰炭质量和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积极打造“榆林兰炭”知名品牌,是陕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之一;二则,对载能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智慧能源作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对缓解窝电、有效推动煤电转化和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和带动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静,赵静妮.专家呼吁:煤炭新政要给煤企减负[N]. 陕西日报,2013-08-26(009).
[2]茹海燕.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陕西省统计局.去产能初见成效稳增长至关重要[D/OL](2017-04-20)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 html/126/131/138/15414.htm.
[4]陕西省统计局.能源产消成果双丰收[D/OL](2017 -04-14)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 html/126/131/138/15363.htm.
[5]陕西省统计局.去产能与稳就业如何双赢[D/OL](2017 -05-02)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 html/126/131/138/15549.htm.
作者简介
周 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后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