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捐赠文物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处长马军堂主持文物捐赠仪
新西部网讯(苏红义)近期,由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主办、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承办的“刘玉兰暨子女捐赠革命文物仪式”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序厅隆重举行。刘志丹妹妹刘玉兰及其亲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领导、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全体同志及小小讲解员,延安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参加捐赠仪式。
本次文物捐赠仪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的妹妹刘玉兰捐赠其父亲——刘培基老先生的遗物;第二部分为刘玉兰次子李万里捐赠其爷爷——李合邦革命老前辈的遗物,共计捐赠文物37组40件。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处长马军堂主持文物捐赠仪式,马军堂说,刘玉兰及其子女慷慨捐赠革命文物的行为,是对延安及西北局纪念馆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刘玉兰老人和她的孩子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们一定会将这些文物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方小平致辞
刘玉兰老人致辞
刘玉兰小儿子李亦浩发言
方小平说,此次捐赠的37组40件文物,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份材料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情感与不朽的奋斗精神,它们见证了刘培基、李合邦等同志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光辉事迹。此次文物捐赠将极大丰富西北局纪念馆的馆藏与陈列展览,为后人了解历史、缅怀前辈、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也将以此次捐赠为契机,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刘培基、李合邦等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玉兰女士,现任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刘志丹研究委员会会长,秉持学术与文化传播双重重任。致力于陕甘边革命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研究会汇集各方专家,定期发布成果,展现刘志丹将军及其革命同僚的光辉业绩,通过文物捐赠等行动,维护历史真貌,深化历史认知,保障文化遗产的连续性,为现代中国构筑精神基石。
刘玉兰老人在致辞中说,我的父亲刘培基先生,是位了不起的先辈,14岁考取秀才,教过书,经过商,带过兵,打过仗,才华出众,深得人民群众推崇和信任。1941年至1948年三次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1950年至1954年参加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后当选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人大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父亲辛劳一生,养育了十四个子女(五子九女),受到父亲和先长们革命理想的熏陶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我们兄弟姐妹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的建设和强大添砖加瓦。今年我年近九旬,壮志犹在。要是有需要,我会尽我所能,全力以赴,去完成大家给我的任务,尽一个入党六十多年的老党员的责任。
李亦浩说,我代表我的父亲李如山发言。75年前的今天,对于陕北和陕甘宁边区人民是一个光荣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我的爷爷李合邦从广播中收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万分激动。基于这种情感,他决定代表陕北区党委、陕北人民,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一封致敬信。10月2日晚,他与秘书长白耀明、李挺3人连夜赶写,终于完成了致敬信的撰写。10月26日,陕北区党委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复电,复电不仅肯定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也表达了毛主席对边区人民的关怀和期望。为尽快落实“复电”精神,李合邦主持召开了庆祝大会,动员各级组织结合实际学习讨论,修订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了陕北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作为晚辈,将这些文物捐赠给西北局纪念馆,既是对我们的先辈们的一种怀念和纪念,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刘玉兰老人向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馆长汪成军捐赠其父亲刘培基相关文物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政办公室主任李秀忠向刘玉兰老人颁发捐赠文物收藏证书
刘玉兰二儿子李万里及妻子汪曼新向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副馆长刘明可捐赠其爷爷李合邦相关文物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政办公室主任李秀忠向李万里及其妻子汪曼新颁发捐赠文物收藏证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刘玉兰会长一行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并为纪念馆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与此同时,远赴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多省考察的刘志丹研究会考察小组,在副会长刘振彪、副秘书长路光辉的带领下,通过远程方式表达了对此次捐赠的热切关注和情感共鸣。考察小组表示在刘玉兰会长指导下,为推动刘志丹所代表的西北革命精神传承与发扬,做好此次考察工作。
革命文物是纪念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们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延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让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石逸龙/《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