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作为单位实现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涵盖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且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能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财政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单位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近年来,财政部陆续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等制度办法,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明确了方向。然而,当前县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县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存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内部控制建设属“一把手”工程,需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并全员参与。但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内部控制理念,风险意识淡薄,认为内部控制仅是财务或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未带头执行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对内部控制建设漠不关心,支持力度不足。同时,不少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建设认识有误,觉得与己无关,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致使内部控制建设推进艰难。
(二)制度不完善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然而,众多县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如制度缺失、陈旧、不全面以及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有的单位未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或仅制定简单财务管理制度,未涵盖内部控制各个方面与环节。有的单位虽有制度,但内容不完善、不具体、不全面,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有的单位虽制度较为完善,却执行不力,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欠缺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县级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方面不到位,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有的单位未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风险评估,致使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与有效防范。有的单位虽进行风险评估,但方法不科学、不全面、不深入,评估结果不准确、不可靠。有的单位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但措施不具体、不可行、不有效,无法真正控制风险。
(四)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县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与保障。有的单位未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有的单位虽建有信息系统,但功能不完善、不全面、不兼容,难以满足内部控制需求。有的单位虽信息系统功能较为完善,但操作复杂繁琐,不便使用,影响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
二、加强县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一)提升意识,营造良好环境
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单位负责人与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因此,要加大内部控制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单位负责人和全体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单位负责人应带头执行内部控制规定,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制度,构建严密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与保障。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制度办法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应涵盖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各个方面与环节。注重制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风险隐患。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点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与效果
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推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系统应具备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各项经济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注重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确保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和数据共享。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降低成本与风险。
(五)加强监督检查与评价,确保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责任编辑:石逸龙/《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