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鸡鸣闻三省”、陕西北大门之称的大美府谷,近年来狠抓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该县不断健全完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双机制”运行职能,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做好“三农”工作放在全县大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将巩衔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环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把舵定向”。
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振兴新格局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走进庙沟门镇西尧沟村,白墙红瓦,绿树相间,梯田沿山势层叠而上,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新农村田园风貌别具魅力,占地1860亩的农业产业示范园赋能乡村全域发展,昔日煤灰遍地的“煤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村”。
近年来,西尧沟村依托国家好政策,凭借周边能化企业众多等优势,按照“顶部绿色种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护”布局,以“三产融合”为导向,立足多渠道增收,让村子发展、村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西尧沟村果园占地400多亩,品种多达8种,今年挂果的100多亩水果,因个大饱满、品相端正、色泽鲜艳,被提前预订,仅海红果、苹果、西梅、葡萄几项收益达15万元。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种植、管理、销售、运营等环节的效能,推动西尧沟产业向‘农文旅’融合模式发展。”西尧沟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苏鱼栓介绍。
近两年,府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西部矿区采煤沉陷区进行开发式治理,实现了让采空沉降区“疮疤”变“风景”、“包袱”变“资源”,形成了以西尧沟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
位于府谷县中部偏东的木瓜镇,是全县的旱作粮食主产区。该镇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土地肥沃,无盐碱、无沙化,平均土层厚度100米以上,是全国糜谷主产区和高产区,素有“府谷黄米甲天下,木瓜黄米甲府谷”的美誉。近年来,该镇优质糜子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到3.02万吨,小杂粮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县的30%以上和40%以上,是府谷县名副其实的“粮袋子”,先后获得“中国黄米之乡”“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镇”“中国生态魅力镇”“中国美丽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木瓜镇依托万亩糜子和谷子种植,创新形成了“县农投公司+镇联合总社+村联合社+农户(脱贫户)+基地”和“村支部+村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优先困难群众、实行土地流转、农民入股合作等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户,利用产业就业双引擎驱动,鼓起了群众“钱袋子”。目前,累计吸纳3214户11628人成为合作社股东,户均年保底增收1200元。同时,森鑫和天漠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实20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务工年增收7000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谋划、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如今木瓜镇已然成糜子为主、小米为辅、绿色果蔬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态势,镇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截至2021年末,该镇仅糜子产值达到1.81亿元,占镇域农业总产值的71.26%,加工业产值达2.9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实现4.73亿元。
今年以来,府谷县在产业振兴方面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布局集约化、定位专业化、产业链条化、生产机械化为重点,依托东南部、中西部区域特色,实施了万亩糜子、万亩谷子、万亩瓜菜、万亩海红果、万亩玉米、万亩红枣改良、万亩饲草、千亩设施农业、十万只羊子、万头肉牛的农业产业发展“十个一”工程,探索形成资源入股型、工业反哺型、资产盘活型、农旅融合型、联村共建型、生产服务型、技术合作型七种产改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85个行政村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固定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40个村集体经济实现“清零消薄”。
引才育才锻造人才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一线是人才锻炼成长的“大舞台”。近年来,府谷县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在府谷,说起郝治忠,当地干部群众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时刻致力于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农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的郝治忠,怀揣着让父老乡亲吃饱饭的梦想,先后成功培育了秦杂谷5号、秦杂谷6号和不育系榆谷A1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的认可登记。近两年,秦杂谷5号、6号在府谷周边大面积推广种植,亩产高达1000—1300斤,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高度认可,郝治忠当选府谷县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府谷县大力实施“人才下沉”“乡村留人”工程,加强乡村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今年选派800余名优秀人才下沉基层,并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人才工作和乡村振兴考评体系,鼓励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教学能手、医疗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好干部。
为了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人才带来裂变效应,府谷县出台了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申报培育乡村振兴“五个一”优秀人才353名,建设帮扶联系点172处,累计授课62课次,指导解决实际问题74个,形成可行性调研材料3篇。
截至目前,全县共选派7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对12个脱贫村、5个移民安置村(社区)、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驻村帮扶;选派151名指导员对151个乡村振兴推进村开展对口帮扶;选派34名科技工作队队员包抓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十个一”示范工程;选派44名农业产业指导员到村到户开展技术指导;选派87名文艺骨干走进基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进一步激活人才振兴“一池春水”。
文化铸魂焕发文化振兴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下游,辖3个自然村,全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府州折氏故里、花坞古镇的文化汇聚中心。该村立足资源实际打造村落,先后获得“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市级乡村振兴标杆村”等多项殊荣,是府谷周边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红色文化村。
通过“巧匠之家”“民俗茶馆”“婚礼陈设”“赤脚医生”“生产大队”等生活场景展示、实物还原,充分展示府谷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特色,这对于保护乡村风貌、留住乡村记忆、重塑乡村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些石窑洞,都是20世纪90年代前的旧民居。新时代以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都搬到新农村居住了。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统一把房屋全部流转后,按照‘一院一景一文化’的思路,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投资300余万元对旧村进行修葺改造,成为现在的民俗文化村。”郝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郝广安介绍。
传播红色传统文化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府谷县首家红色文化博物馆,于2018年落成于郝家寨村,博物馆占地800余平方米,分7个小展厅,主要记录和收藏府谷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人物事迹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一些珍贵的生产生活用具、办公学习书籍、红色文化物品等实物遗存。5年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达12万人次,该博物馆也被授予“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郝家寨村,每天都会有游客驱车前来,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不断增长的人气带火了村里的农家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郝家寨村的蝶变,只是府谷县推进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府谷县把文化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累计组织开展五届“府谷好人”评选、两届“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组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72个村(社区)实践站(所)全覆盖;深化移风易俗,践行村规民约,坚持一村一策,让红白事务“减肥瘦身”;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个理事会;依托黄河、长城、折家将等地理、人文名片,成功打造了马占山抗日纪念馆、府州古城、李家大院、黄河入陕第一湾、沙梁古镇、胡桥沟、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
“下一步,府谷将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遗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助推乡村振兴,为谱写府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文化滋养。”府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腊梅说。
宜居宜业打造生态振兴新样板
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
高寒岭位于田家寨镇,海拔1426米,是府谷境内最高点,是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的发源地,山上有600年以上的古树几十株,稀有树种杜松近15万株,共5000多亩,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府谷县充分挖掘高寒岭生态旅游业,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高寒岭万亩杜松原始森林保护区暨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历史文化挖掘暨生态旅游项目、油用紫斑牡丹产业项目,建设修复了一批配套景点,将高寒岭打造成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年来,府谷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三区两带多廊多点”总体布局,坚持“保护、扩绿、提质、克难、补白”建设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富民、生态安全、生态服务、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提升、草原生态修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林草产业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八大工程,高质量完成营造林及种草38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
坚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一起抓,让两个“生态”相得益彰。“府谷将结合‘转作风、树形象、优环境、促发展’专题年活动,驰而不息强化作风建设,为维护府谷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两个‘绿水青山’提供坚实保障。”府谷县委书记田小宁说。
党建引领激发组织振兴新活力
坐落于黄河岸边的黄甫镇段寨村因地理位置特殊而出名,被称为陕西的“东极村”。如今,段寨村通村水泥路干净整洁,民宅仿古院墙整齐划一,村内主要路口、村组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配备无人机与地面监控“高低联动”,立体巡查森林防火、汛期隐患等,形成了“智慧段寨”社会治理新局面,这一切都得益于段寨村实行的“党建+网格”治理模式。
段寨村坚持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发动、党员先锋示范、群众积极参与,善于从小处着眼、从末端发力,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在堵点源头求突破,用好用活“微治理”,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实践中,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幸福路”,破解了乡村基层治理“大难题”。2021年,该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过去,厕所卫生是村上最大的短板,既影响村子的整体环境又影响村民健康。经过村党支部的推动,划分党员责任区,由党小组组长带领群众划段包干,结合主题党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各自然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不少于20人的村庄清洁活动,实现了‘八清一改’工作从量到质的转变。”段寨村党支部书记段宏园谈到环境卫生的巨大改变满是激动。在推进农村厕所管护工作中,村上制定出台《农村厕所管护奖惩考核管理办法》,按季度对村干部及农户厕所卫生管护情况进行考核,形成“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群众参与共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今年以来,段寨村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持续擦亮“五星”村党组织底色,采取“1+4”管理办法,构建起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总网格长、4个自然村组主任担任网格长的“立体管理”网络,对村内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民情大走访”机制,做到网格长每周走访全覆盖,累计排查解决矛盾纠纷47件;设立“百姓议事室”,为村民累计化解各种历史遗留问题20余件;成立“法律护航团”,每月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推进“道德银行”建设,通过参加村内活动,挣道德积分兑换合作社产品,提升了村民积极性。
府谷县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当成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抓实抓细,及时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关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构建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同时,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充分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实现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调研走访全覆盖。坚持“四个不摘”要求,在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为全县172个行政村落实1750名动态监测网格员,每周对辖区农户生产生活、安全隐患、突发困难等情况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培训赋能,举办全县乡镇党政正职、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开展全县乡村振兴干部业务政策“一口清”擂台赛,干部能力水平不断增强。坚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有志于乡村振兴的青年脱颖而出进入村“两委”班子,扛起振兴乡村的大任。坚持尽锐出战,推进“百名人才下基层”活动,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农主播”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下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扎实推动府谷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基础更牢、质量更高、成色更足。”田小宁说。(吴杰 苏毅 刘贺伟)
责任编辑:王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