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横山区石湾镇的二月二公鸡会又称“公祭会”,是一个由多个村庄联合组织起来的龙王信仰的文化共同体。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二都要隆重地举行专祀龙王的公祭仪式。
公鸡会按年排序,主办村是“社头村”,领头人称“社家”,社家一正两副。二月初一一大早,社家排门通知各家各户带上自家的公鸡汇集到社头的院子里待命。
公鸡会龙坛设祭于农历二月初二石湾镇金鼎山的最高峰。说法是,龙坛设得越高,就离上天越近,天上的龙王更能准确地听清楚凡间的祈求与愿望。主要仪式有:设龙坛、抬楼子、闹秧歌、搬水船、祭祀、点火把、敬献公鸡、打龙眼纸、“揭龙盖”等。
龙坛的道具是一根较长的柳木杆,顶端缚一笤帚和纸幡。纸幡前置神桌,摆列香、裱、浆水罐、五谷斗。神案前点三柱香。
请神
传达龙王旨意的主导角色是巫师和十三位神仙的替身。头戴黄裱纸折叠的堆花头饰,手持三山刀的巫师,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公鸡会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要请示巫师,表示一切活动都是在龙神的旨意下进行的。
二月初一酉时,社家于龙王庙前跪拜、点香、燃纸,请示龙王爷:公鸡会可否如期举行?征得龙王的同意,装扮十三位神仙的替身始可化妆。盖传说公鸡会是由姜子牙赐封的十三位神仙陪同龙王一起来到人间施风布雨,由此每年公鸡会都会选出十三名年轻壮汉扮演十三位神仙。此十三位神仙在人间的替身都有不同的脸谱,必须严肃对待,不能差之毫厘。替身们化妆时不能见到阳光。大白天庙里的窗户必须蒙上红布,被认为神和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只有下凡后才得以与凡人一见。从他们上妆的那刻起,必须时刻陪伴在龙王的左右。
申时许(16点半)神楼抬到龙王庙请龙王上轿,龙王牌位恭恭恭敬敬捧入神楼,跪拜恭请龙王巡街并移驾龙鼎山。酉中(18点)唢呐髙奏,舞龙前导,秧歌殿后,龙王神楼在十三位神仙替身簇拥护卫下巡行过街。继而舞龙上山。
戌时正点,抵达龙鼎山顶,祝祷仪式正式举行。会长着黑衣礼服诵读祭文,巫师祈祷,众信徒跪地谢神。
龙鼎山祝祷
龙王上轿后,唢呐髙奏打头,秧歌队穿村过街,十三名神仙替身以鼓手的身份伴随龙王轿子左右。一路向龙鼎山逶迤前行。
龙鼎山上,社家将龙王牌位供奉于神案,跪拜,点燃香纸。巫师颂祈祷文:
二月二龙抬头,
龙鼎山上祭龙君,
保我石湾众黎民。
公祭大会报神恩,
香纸灯火釭天红。
祭天祭地祭龙君,
天时地利人和共。
望求龙神多保佑,
世代承继保传统。
到处喜庆传佳音,
遍地丰收岁岁庆。
赤诚弟子一片心,
可见日月表忠诚。
天地诸神齐供奉,
三拜九叩祭神灵。
万民祈祷天感动,
愿盼日月顺民心。
焚烧祈祷文,众乡亲行三拜九叩礼。
入夜,社家宣布:“上山的出发了——”尚在山下待命的信众手执火把相偕朝龙鼎山出发。火把,柠条捆扎为束,趁湿捶扁后晒干备用。还要有人抱上一只领牲公鸡、一罐浆水、香纸、五颗鸡蛋和五谷。
攀援及顶,山头上,先燃火塔子,再点香、纸,浆水围圆倒一圈,放响爆竹,点燃火把后,打五方:四颗鸡蛋分别朝东、南、西、北方向各仍一颗,继而把第五颗鸡蛋抛向高空——寓意中方(中央)。取出五谷,边撒边念:
一撒东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幸金,
四撒北方壬奎水,
五撒中央戎己土,
全村一年更比一年有。
(念哪方就把五谷撒向哪方)再念:
和风细雨下在咱村庄,
疾风暴雨下东南老山。
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此时,领过牲的鸡炖熟了,鸡腿留给守钉人;其余人众各分“一杯羹”,叫“沾喜气”。
“引龙回”
再一次祭奠后,龙王神楼将要送回龙王庙,被称为“引龙回”。“引龙回”颂词:
龙王老爷在上听,
刮风下雨你已定。
百姓盼个好年景,
粮食满仓五谷丰。
请您回宫入庙门,
天地人和都顺心。
颂词一落音,众人举火把,沿着蜿蜒的山路纷纷下山,奔社家院子而去。这时的山峦宛若游龙晃动。与山顶火塔相呼应,十分壮观。
“打龙眼纸”
山下村里,留守于社家的会首们早就把磨扇抬进屋里,为“打龙眼纸”做好了准备。下山归来者朝象征白虎的石磨叩头。
会首领牲的裁决,以抓阄的办法安排来年的领牲事宜。事后各户把自家带的白纸做上记号,压在磨下等着打钉。所谓“钉”,是一圆柱形木柄,一头顶端有客刻符,是为“钉”。
夜过三更,按农历算,二月初二。丑时(1时至3时)鸡鸣,巫师在碾夹子上打龙眼纸。守钉人“咚”地一声抢时打下第一钉。这时各村公鸡鸣声此起彼伏,成为少得一听的奏鸣曲。
“打龙眼纸”次第进行:先打黄纸,这是共同体敬奉龙王爷的,遇上“白玉”(冰雹),烧此纸可消灾。再打各户送来的白纸。打过钉的白纸叫龙眼,婴幼儿风头脑热,用此纸在头上擦一擦,发烧便可消退。
揭龙盖(抹龙壳)
余绪:正月人们忌讳理发,只有到二月二龙抬头了,男人剃头理发,女人们相互“绞脸”,呼为“揭龙盖”“抹(注:此字一字多读,出处读如mā)龙壳”、。
石湾二月二公鸡会的文化阐解
一、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石湾镇的龙鼎山,酷似大理河的龙首,大明山又似龙腰,龙尾峁便是龙尾。大理河、小理河穿境而过,从辖区内金山寨古遗址出土的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纹饰绳纹、蓝纹等陶片分析,石湾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石湾公鸡会是大理河川人最为原始的民间祭祀活动,既是金山寨龙山文化的一种遗风,也是是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
二、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踏青节”,“挑菜节”。《易经》:“飞龙在天",是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见龙在田”又是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明龙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古代皇权、尊贵的象征,更是百姓心中祥瑞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就是这个意思。民间认为二月二是神龙升天的日子,因此,“二月二,龙抬头”作为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春分相配合,正是阳气上升,植物发芽生长之季,也是蛰龙蜕壳腾飞之季,形成了一整套习俗:采龙气、围粮囤、吃龙食、放龙灯、敲龙头、揭龙盖。
三、神灵信仰的功利性。社会学家费孝通这样说明人们对神灵祀奉有加的动机:“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年版,第 110 页)石湾二月二公鸡会文化共同体所有祀神社祀活动得以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是神权。一切被神格化了。神支配一切,包括会首、纠手、社家的筛选任用,供奉是否丰硕,祀奉是否恭顺周全,都得随着龙王的性子,务必做到随心所欲,全身心地听其摆布,总其成,就是神灵信仰。
四、睿智的角色创造。人神两界,人间所有的祈求必须在人神互动中完成。十三位神仙替身既是龙王的代言人,又是人神沟通互动的使者,还是秧歌腰鼓的扮演者,是娱神娱人的舞者。“十三位神仙替身”无疑是一个绝智的创造标配。这种人——神两界角色创造是独一无二的,对于陕北民神增添有认知价值。
五、粮食生产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的主打产业,是高原人得以填饱肚子,繁衍生息的依靠。而陕北地处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加之历史上过度的开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几成常态。几千年的农耕作务希冀的是雨露甘霖,石湾二月二公鸡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石湾信众供奉的主神自然而然是龙王,祈求的主旨自然而然是雨露甘霖。
六、揭龙盖(抹(mā)龙壳)的普世意义。剃头、理发、绞脸,看似寻常,却蕴含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儒家普世理想。生命萌发,剃头绞脸“揭龙盖”,正是理想中的龙脱壳涅槃,脱胎换骨,预示飞黄腾达的标识。作为一种乡俗,举国14亿中华民族都要在二月二这天揭龙盖,那是举世令人钦羡的民俗事象啊!盖每一国人都在希冀自己和子孙后代都像龙一样茁壮成长,事业有成,兴旺发达,十四亿亿华夏种族认同的是“龙的传人”。
这里还要说说“绞脸”的事。“绞脸”是女性第一种处置美化头饰的行为。但极有讲究:女孩生下来,头饰是“总角”(《诗经》)、抓髻、辫子,不能盘起来。脸部的胎毛不能动,戏称“黄毛丫头”。黄毛丫头标示的是幼稚、天真、纯洁,人见人爱的“童贞”。第一次“抉黄毛”——绞脸,是在出嫁装扮新娘的时候。这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仪式:由长辈的姑姑、姨姨、婶婶用结实的线,双手和嘴并用,形成三角形的网在女孩脸上绞,把脸上的汗毛耗薅尽,标示女孩已经成熟,可以嫁人。此后讲究的人家,除了给小男孩和出门在外谋生的成人剃头、理发外,还要在二月二这天绞脸,成为少妇们打扮的一个环节。
责任编辑:王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