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载,砥砺前行。从传统农业产业到如今的“一镇一园”集体经济,产业建设成为席麻湾镇大沟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沟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设施的“硬投入”和环境的“软整治”,按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快进键”和村容村貌的“美颜键”;通过生态大提升招引人才返乡,村集体经济借势“破茧”,许多村民住上了“新”房子,也鼓起了“钱袋子”。
从“土路杂草”到“绿树成荫” 美丽乡村精彩蝶变
走进大沟村,只见村路两侧树木郁郁葱葱,院落整齐干净。在农户张艳家里,串门的村民拉着家常。她对大沟村这几年的变化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之前,河道边上是土路,杂草长得很高,加上村里养殖户多,空气被污染,村民都不愿靠近。自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大沟村硬化了进村路,实施了荒废地整治、道路绿化等工程,村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正在读高一的张炳源告诉记者,以前放假他不爱回老家,这几年,大沟村环境好了,条件也好了,现在只要放假,他们几个学生就想往老家跑。
从“一花独秀”到“百花齐放” 村集体经济借势“破茧”
环境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多了起来。在位于烟墩山的2300平方米养驴集体经济联合社,两位负责人正在为148头驴子添着水草,忙的不亦乐乎。
2018年,村两委将驴子养殖作为全村支柱产业纳入年度农村工作计划,该村根据镇党委发展思路,多方征求意见,确立了发展模式。2022年,利用“一镇一园”项目资金,进行了圈舍的修建和驴子的购买。4年来,该合作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16位农民通过场地改造、秸秆回收、驴子养殖等工作,人均增收2.4万元;通过出售玉米秸秆、牧草,2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预计2022年底集体经济分红比例将达到15%。
大沟村党支部书记乔登飞算了一笔账:按现在养148头驴子算,除去驴仔外,来年每头驴子最低可卖8000元,每年纯利润可达十五万元,等到驴仔繁殖后,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今年,经村两委商议,决定来年拿出养殖场的纯利润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村民,也可以为全村村民缴纳医疗保险,让全村村民都受益。
为盘活闲置土地,大沟村通过实施参股分红等方式,疾步稳推进“三变”改革,以村集体所有为主体,以承包、租赁的方式,引导各村小组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生态优先、地企合力、增收富民”为发展定位,有效整合了七个村小组,共2500亩土地,通过种植红萝卜、辣椒等蔬菜,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的“双赢”之路,促使了人口回流,改变了大沟村“人走、地荒、村空”的现状。
“我一直在外面做生意,这几年大沟村各方面发展都好了,我今年准备回家乡发展种养殖业,这样还方便照顾老人。”在县城做生意的张保平也想回到村里发展。
大沟村塘马瑶村小组580亩的红萝卜地,远远望去,一条条绿色“丝带”铺在褐色的土地上,映衬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地里打理萝卜的负责人王占飞说到,今年的萝卜按目前来看,可以卖个好价钱。他从前年开始,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村里的农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可以每天获得200元左右的劳动报酬。
从“党建引领”到“党建服务” 点燃发展“红色引擎”
大沟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党委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负责,全体村干部共同参与,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把村上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率先示范,带着群众干。积极探索产业型集体经济分社增收项目。在大沟村的东茂家庭农场,5月份开园,樱桃、杏子、李子、桃子、晚熟西瓜等相继成熟,采摘可持续到国庆节后,在樱桃成熟期,农场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次,年收入30余万元;在金泉蔬菜散养基地5000只芦花鸡均已出栏,年收入可达22万元。大沟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先后被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村支部、五星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村、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系列的产业振兴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大沟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2013年以来,大沟村逐渐从传统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到特色高效的集体经济发展,从农业“单打独斗”到农旅融合、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0130元增长到2021年的145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2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60万元,可以说,这一靓丽成绩与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如今,党建引领下的大沟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一幅展现陕北大地持续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王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