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网榆林讯(通讯员王森记者王永程 边婷婷)榆林市榆阳区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第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97位,成为全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市辖区
面对国际能源市场整体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社会消费市场持续低迷,2014年,榆阳区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8.6亿元,增长1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1亿元,增长1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增长4.4%;完成财政总收入8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9亿元,增长13.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7元和12656元,分别增长10.8%和11.7%。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八大亮点。
现代农业强基提质
榆阳区大力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
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发展1号文件,新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4个、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32个、家庭农牧场27个,培育职业农民220名,示范种植富硒粮食作物和时令水果6000亩,推广玉米高产集成技术10万亩,新建小杂粮等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斤。
深入推进千里绿色长廊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6万亩,人工种草23万亩,义务植树170万株,治理水土流失116平方公里。新增土地流转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4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
稳步推进养畜大区提质增效工程,羊子、生猪、家禽饲养量达到220万只、105万头、202万羽。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引进新品种142个、新技术18项,推广农机具6000台。
工业经济逆势增长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实现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增长13.2%。
围绕稳产促销拓市场,出台10条稳增长政策措施,安排5000万元“助保贷”铺底资金,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成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协议12.5亿元。
全年销售原煤7005万吨,生产原盐131万吨、甲醇89万吨、铝锭62万吨、天然气62亿立方米、新能源汽车2520台,发电28亿度。
第三产业优化提升
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91亿元,占到GDP37.6%。
加快推进重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居然之家建材家居城建成投用,榆兴商城具备招商条件。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产业初步兴起,快递和电商企业注册机构达到39个,服务网点覆盖城乡。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镇超工程,农村消费力不断释放。启动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青云山、花园沟等旅游景区建设,成功举办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活动,开展体育竞赛、文艺展演等专项活动20多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园区项目强力推进
全面推行园区项目“四位一体”督查机制,加强施工环境保障,六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年度投资6.7亿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实现产值126亿元,上缴税费13亿元。
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0亿元,未来能化、金鸡滩煤矿、隆源光伏等50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策划包装重大项目60个,引进项目23个,协议引资499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市二中等10个城区校建项目竣工投用,省级教育强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民医院搬迁开诊,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进展顺利,星元医院扩建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三级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三馆一站”开放率达到100%。
4902套四期经适房交付使用,6400套一期公租房和二期廉租房具备交房条件,6348套园区矿区公租房项目顺利推进,3000套自购型保障房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将解决6万多人住房困难问题。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120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6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7万人。医保和养老保险稳步扩面,新农合参合率达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五大扶贫工程深入实施,1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金鸡滩市级重点示范镇和什拉滩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巴拉素、长海则等12个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三个美丽工程深入实施,建成51个农村民居示范样板户。陈兴庄等移民搬迁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安置村民600多户3000余人。
“四城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创国卫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村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榆麻一级公路郝家梁至柳巷段建成通车;汽车园区至麻黄梁工业集中区、210过境线至古塔黄家圪崂道路完成路基工程;全年新建通村公路383公里,通村率达到85%。
综合改革纵深推进
完成40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承接、取消、合并行政审批事项134项。制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公开、国库集中支付及公务卡改革。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8376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开。整合区属6所公立医院资源,组建成立公立医疗集团。在全市率先启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试点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城区小学实现阳光招生。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为民办实事1685件。加强“两代表一委员”提案办理,办复率达100%。社会治安管理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七连升。
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三化”建设,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事故数量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8%。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活动,化解矛盾纠纷380起。加大信访调处力度,办结中省市交办信访案件117件,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328起。
(责任编辑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