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历经艰辛只为红枣找出路 扎根农村铸就无悔青春梦
2015-03-24 16:26:54 来源:新西部网

——记榆林好人“最美村官”张亮

下了宽敞的榆佳高速,沿着蜿蜒的沿黄公路,我们朝着曼乔咖啡工厂走去。晋陕大峡谷风光绮丽,却也危险重重,沿黄公路上不时有坠落的石头散在路边。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来到了这个黄河岸边的小山村——榆林神木西豆峪村。这里手机只有移动信号,电脑无法上网,只要一停电,整个村子就成了与世隔绝的状态。80后的大学生村官张亮,就在这里洒下了梦的种子,可能也将把自己的一生许给这个黄河岸边的孤寂村庄。

为亲情回家

1982年10月,张亮出生在神木大柳塔的一个小山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得到父母的关爱却最少。7岁那年,父母因病双双去世,对于年幼的张亮来说,童年的不幸让他更早学会了独立和坚强。生活中,他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兄妹亲情在他的生命中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候吃了很多苦,没有像样的衣裳,也经常被人嘲笑和看不起,读书的时候总是省吃俭用,哥哥姐姐供我读书很不容易……”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脸上凝滞着忧伤,但眼神却充满坚毅和刚强。

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亮先后在山东青岛、广东惠州的外贸进出口公司做翻译工作。当时的工作虽然顺心,但在外漂泊的生活让他始终缺失归属感。2007年,为了能和亲人在一起,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返回老家神木,也恰巧在这一年,神木县组织了大学生村官的考试。正是这次考试,改变了张亮的命运轨迹。从此,他的身份变成了一名村官,与生长在陕北高原的一片片枣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迷茫思索

神木县南部是黄河耕织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五大红枣古产区之一,红枣种植面积约为20万亩,而素有“红枣之乡”美誉的万镇就有6万亩的红枣种植规模。正常年份能达到5000万斤的产量,约占据全县红枣产量的一半。然而近年来,当地的红枣受病虫灾害及雨水天气的影响,经常大面积绝收,再加上受新疆等地红枣的冲击,枣贱伤农成为常态。红枣销售难让当地红枣产业危在旦夕,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咱们当地枣树这么多,传统的木枣品种品质优良,但本地市场充斥的却是新疆枣,这让我觉得很难受“张亮说。

应该为当地红枣找条出路!这一想法萌生后,张亮开始思索如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红枣加工经营模式。思前想后,唯有通过红枣深加工、产品创新、品牌化运营,让作为土特产的红枣时尚起来,不断提高红枣的价值,才可以切实解决当下所面临的红枣销售难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很多村都成了空壳村。如果我们能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能够运营成功,带给人们希望,就可能吸引更多人返乡管理种植枣树,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红枣产业的发展,枣农就不用再愁红枣卖不出去了,”他说,这就是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年轻人创业的梦想。

为思索行动

从2009年开始,张亮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红枣主产区及知名红枣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市场分析。他发现,红枣市场仍然是以干制品为主,而神木当地的红枣干制品市场竞争力日渐衰退,很难有所作为。红枣深加工的产品,比如红枣酒、枣饮料等产品的重复购买率低、市场占有率低,唯有从红枣复合型深加工产品着手,进行产品研发才是神木当地红枣比较好的出路。在他看来,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充分的品牌战略意识,唯有成就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才可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基于“尊重,创新,融合”的产品理念,张亮最终决定从“红枣咖啡”这个产品入手。“我决定做咖啡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生长在陕北高原的木枣与来自大洋彼岸的咖啡结合是个很好的产品创新理念,它们的融合更多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很有意义。再者,中国没有自己的咖啡品牌,所以做红枣咖啡的品牌塑造空间很大。国人大多不喜欢咖啡的苦涩感,所以如果能做一款,更尊重国人口感体验的咖啡,也很值得尝试。”他说。围绕这一理念,他与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产品调试并最终使得“红枣咖啡”这个产品的研发取得了成功。2012年,他创立了“曼乔”品牌,正式开启了创业的旅程。

为梦想前行

2012年6月,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张亮和两个投资伙伴在西豆峪村开始了工厂的建设。起初一切顺利,但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神木县民间借贷的崩盘,两个投资伙伴最终不得已退出。工厂的建设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所有的压力到了张亮一个人的肩上,这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为了筹措建厂资金,他四处举债,到处贷款,工厂建设断断续续异常艰辛。无论资金困境多么严重,张亮从未想过降低建设标准。“要做品牌,硬件不能差,设备不能凑合,否则,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品牌建设就无从谈起。“他这样说。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人们能够接受和喜爱‘曼乔’品牌,二是希望在“曼乔”品牌的带动下,当地红枣销售不再是问题。“他说,正是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自己。“我不知道还能走多远,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坚持下去,我还年轻!”说这些时,张亮眉宇间带着沉重,但也写着信心。2014年底,他花了两年多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艰难地完成了工厂建设。“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习近平对全国大学生村官的指示。他把这些标语赫然印在公司展厅的墙上,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创业梦想。(图/文 记者 王永程 刘建华)

2015年元宵张亮跟当地村民在一起

(编辑 边婷婷)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