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忙了
新西部网榆林讯(记者 王永程 刘建华)说起法官李文龙,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印象:这人经常“浪费”国家资源——每次都要值班法警催促,才会从堆满案卷的办公桌前离开。对他本人来说,下班时间、周末、法定节假日,是他关起门来伏案工作的好机会。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说起工作仍然一脸无奈:“案子太多,我们的工作不好做。”
李文龙正在和当事人认真的沟通
只要努力,不是科班胜似科班
1975年6月,李文龙出生在佳县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母的培养加之自身的努力,1994年9月,19岁的他被延安大学经济管理系录取。经过4年的大学时光,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了佳县人民法院工作。“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毕业,但对学习这件事一直很自信。”他说。2002年,凭借踏实的学习态度,他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成了当年佳县唯一一个通过该考试的考生。
同年12月,他从助理审判员的职位开始,开启了自己的法院工作生涯。期间,他先被借调到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随后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抽调到榆林市驻京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从事信访接待和劝返工作。2013年回到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在民事审判第二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014年12月30日,正式调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哪都是搞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就好了。”非科班出身的他,对于工作很自信。
在佳县人民法院工作期间,他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借调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后,“调解能手”、“办案能手”、“先进个人”等荣誉更是接踵而至。面对这些荣誉,他只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2014年,榆林的民间借贷案件井喷式爆发,我们庭里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但他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依然很饱满。”李文龙的直接领导——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杨忠东说。
只要嘴软,老婆就会多些理解
4月28日7时40分,记者在市法院的院子里见到了正准备上楼的李文龙。中等身材的他脚步匆忙,普通随意的穿着、谈笑风生的幽默,让他法官的威严含而不露。“你又不吃饭?”“这么早就去办公室‘浪费’资源?”“啊呀,你咋每天都这么忙呢?”……上楼时,遇到的同事都这样跟他说笑着。“昨天太累了,今天早上都没有吃饭的欲望。”他笑着说,不按时吃饭对他来说,更是常有的事情。
推开办公室的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摞摞厚厚的文书,就连椅子上都摞着近1米高的文书。“上周我去下乡了,回来后就堆了这么多。”他一边不好意思地解释着这种“凌乱”,一边忙忙碌碌地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聊天中,他说起了在佳县工作的妻子马琳。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妻子的愧疚。“我们几乎一直都是两地,彼此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平时只能抽时间多打打电话……”话没说完,他略带苦涩地笑了笑。
每天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有两件事情必须坚持,那就是帮儿子做早餐,然后自己去晨练。“上小学时,他一直跟我老婆在佳县,现在我就接替了他妈妈的工作。”他笑着说。对他来说,繁重的工作必须要有好的身体做支撑,所以晨练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因为工作繁忙而难以兼顾家庭的他,对待妻子偶尔的抱怨,他有自己的绝招。“自己理亏,所以嘴一定要软、要甜。”他笑着说。
只要付出,不负良心也不负人
收拾完办公室,他就开始翻阅案卷,因为今天(4月28日)一天内,他又要开4个庭。他不时打开电脑翻阅材料,随时都会接各种工作电话。有时候,正在接听的手机还没挂断,桌子上的座机就响起了急促的铃声。“你先坐一下,我出去给当事人送个材料。”说着,他就匆匆忙忙跑出了办公室。工作中,突然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出去给当事人送材料的情况经常发生。“他对当事人很好,总是最大限度解决当事人的困难。”他的同事李炜说。对于这一点,李文龙自己则表示,他们的工作原则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当事人。
“有时候,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对我们出言不逊也是常有的事。”聊天中,李文龙笑着说,但他努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不把情绪带回家。即使如此,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总是躺在床上,一句话也不想说。“社会上对法官有一些偏见,觉得我们红包满天飞。其实,很多时候当事人是拿着‘炸药包’来见我们的。”他无奈地说,前些天还有当事人打电话威胁他。尽管有时候会被误解,但这并不影响他客观公正地做工作。“我问心无愧,我有自己的底限。”他坚定地说。
“他的工作模式就是‘白+黑’‘5+2’,几乎每天都会加班到天黑。”李炜说。“他是从基层法院遴选上来的,为人诚实、厚道,工作兢兢业业很优秀,是我们民二庭的中坚力量。”杨忠东说。他知道,为了搞好工作大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李文龙则舍弃家庭专顾工作。“虽然社会上对法官有看法,但我坚信只要付出了,总会得到回报。”李文龙说,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赢得什么荣誉,只希望能够改变大家对法官的偏见。在他看来,本职工作做好了,不仅领导能看得见,广大群众也能看见。这样就不会辜负他人,也不会辜负自己,更不会辜负岁月。
(编辑 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