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榆林家规家训:立身处世的传家宝
2015-08-17 08:45:09 来源:陕西日报

北古为边陲要塞,现在的居民多是东部移民或民族融合的后代。虽然是由先祖迁徙至此,但是陕北人以其对祖辈先贤的敬仰和对家族血脉文化的坚守,一直在传承和弘扬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家规家训,教导后人何为礼义廉耻,也指引他们如何为人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些或普通、或辉煌的陕北家族,与其家训如何世代相守相传的故事。

米脂马氏:重视教育、革新开明的光裕堂

米脂县有三大闻名全国的地主庄园:姜氏庄园、常氏庄园和马氏庄园,其中马氏庄园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庄园,也是中共“十二月会议”旧址所在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地。

位于杨家沟的马氏家族是陕北非常有名望的家族,马嘉乐创立的马光裕堂是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象征与代表,土改时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2户地主的大型地主集团。1942年中共中央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指出“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集中的村庄”、“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而闻名陕北”。

马氏家族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创造了全国罕见的地主经济文化、窑洞建筑文化和教育人才文化,其重视教育、革新开明的家训家风对族人影响颇深。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家族深刻的文化印象。早在康熙年间,马家就创办家塾,延请西席教子学文,参加科举求取功名。道光年间,马家创办了三所私塾,之后创办了杨家沟私立小学名曰“讲堂”,民国四年改为民办扶风小学校,马氏家族创办了国民教育体制的完全小学。

杨家沟扶风小学,是马氏家族的人才摇篮,使得马氏子嗣历代都是济济人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完全统计,马氏家族,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47人,厅局级以上43人,大专以上学历400余人。胡耀邦同志担任陕西省委书记时在榆林的一次干部会上说:“杨家沟马家为新旧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

马氏族人家风的传承,集中体现在马氏子嗣的特殊贡献上。马氏庄园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由马醒民设计营造的、革新了的窑洞建筑典范——新院。“新院”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西式、日式与中式三种建筑艺术的融合,是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典范。

马醒民大号祝平,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毕业,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工程。由侯继尧、王军合著的《中国窑洞》中对“新院”做了专题论述:“马祝平可谓我国最早的窑洞革新家,在窑洞建筑设计手法与艺术风格上卓有创造,不仅单体建筑,就连通达‘新院’的道路环境设计也颇具匠心。”

“新院”在灾荒之年兴建,马醒民以工代赈,历时十年,缓解了周边许多贫民的生活困难。毛主席、党中央到达杨家沟后,他将耗尽毕生心血、东西合璧的“新院”和老院一起捐赠给了党中央。

马醒民身上体现出的马氏开明家风不止于此。马醒民是一位爱党爱国、参政议政,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开明人士。1941年,我党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普遍建立“三三制”政权,马醒民作为中间人士代表,于8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同年冬,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发言前征求共同与会的马醒民的意见。马醒民建议他增加“精兵简政”的内容,李鼎铭先生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大会上提出提案,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赞赏,12月中共中央将“精兵简政”列为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十大政策之一。

“新院”的营造赠予,以及马醒民爱党爱国参政议政的特殊功勋,是马氏家族“重视教育、革新开明”的历史见证。

榆阳吕氏:饮水思源、怀恩报本的吕二师后人

在榆林市的老城区,有一条巷子非常有名,巷口牌坊上是毛泽东亲自题写的“榆林吕二师下巷”,这条巷子便是榆阳吕氏家族的老宅所在地。

沿着巷子往里走不远,就是吕二师下巷四号院。只见门前左右耸立三斗旗杆、双斗旗杆各一对,大门上悬挂的木匾上写着“榜眼及第”四个大字,大门两侧是由康熙皇帝给榆阳吕氏口撰的楹联“明至清十三代家无白丁,文共武子孙曾世受皇恩”。吕二师巷现在已经成为了榆林市老城区的一处文化旅游景点。

明朝时期,吕氏先祖奉命驻守榆阳边陲而定居榆林,清代雍正年间,吕傑中武进士榜眼及第,乾隆年间吕氏门中又出武魁吕调阳。有资料说,这个巷子内住有吕氏兄弟二人,进学任师,于是就有了“吕二师巷”的巷名。

翻开《榆阳吕氏族谱》,近现代吕氏族人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有建树的人:吕喜文1985年获国家体委新中国体育开拓荣誉章;吕智民1991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吕向荣1997年获林业部先进工作者;吕汉文1999年获“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勋章;吕欣2005年获国家计生委荣誉证。

吕氏后人吕军告诉记者,吕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耕读传家、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遗训和“挑战自我、见贤思齐、光耀门庭、报效国家”的家训对每一个人的鞭策和感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 王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