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区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过程中,工业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城区雨污分流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村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为了切实保护和改善全区农村环境,科学实施“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榆阳区政府制定了《榆阳区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农村环保的具体目标任务,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督导,现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生活垃圾整治初见成效。
编制了《榆阳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申请到了中央环保专项资金500万元,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区处理的方式,集中用于金鸡滩、牛家梁、鱼河、鱼河峁、古塔、红石桥、巴拉素、镇川、榆阳共9个乡镇30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工作。集中采购了铁皮封闭式垃圾箱575个、人力保洁车118辆、塑料垃圾箱380个、垃圾压缩清运车2辆配发给相关乡镇,使这30个村的生活垃圾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区政府新成立了榆阳区环卫局,对全区各乡镇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并为鱼河镇、金鸡滩镇等国道沿线的乡镇配备了环卫站长,具体负责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日常保洁工作,使这些乡镇的环境卫生面貌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面完成。
把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科学划定。顺利完成了各乡镇的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界碑、界桩、标志牌、护栏等保护设施建设,完成水源保护区的划界立桩工作。
(三)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稳步推进。
榆阳区南郊奶牛场、榆阳区宏达养殖有限公司、榆阳区牧余养殖场、榆林市春华种养殖责任公司等1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将传统的水冲粪方式改为了干清粪,新建了防雨防渗的干粪堆场和厌氧处理池,将产生的粪便和尿液经处理后全部返田利用,养殖厂区实现了雨污分流,为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生态创建工作积极开展。
2012年古塔镇黄家圪崂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对照《榆林市市级生态村建设标准》15项指标,2012、2013年开始陆续将牛家梁镇转龙湾村、谢家洼村、小纪汗乡大纪汗村、鱼河峁镇白家沟村、鱼河镇寺伙沟村、金鸡滩镇海流滩村、红石桥乡闹牛海则村、岔河则乡排则湾村、白河庙村、岔河则村创建成为市级生态示范村。同时,进行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工作,在麻黄梁镇断桥村、鱼河峁镇李甫沟村、安崖镇杜家沟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村古塔镇黄家圪崂村;省级生态镇鱼河镇、岔河则乡;省级生态村岔河则乡岔河则村、鱼河镇鱼河村,市级生态村岔河则乡石峁村、河口村,红石桥乡红石桥村、肖峁村,补浪河乡点连素村,鱼河镇王新庄村、南沙村、清兴庄村。通过打造一些示范村,从而逐渐带动其他村更好的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农村环境建设的滞后存在一定的距离,农村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同农民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存在距离,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柴草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同富裕的物质生活不相符。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观念有些失衡,甚至自家门前的卫生也要别人来扫,而屋内却窗明几净。
(二)生活垃圾处理效率普遍较低。
由于各乡镇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使农村环境建设方面的差异较大。从我区21个乡镇和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环境建设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卫管护人员配备等,各乡镇差异比较大,离城近的、经济条件较好的、配备了专职环卫人员的乡镇在集镇及周围人口集中居住村生活垃圾大体都能定时清理、转运,但其它的大多数村还没有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有些相对比较偏远、经济条件一般的乡镇甚至在集镇的集中居住区都未设置或只是放置了很少的垃圾收集容器,且不能及时清运处理,“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
(三)农村科技推广有待全面覆盖。
尤其在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农村沼气池日常维护,农村安全饮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的问题。
(四)农村整体居住环境改善缓慢。
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北部乡镇卫生厕所普及率很低。许多乡镇未建立垃圾收贮转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缺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三、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深入开展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各级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村环保工作的措施和责任,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要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农村环境建设靠农民来自觉维护,要让农民群众自己知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行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才能让农民群众自觉地改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的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
(二)抓住治理重点,强化工作举措,坚定不移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1、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实行划界立桩,搬迁污染源。切实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通过发展“畜禽养殖+沼气治理+作物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消除养殖场产生的废水和粪便污染,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充分发挥我区9个乡镇3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的引领示范作用,各乡镇应制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快各乡镇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3、农村污水的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人工湿地、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加强农药、化肥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环境治理资金来源多元化。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只有投入、惠泽于民的民生工程,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路径,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村民尽责、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区、乡镇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有计划地用于垃圾池、垃圾站、垃圾车、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治理有基本的资金保障。区财政应建立“以奖促治”的管理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抓住国家近年来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强项目整合,聚集资金,集中整治,整体推进;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积极有效的政策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捐资支持乡村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四)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以科学的模式持续整治。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多部门、多人员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因此,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形成各部门工作合力,因地制宜,加快对我区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区政府应尽快给所有乡镇配备专职的环卫管理人员,乡镇政府要尽快成立专门的环卫管理机构来具体负责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大力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建立农村道路、水渠、河道等保洁制度,逐步增强农村居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切实改善我区农村环境的整体面貌。(作者系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贺德飞)
(责任编辑 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