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榆林“十二五”:60万人甩“穷帽”
2016-03-11 11:02:06 来源:榆林日报

过去,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村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现在,谢家沟新村水、电、路、绿化、医疗卫生、文化广场、学校一应俱全,在121户490人的集中移民搬迁中,已有近50户村民入住新房。

谢家沟的变迁是我市实施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面貌的一个缩影。“十二五”初,全市有8个县属国定贫困县,全市有贫困村1074个,有贫困人口88.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9%。到“十二五”末,我市已累计完成脱贫人数60.1万人;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剩余28.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8%。

由“漫灌”变“滴灌”

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榆林市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全市321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建设美丽乡村;依据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发展产业、建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各类项目覆盖贫困户18.5万户。

这得益于“十二五”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榆林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针对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持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长期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市通过调查摸底,精准识别核定了1074个贫困村,并建立起全市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

榆林市扶贫办一负责人说,精准扶贫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滴灌”,通过实施定点“靶向疗法”,确保扶持一户、脱贫一户。

581亿元实施329个项目

榆林市与山西临汾市跨区域共同打造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项目,栽植山地有机苹果3万亩,在全国片区扶贫跨区域合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根据《榆林市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等,“十二五”期间,交通、水利、卫生、科技、产业等一批行业重大扶贫项目落地,在片区投入各类项目资金581.5亿元,实施项目329个,有力地推动了片区县域经济发展。

榆林市市直部门围绕行业扶贫十项重点工作,积极落实片区攻坚任务,强化社保补差、农村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学生补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报销比例,农村基本养老实现全面覆盖,五保、低保、残疾人、计生贫困户等特殊群体得到进一步保障。

榆林市扶贫办、市卫计委协调落实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定点联系清涧、子洲两县,启动了片区7县儿童营养包免费发放计划,为全市各县及乡镇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网络,捐赠了一批医疗设备。

搬迁4.5万户17.8万人

榆林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路子,采取城镇、工农业园区和中心村等三种集中安置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五年来全市累计搬迁4.5万户17.8万人,先后建成定边县衣食梁、靖边县海则畔二区和佳县王家砭工业园等千户以上现代化集中安置移民小区。

目前,榆林市已建成的移民搬迁小区全部实现了“水、路、电”三通,标准化卫生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全覆盖,大型移民社区均配建了学校和幼儿园,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步到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将搬迁户稳定就业一并考虑。”据介绍,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保证搬迁户劳动力就业,该社区即将成为定边县副中心和宁陕蒙三省交界的商贸物流中心。靖边县成立移民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采取互助合作模式,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自主创业借款和劳务派遣等方式,为移民户稳定就业开辟新渠道。

培育产业精准扶贫

“要想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就必须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产业扶贫来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佳县县委农工部部长张进高说,佳县重点扶持发展红枣、畜牧、优质小杂粮三大主导产业。

像这样,依托羊子、红枣、杂粮和设施蔬菜等区域主导产业,榆林市把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通过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点面结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确保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据悉,榆林市还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五位一体”合作模式,针对贫困户的帮扶资金以股份折算量化形式加入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牵头经营,通过贫困户按股分红和吸纳部分贫困户在龙头企业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等方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

培训一人脱贫一户

榆林市累计扶助贫困家庭大学生12990名。这是榆林市扶贫扶智工作的有力见证。

授人以渔强于授鱼。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为目标,榆林市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等项目,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2万人,提高了贫困户适龄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结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榆林市积极开展舍饲养殖、科学种植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6万人次,使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增收致富能力。

2020个单位及企业参与扶贫

2010年至2012年,榆林市组织实施了“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安排1120个企业帮扶1205个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95亿元,参扶企业和帮扶贫困村的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十二五”期间,榆林市社会扶贫工作主要围绕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市县党政机关包村扶贫工作、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富县帮贫县”等开展,五年来,共有2020个单位及企业参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各部门发挥优势,积极主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协调各类资金和项目,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12.8亿元。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神华集团公司、国家科技部、国家卫计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及中国盐业总公司六部委和企业在我市横山、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8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858.5万元。2014年开始,榆林市响应中省号召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省市县三级909个单位派出895个驻村工作队,在榆林市1074个贫困村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共派出驻村干部2468人,参与结对帮扶干部11842人,结对帮扶贫困户3.6万户。

5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亿元

榆林市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机制,扶贫项目管理全面实行公开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扶贫部门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十二五”以来,榆林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36.06亿元,其中中省财政投资20.91亿元,市本级财政投资15.15亿元,扶贫开发投入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在扶贫开发加大投入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行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监管,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由县级政府自主确定扶持项目。

(责任编辑 王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