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进入疏果期,富县的果农们忙着给苹果疏果。(图片来源于李不白)
在陕西“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全部脱贫”、“经济转型”、“免费教育”等成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陕西城乡差别将进一步缩小,保基本、兜底线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三秦百姓。全省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为陕西同步够格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工作,三秦大地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放眼全省、聚焦基层,选取10个区县进行深入走访报道,推出“走读新陕西”系列报道,记录我省干部群众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凝心聚力建设“三个陕西”的波澜画卷。
西部网讯 (记者 熊惠玲 孙鹏)在富县,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里都种植苹果,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富县人常常自信地说,“洛川的苹果名气大,富县的苹果质量好。”
近年来,富县以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产业链监管为推进路径,在全县苹果种植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果品质量不断提高,果农收益持续增加。富县果业局局长王延林说,“我们要在这个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的地方种出世界好苹果,让消费者一提到安全放心的苹果,就想到我们富县。”
果农杨昌元是羊泉镇鹿首村的传奇人物。(图片来源于李不白)
地里长出“金苹果” 三亩半地卖了21万
果农杨昌元是羊泉镇鹿首村的传奇人物,自家三亩半地的苹果,在2014年卖了21.5万元,即使在苹果市场低迷的2015年,也卖出了18万元的好价钱。一时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人都赶到他的果园参观,要看看他家的“金苹果”长啥样。
眼下正是挂果时节,杨昌元家里的苹果树长势喜人,叶肥果繁。与他家果园相隔几米的果园打眼望去却难寻几处繁盛。“我这园子里的苹果树叶子不但大而且颜色深,坐果多的把树枝都压弯了。”老杨说,这都科学管理的效果。
2001年富县推行“果树革命”,他率先将“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技术用在自己果园里。“科学技术能让树长好,结出好果子。”他说,科学种植后,极大提高了果品的质量和产量,收入也不断提高。然而,这只是老杨发财的前奏。
2010年,杨昌元“狠下心”要在自己的园子里施行县上推广的“间阀政策”。“砍掉了果园一半的果树,只留下九十三棵,开始心疼的很。”他说,没想到伐树后的第二年,自己果园里的果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种苹果都是密集种植,果树结出的果子个头小,色泽不红润,80尺寸的果子才占到20%—30%,商品率不高。”老杨说,“伐树后,果园的透光性和通风大大加强,果树少了产量却没有大减,品质却大幅度提高,80尺寸的果子居然占到90%。”
由于老杨果园的果子品质好,别人家的果子论斤卖,他家的果子论个销。“一般一个卖到十块钱,现在有老板提出二三十元一个收我的果子,但质量要求更高了。”老杨笑着说,看到这样的好市场,自己日后更要科学化、精细化打理自己的果园,“好果子才能卖上好价钱”!
郭建荣家的“受水地”今天有了好收成。(图片来源于李不白)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升果品质量
杨昌元是富县推行间伐政策最先的受益人,但这样的科学种植技术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阻力可不小。
羊泉镇清涧村支部书记郭金龙印象深刻,2013年自己在群众中做工作推广间伐政策时,质疑声音不断,“果树数量减少了,果量势必减少,收益受损谁担责?”。郭书记说,再给群众讲利害,群众就一句话,“我们的树你伐不成!”
今年是村民郭建荣家伐树的第二年,在自己的9亩地里,他忙得不可开交。郭建荣非常高兴,果园茂盛,农活增多,孩子们都赶来帮忙。“今年这效果特别明显,以前树上都是光开花坐不住果,现在枝头的果都压满了。他说,自己家的这片“受水地”,俩头高、中间低,不通风不透光,“年年打理,年年长势好,就是不见坐果,九七年种的树,十来年没见啥效益。”
村支部书记郭金龙介绍说,村里1700亩果园,如今有1200亩都实行了间伐。“村民们从开始的抗拒,到现在见到效益后,都抢着要间伐。”他说,果农们以前自己摸索种植,果品质量层次不齐,价钱上不去收入自然低。“苹果生产有标准,科学技术是关键,这样的意识正在果农们脑子里扎根。”
清涧村有一片360亩的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014年冬天这片园子进行了间伐,此后的管理全部按照县上推行的“减密度、精修剪、强肥水、防病害、大培训”的措施严格执行。
“一亩地里留三十颗树,用八千斤农家肥,同时,还在果园里进行油菜花和豆苗的种植,提高土壤肥力,实施全园黑色地膜覆盖,减少杂草生长。”他说,通过落实这些措施,2016年,示范园亩产达到了5000斤以上,产值由过去的一万元,提升到两万元。“示范园的好效益,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对自己的果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好的果品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
合作社让果农们“不愁销路,不愁农资,专心种出好苹果。”。(图片来源于李不白)
“三兄弟”抱团经营 苹果销路不发愁
2015年,整个苹果市场低迷不振,富县绿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不发愁,只管照顾好果园,销路的事情有专业团队操办。
“我们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三兄弟经营模式,果农主抓生产;合作社组织学习、培训、提供农资配送、技术服务;企业主抓储藏、销售、市场开拓。” 合作社常务理事王杰说,果农们过去都是等着果商上门收购,果商说多少价格就多少价格,遇到滞销损失都得自己担着。“三兄弟的经营模式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帮助果农种出高品质的苹果,对自己的果子拥有定价权。”
王杰说,合作社给社员统一配送农资,一吨化肥补贴100元,每个果袋补贴一分钱,农药补贴5%,对社员的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合作社的技术指导种植苹果。
“每年我们按高出市场价格两毛的标准收购社员的果子, 确保合作社的果农果子不积压不滞销。”这样的管理模式既能够大规模提高果品的质量,又能把握主导地位与客商谈价钱,王杰说,现在已经有320户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覆盖14个自然村,4个技术员全年免费指导,每户果农一年至少能接受十次培训,这样的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要让消费者一提起安全放心的苹果,就想到富县。”富县果业局局长王延林说。(图片来源于李不白)
实现“382”工程目标 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富县位于渭北旱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种苹果太可惜了。” 富县果业局局长王延林说,认识到这一点,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县就在扩大苹果种植面积上加快行动,到“十二五”期间,全县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36.2万亩。其中国家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7万亩,有机苹果基地6000亩。
“富县有十五万人,多一半人家里都种苹果,我们这里的苹果硬度大、糖度高、耐储存。”王延林说,全县推行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4大技术,给果农们种植苹果立下了规矩。“树的顶端枝条方向往哪长,树与树之间的间距有多大,一亩地里用多少肥,都是人为控制,陕北的树由树不由人,这里的树由人不由树。”
“洛川苹果名气大,富县苹果质量好。”王延林说,这不仅仅是富县人的一句自夸。“我们一直推行的‘381’工程,即一亩果园留三十颗树、用八千斤肥、挣一万块钱的目标已经完成,把效益从一万元变成两万元是我们‘382’工程的目标。”完成这个目标,就要以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产业链监管为推进路径,在全县苹果种植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王延林介绍说,富县是全国第一个整县通过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基地认证的县。“现在我们正在打造‘智慧果园’,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他说,每颗苹果都有一个二维码,无论消费者在哪里,一扫就知道苹果谁种的,施的什么肥,喷的什么药,谁进行的检验。“要让消费者一提起安全放心的苹果,就想到富县。”
“我们目前正在对市场进行摸底,富县苹果都卖去了哪里?”他说,“县里有机苹果基地有6000亩,投入巨大花费精力也很多,基本用于高端礼盒,但市场到底能不能容纳?”这项工作有利于掌握低、中、高端市场苹果的走向,按需生产能够最大化地降低果农滞销的风险。
他说,到2020年末,全县苹果总面积要达到40万亩,总产70万吨,优果率提高到90%,培育果业专业合作社100个,建成有机肥厂5个、大型果用物资交易市场1座。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