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而在煤炭、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之后,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丰富的榆林,也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个新兴产业。前不久,榆林市政府就集全市之力主办了“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周活动,并收到了良好效果。那么,榆林能否趁势而上,让潜力很大的旅游业真正热起来?
7月30日至8月3日,榆林空港生态区沙地森林公园里,多种活动逐日展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一个由榆林市政府主办的“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周,让人们从吃、住、游、玩等多方面体验到塞上名城榆林的别样魅力。
“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周,是榆林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活动,也是榆林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不仅点燃了榆林人参与旅游的激情,更增强了榆林人做大旅游业的信心。
节庆带动 让外地游客走进来
榆林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文化多元,除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奇特的旅游资源,仅现成的旅游景区景点就有10大类1000多处。然而,多年来,由于矿产资源的“挤出效应”,榆林旅游业发展一直迟缓,以致有记者不止一次发出“陕北旅游止于延安”的感叹,专家学者也不断为榆林旅游业呼吁、建言。
近几年,随着矿产资源光彩暗淡,面临艰巨转型任务的榆林市执政者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旅游业,不但着手编制《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于是,6月中旬,当出任榆林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局长仅2个月的崔渊提出办旅游周的设想时,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经过大小数十次协调会的召开,经过40多个部门、50多个公司和协会的参与运作,本次旅游周得以顺利落地开花,9个线下活动、1个线上活动精彩亮相。从自行车赛、徒步赛、摩托车、越野车场地赛等体育赛事,到首次汇集榆林全市特色美食资源的美食节,再到热气球飞行、每晚的帐篷音乐节,本次“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周,引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使游客实现了全天候的旅游体验。
而感受“清爽榆林”的远不止这些来到现场的游客。为了增强旅游周场内场外的互动性,主办方投放了朋友圈广告、5个互动小游戏,用全新的互动方式,让场外的群众也感受到了场地内的热烈气氛。微博上,旅游周话题阅读量突破6000万,讨论次数突破6万。加上外来参赛选手的“自来水”,旅游周让更多人知道,榆林竟然这样清爽、美丽。
不仅如此,本次旅游周还吸引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100多家媒体派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使榆林旅游的节庆带动效应迅速放大。
业态融合 让本土文化走出去
长期以来,旅游在许多榆林人的心目中,就是单纯的观光。这次旅游周力图融合多种业态、展示多元文化的尝试,使这种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要通过旅游+体育+美食+文化+文艺+制造+航空等多领域的融合,促进榆林大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推动榆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周的主要“操盘手”崔渊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在这种思路下,本次旅游周提出了“吃在榆林”、“畅游榆林”、“好玩榆林”、“乐居榆林”、“享购榆林”五大主题,每一大主题背后,都有相应的活动支撑。
十分旅游七分吃。如何让“吃货”们由衷点赞,是本次旅游周成功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旅游周策划之初,就提出美食节必须规格高,有特色,所有参展商户必须是12县区最具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
于是,旅游周美食节分会场,部分商户到中午就歇业——食材运输远远赶不上游客的消费速度。美食节一家炖羊肉商户,用直径一米二的大锅炖肉,也不能满足食客的需求,最后又加了一口锅,才勉强满足供应。8月3日是旅游周的最后一日,很多人排队等候购买美食,部分摊位甚至出台了限购措施。
除“吃在榆林”外,榆林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嘉宾、游客、参赛人员和市民凭参赛证、嘉宾证、观光证均可在10月份之前免门票畅游榆林的所有景区。
“好玩榆林”则是本次旅游周的另一个重头戏。游客通过热气球,开展系留、穿城等体验活动,感受榆林蓝,俯视榆林美;观看民谣歌手与本地歌手相结合的盛大演出,感受视觉听觉文化艺术盛宴;参加特色沙地旅游泼水节,亲身感受盛夏清凉娱乐气氛;参与自行车、沙地徒步、越野车沙地赛等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感受乐活、激情、惊险、活力新榆林。
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此次旅游周的一大亮点。在美食节场地周边,户外装备展和旅游商品展也在开展。由各县区选送的沙棘汁、果馅、剪纸、地毯、胡麻油等特产,也让外来的游客们感到稀奇并纷纷购买。
破解难题 让榆林旅游热起来
旅游周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让榆林旅游的一些“短板”也明显暴露出来。如从城区到沙地森林公园的道路上,每天都在堵车;景区没有大的停车场,很多游客不得不步行进场等等。
而在这些小的“短板”背后,是榆林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短缺等大问题。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曾就榆林旅游业发展做过专项调研。调研报告中指出,旅游管理职权分散,相互掣肘,是制约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同时,报告还指出,各级财政对景区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使得许多景区没有建设规划,景区发展变化不快,甚至处于原始状态。投入不足造成的后果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产品配套性不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而且可进入性较差,景区内容单调,留不住游客。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榆林的旅游资源难以实现“打包出售”。截至目前,除了部分商业旅游网站做了一些线路上的梳理之外,榆林旅游还没有拿得出手、喊得出口的旅游招牌,也没有令人注目的旅游精品线路。
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榆林社会各界破解各种难题、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呼声日高,在榆林市今年的“两会”上,多名政协委员提出,要促进旅游业发展,就要破解体制机制的制约,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将旅游局提升为旅游委。
而这次旅游周,则对破解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这种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搞旅游的机制,这种多业态融合、大旅游出击的模式,无疑对榆林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有启蒙意义。
对于社会关注的投入不足问题,参与本次旅游周运作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认为,除政府加大投入外,榆林很多民间资本对发展旅游业也跃跃欲试,只是在没有掷地有声的旅游发展规划背书、没有成功的范例之前,好多民营企业家还在持观望态度。
所以,只要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力破解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榆林旅游业在“清爽”了一把之后,一定能迎来一波大的发展热潮。
(责任编辑: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