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产业园区
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左三)在洛川考察
洛川,因洛河水穿境而得名,因“洛川会议”而闻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近日的洛川,更是名声大噪。
一周时间,一个副国级,三个正部级,七个副省级领导带领全国13个省(区)省政府分管领导,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区)市农业和扶贫负责人,76个贫困县领导等四百人来到洛川,探索“小苹果大产业”趟出的脱贫路。
小毛驴驮回致富果
1947年,战火纷飞中,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用毛驴驮着从河南灵宝带回来的两大捆事先培育好的果苗,过潼关、闯铜川,一路风尘,回到家乡,将苹果苗栽种在自家的6亩地里。李新安告诉乡亲们,苹果树不是一般果树,是水果之王。乡亲们嘲笑道:“呦,苹果还是王哩!苹果是王,那桃是啥?是不是王后娘娘?”村民的质疑和家人的反对,并没有让李新安这个倔强的人退缩。
直到1953年,李新安的果园进入丰产期,产果5000余斤,李新安成为村里的“有钱人”。这份成绩更加坚定了李新安发展苹果的信心,他再一次牵着毛驴驮着苹果走乡串村,编出顺口溜,打着快板宣传苹果树是“摇钱树”,动员大家栽果树。1957年4月,李新安被推举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品尝了李新安邮寄的洛川苹果,称赞洛川县栽植苹果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同年,在西安参加了全省劳模大会时,省长对他说:“新安,祝你早日将西延公路两旁建成绿色苹果长廊!”
70年后的今天,“苹果长廊”已然实现,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农民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95%来自于苹果产业;60%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全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3.9%下降到现在的2.8%。
李新安,这样一个犟人,使得苹果这个新生事物在陕北洛川落下了根。如今的“洛川苹果”,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致富果绘就洛川画
返璞归真的村史馆、古香古色的亭廊、传承祖训的文化墙,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姹紫嫣红的格桑花,追逐嬉闹的孩子、怡然自得的老人、果园里忙碌的身影……“情在景中生,人在画中游”这是形容置身旧县镇洛阳村最切贴的感受。洛阳村从80年代末开始栽植苹果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苹果成为主导产业。2007年,洛阳率先在全县实施“四大技术”和“间伐”,配套建设千头养猪场,推行“果畜结合、循环发展”模式,苹果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思进的开拓精神让洛阳的苹果产业遥居全省第一。小苹果在洛川塬上绘就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洛川画”:“全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美丽宜居村”杨舒太月、上黄章村……
为了提高洛川苹果果品质量并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园一百多个,苹果采摘园五个,示范园内苹果每颗价格可以达到十元甚至是十七八元的好价格,每年十月份,苹果成熟季节,都会有几十万游客驱车来到洛川前来观光采购。 “苹果大观园”、“果树认领”、“私人订制”、“产业孵化园”……洛川苹果在现代化技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果农采摘
洛川画催生旅游大发展
洛川北邻革命圣地延安100公里,南邻省会西安200多公里,地处“陕北黄金旅游环线”中间位置,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最符合游客在节假日、空闲时,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验田园式的生活。来到洛川, “春天一塬花,夏天一塬绿,秋天一塬果,冬天一塬雪”的四季美景任你挑选。作为陕北地界上一座少有的塬上城市,洛川幅塬辽阔,天朗气清,是黄土高原上的“小香格里拉”。
除了闻名遐迩的洛川会议旧址纪念馆外,相思川森林休闲观光景区、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洛川苹果产业园区、洛川苹果博览馆、谷咀民俗村等景点景区,近年来更是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苹果树皮工艺画、农民画、剪纸、面花等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向游客展示着当地古朴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
洛川县文物旅游办公室主任郝永奇介绍,为了让洛川苹果打造成为更加知名的特色产品,围绕洛川本地的地理优势,人文特色,将打造包茂高速、210国道、304省道苹果观光长廊,洛川将以50万亩苹果绿色产地为中心 ;“洛川会议”红色文化和李新安同志第一颗树的苹果文化为依托,着力发展洛川苹果文化产业,洛川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整个洛川苹果及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的收入。实现“苹果+旅游+电子商务+苹果采摘+家庭农场+苹果认领”于一体的综合性苹果产业园区。
小毛驴驮回的致富果绘就了美丽的洛川画,洛川画带动了现代旅游大发展。谁曾想,一颗小小的红苹果让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悄然发生了如此神奇的化学效应,让只敢祈求温饱的数辈人变得敢闯敢拼。在这条红苹果趟出的康庄大道上,洛川人民的生活将会神奇“裂变”!(屈艳艳 杨永莉)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