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网榆林讯(记者王永程见习记者李佳奕实习生白荣荣)“一户一田是好事,是为老百姓做得好事。”榆阳区马合镇补兔村村委会主任王忠明向我们这样说道。
补兔村在实施“一户一田”产权制度改革前,村里地块零散,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多至十多块,少则三、四块,耕作和收割时,费时费力不便于机械化操作,部分外出务工农户承包的零散耕地不出转让费无人耕种,致使一些土地出现撂荒现象。
补兔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2012年,我们村开始实行土地整合,土地分为沙地、盐碱地和泥地三类。为改良土壤,采取了“盐碱地、泥地垫沙、沙地垫土”的办法,将全村分为5个组,流转土地经营权,把过去每户的几块地并成了一块地,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王忠明说道,“但在整改过程中,由于村民思想保守,土地地质差异较大,水利配套不稳定,造成了产量不一的情况,村民的意见很大。”
据王忠明回忆,为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乡镇召开各种会议,作宣传,讲政策、举事例。“乡镇开会的时候,2、3组甚至开了8、9次会,有时候为详细的做思想工作,我们锁着门不让村民出去。而我们的驻村干部每天都只吃两桶泡面。”他说,“对于一些钉子户,就通过亲戚朋友、子女来协调。”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村组干部和部分党员承诺在整合后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中优先给群众和贫困户分配,并根据地块位置,采取意向性分配,最终才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和认可。
据了解,该村土地在整改前,最大的地为12亩,最小的仅2、3分,整改后,最大的地为80亩,最小的为4亩。“我们全村占地面积为17.6平方公里,耕地6166亩,其中新增1036亩,今年整合了229亩。”驻村书记李远说道,“之前沙地是最好的,现在盐碱、泥地改良后,产量比沙地都好。估计今年的平均产量比去年要高。”
王小秀,今年76岁,是补兔村的老党员,他家以前有5块地,他说总是忙不过来,现在土地整合了,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收成也好。“现在省事,好管理,机械化耕种了,减轻了劳动力,一阵就弄完了,没事我就在村里打牌。”他笑着说。
补兔村实行“一户一田”制以来,土地撂荒的情况杜绝了,土地的面积增加了,同时种养殖大户承包了村上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生产经营模式,便于高价流转,便于开展机械化耕种,便于灌溉,使农业的机械化效益和集约化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切实给群众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责任编辑: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