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0月30日电 题:撒下的种子“红了天”—— “南橙北果”助赣南陕北老区群众脱贫调查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姜辰蓉、邬慧颖
深秋,对陕北和赣南两地的果农来说,是一年最好的时节。陕北黄土高原上红彤彤的苹果,坠得枝丫低垂;赣南红土地上的果园中,金灿灿的脐橙掩映在绿叶间。两地果香飘荡,丰收在望,幸福的喜悦挂满果农的眉梢。
陕北与赣南,一北一南,远隔千山万水。如今,陕北与赣南总人口超过1500万,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几十年间,陕北和赣南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而苹果和脐橙两颗种子,也在两个革命老区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甜蜜的果实。
2016年,贫困户在信丰县大塘埠镇长岗村一家果园里挑选刚采摘的脐橙,并进行分类装箱,每人每天收入达100元。新华社发
红土地上“金灿灿”的种子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大力关心和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脱贫需要产业支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脐橙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等地试种成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培育、推广和发展,如今赣南已成为“世界橙乡”。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在赣南“建设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一棵脐橙树,相当三口猪”,这是赣南老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47岁的丁有生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丁有生是赣州市于都县小溪乡左坑村人,原本与妻子在外打工,两人每月收入加在一起不足2000元,是村里的贫困户。2009年,丁有生夫妻回到老家,在村干部帮助下,用借贷来的8万元承包了一片脐橙园,种植了500棵脐橙树。如今,丁有生的果园脐橙树增加到1100多棵。2015年,果园迎来丰收,产果9万斤,毛收入达到20多万元。
脐橙为丁有生家的生活带来了金色的希望,丁有生一家已经顺利脱贫。“现在守着这些果树,我每天都充满了干劲,生活大有奔头。”
而在赣州市会昌县,脐橙种植户吴小峰,2005年开始与朋友合伙投资成立了“欣丰果业有限公司”,从事脐橙采购、贮藏及销售等。目前,他的公司已带动300多位当地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脱贫。
果农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东井村的果园里收获苹果。(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奇迹”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曾是有名的穷县。1947年苹果被引进到洛川,逐渐在当地栽种兴起。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苹果产业如今已经成为陕北脱贫的支柱产业。2012年颁布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在陕甘宁建设“特色果品和中药材产业带”,推进苹果等良种苗木繁育和产业化发展。
又一年丰收采摘季到来,看着满园的红苹果,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果农冯文辉希望今年的苹果能继续卖个好价钱。“我家有5亩8分果园,去年一年苹果的纯利润近4万元。特别是这几年,收入增长,生活改善很快。”
冯文辉所在的冯家村现有350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苹果。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家村的苹果种植开始初具规模,大概从2000年起,村民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冯家村党支部委员冯广进说。
经过70年的推广和建设,洛川县苹果总面积已达50万亩,农民人均3.1亩;苹果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曾经吃不饱饭的穷县,成为令人艳羡的高收入县,创造了“黄土高原的奇迹”。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屈万平是洛川县交口河镇弥家河村村民,自小患有脆骨病,身高只有1.1米,却撑起了一个5口之家。能做到这一切,得益于洛川县为其“私人订制”的脱贫“处方”,通过网络在微信上卖苹果。屈万平在电商平台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把洛川苹果卖到全国各地。
现在,屈万平一年的纯收入有3万多元,他家也从社保兜底户变成了创业脱贫的示范户。
两颗种子长出两个百亿“幸福产业”
在不同地域、气候中生长的两种酸甜味水果,为中国两大革命老区带来了历史性转变,数以百万计的人命运轨迹因此改变,向往并创造美好生活。2016年,赣州市脐橙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帮助25万种植户、70万果农增收致富;果农年人均收入8640元,占果农人均收入的85%。脐橙产业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在延安,“小苹果”也唱出了“咏叹调”。“延安有300万亩苹果,每年为100多万从业者带来超过100亿元的收入。”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在延安的脱贫攻坚中,苹果产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在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两地群众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脱贫了我们不能止步,还要在党中央带领下,努力种出更多更好的果实,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冯文辉说。(完)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