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在陕西的最北端—— 府谷县王家梁村:塞上风光胜江南
2017-11-28 12:54:47 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最北的村子——王家梁村

收获中的留守老人

王家梁村如画的风光

村民出行不在难

“海红果树王”据说已有200多年树龄

对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镇王家梁村的村民来说,除了本村之外,整个三秦大地都可以称为“陕南”。因为,这里是陕西省的最北端所在地:东经111°07'45'',北纬39°35'06''。

11月8日一早,记者从府谷县城出发,一路向北,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来到了这个被称为“陕西之北第一村”的小山村。

这一天,虽已是初冬时节,但阳光灿烂,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不过,言谈之间,村民们说,让他们感到更温暖的,还是党的阳光。

三面与内蒙古相邻

在陕北,地广人稀是村庄的普遍状态,王家梁村也不例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行政村,但村子的地域面积达32平方公里,比西安市碑林区的面积还要大。不过,和后者所拥有的70多万人口相比,这里的村民人数就显得太少了。全村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58户920人,而且其中约70%的村民都在外地谋生,只有270多名年龄较大的村民常住村里。这些留守者中,最年轻的也已50岁。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王家梁村毫无疑问地属于府谷县古城镇,但这里的村民有的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一次府谷县城。“太远了!”村支书李关应用3个字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据介绍,王家梁村与府谷县城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公里,村民即便是到所归属的古城镇,也有近30公里的路程。过去,通村道路的路况很不好,全是土路,还很窄,村民开农用车到镇上就得一个半小时,更不用说到县城了。如果再遇到下雨下雪,路就彻底断了,到镇上、到县里就更不可能了。

不过,虽然村民们很少到府谷县城,但这并不等于说村民们就居住在一个闭塞的环境里。因为王家梁村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接壤,离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也只有40公里路程。

“我们村与准格尔旗的3个村相邻。北面是沙圪堵镇庙壕村,东北面是薛家湾镇长滩村,东南面是龙口镇台子梁村。其中,长滩村曾经是被撤销的长滩乡政府所在地,比较繁华,我们村的村民买日常用品都去那儿,只有五六公里远,开车十来分钟就过去了。”李关应说。

不仅是购买日常用品,王家梁村的村民打工也多在准格尔旗境内,年轻人找的对象很大比例也来自准格尔旗。

村民侯兰英家是王家梁村最北的一户人家。进入她家院子后,手机定位软件显示,经纬度与省上有关部门公布的陕西最北坐标吻合。今年已经76岁的侯兰英告诉记者,她有3个儿子,目前只有老大在身边陪着她,其余两个儿子都在准格尔旗做小生意。

从侯兰英家出来,再往北走二三百米,一条深沟就出现在眼前。“你看,沟里有条小河,那就是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河那边就是准格尔旗的地方了。”李关应说。

曾经的“禁留地”

由于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的百姓来往密切,王家梁村村民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了改变。

“就拿喝酒来说吧,府谷县城里一般都用小杯子,而我们村里人喝酒用的是那种能盛三四两酒的大杯子。另外,陕北地区唱酒曲普遍唱的是信天游,而我们村里唱的是发祥于准格尔旗的漫瀚调。”村民高得胜说。

古城镇人大主席王永胜告诉记者,王家梁村村民说话的口音和县里其他地方也不太一样,鼻音更重一些,外人听不出来,但本地人一听就知道是靠近内蒙古自治区那边的人。

虽然,现在王家梁村村民和准格尔旗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清朝初年,王家梁村所处那片区域曾经是蒙古族、汉族皆不得入内的“禁留地”。

府谷县史志办原副主任、曾参与《府谷县志》(1994年版)编撰工作的杨国威老人,在一本名为《府谷史林漫步》的小册子中,对“禁留地”的历史作过一些描述:1644年,清王朝建立以后,为了避免居住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蒙古族人再像明朝中叶之后那样不时到陕北沿边各县境内抢掠,便采取了隔离政策,在明长城以北划出一片宽约25公里、长达1000多公里的区域,由清皇室直接掌管,禁止蒙古族、汉族百姓入内放牧、耕种。

后来随着政策的放松,到“禁留地”里垦荒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就出现了村庄、城镇,直至今天的模样。

“王家梁村所在的那片区域究竟何时有的村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乾隆年间,那儿还没有村子。因为《府谷县志》里对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的府谷行政区划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当时全县以方位划为4个乡,下辖227个村。其中,所辖的227个村子中并没有王家梁村的名字。由此判断,王家梁村的历史最多也就200多年。”府谷县史志办主任刘乃林说。

在王家梁村,记者听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村里有些老人的名字是一组数字,比如苗六十八、樊七十二、樊六十四等。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樊六十四老人的家里。

今年已经82岁的樊六十四老人,身体十分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掷地有声。老人告诉记者:“我出生那年,我爷爷刚好64岁,所以我父亲就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主要是为了纪念我爷爷。当年我们这里这样起名字的人挺多的。虽然后来在登记户口或外出打工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好奇我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但听我解释以后,大家就都表示理解了。”

党的光辉暖人心

如果你选择在深秋时节走进府谷的乡下,一定能见到很多树的枝头挂满了一种像山楂一样的红果子。不过这并不是山楂,而是海红果。海红果是一种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的水果,特别是由于每公斤果子的钙含量高达2780毫克,而被誉为“果中钙王”。府谷县是“中国海红果之乡”,目前海红果种植面积达5.1万亩,年产量约4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85%以上。

府谷县海红果“树王”就生长在王家梁村,据说已经有200多年树龄。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棵饱经沧桑的树。只见此树高十余米,生长在一个沟槽平地中,主干大部分淤在地里,裸露部分直径约2米,向上分为4个枝,各枝直径又有半米左右。

“我们村不仅种海红果的历史悠久,而且种植面积特别大,目前已有上千亩。”李关应说。

据介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海红果都是王家梁村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后来,村民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收入更高的养殖、打工上,海红果就不那么受重视了,也因此,到了冬季,仍有很多果子挂在枝头,看着甚为可惜。

“我们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这些村民中有近40户走上了发展养殖业的道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9600元,今年肯定能上万元。”李关应说。

不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近年来,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去年,府谷县拿出2000多万元为王家梁村及周边村庄建成了一条宽5米、长3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李关应坦率地说:“村里现在老人多,看病主要还是在府谷县内。有了这条水泥路,我们到镇上、到县里就方便多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条路就是我们村的‘生命线’。”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开幕。当天,王家梁村的全体在村党员和部分群众自发聚集到村委会,一起观看了开幕会全过程。当听到报告里说,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村民高兴极了,认为这是党中央给农民送的“政策大礼包”。

李关应告诉记者:“说实话,我们村耕地很多,有5900多亩,但过去村民们对政策不明了,害怕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以后承包权慢慢也就没有了,所以宁愿撂荒也不愿意流转。现在大家完全放心了。”

10月28日,府谷县古城镇组织委员、包片干部杨利来到王家梁村,向全体在村党员和部分群众,从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方面,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讲解。

11月5日是王家梁村党支部的党员活动日。这一天,全体在村党员再一次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并对本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充分讨论。

“大家都认为海红果是个好东西,我们村又有这么大面积的海红果树,如果能充分实现它的价值,肯定能让村民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但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未来应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种植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让我们村的海红果和洛川的苹果一样,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李关应说。

事实上,府谷县在海红果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划也契合了王家梁村村民的心愿。府谷县政府副县长刘涛说,为摆脱府谷县海红果产业目前“一流产品、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低水平发展格局,下一步府谷县将重点从区域合作、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新产品研发、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力推进府谷县海红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王家梁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儿更足了!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