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东端的村子——段寨村。 (资料图片)
黄河从村边流过
宽阔的村间道路
村干部正在悬挂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标语
收获中的村民。(本版照片 郅帅摄)
榆林地图很有意思,颇像一个赶路的古人,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大步前行,一只脚未离定边的沙漠,一只脚已经踏在了黄河岸边。她的双肩以上,直到发髻,是府谷的版图。而凸在最前面的像眉毛一样的地方,则是一个叫段寨的村落。这个村落很幸运,它的坐标为东经111°14'30",北纬39°18'01",刚好是陕西版图的最东端。再往东,越过黄河,就是山西河曲县了。
府谷最大的“平原”
段寨村隶属府谷县的黄甫镇,地处黄河岸边。南下的黄河流经这里时,绕出一个河湾,让段寨村像半岛一样地伸向黄河。半岛的顶端很像一个猪嘴,所以当地人把它叫猪拱嘴。现在,段寨人为了开发旅游,把猪拱嘴改名叫成了龙舌湾。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台地绿洲还真的就像一条巨龙伸出的舌头。
在全境多为沟壑塬峁的府谷县,段寨村所在的这6平方公里的平原,属于极为罕见的天赐宝地。府谷民间有个说法:金黄甫、银麻镇,其他都是讨饭地!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黄甫镇及其所属的段寨村,一直是个五谷丰登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这里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人烟稀少。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时,一支段姓人被派遣到了这个当时还叫焦家坪的地方。他们沿着台地的北部自西而东,建了3个聚居点,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由于这里地处汉蒙边界,移民而来的段姓人不断地受到草原部落的侵扰。为了躲避侵扰,他们在村子周围修了城墙和寨子,久而久之,村名就变成了段寨。今天的段寨村有385户1068人,拥有耕地6000多亩。
段寨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陕北大多数地方一样,段寨盛产优质的玉米、土豆、小米、黄米、荞麦和大豆。同时他们又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畜牧业一直很发达。直到今天,段寨村家家户户还都保留着养牛养羊的习惯。加之紧靠黄河,捕鱼也成为段寨人重要的副业之一。每年的“开河鱼”,是段寨人最重要的收入之一。每年春上,全村人都下河捕鱼。经过一个冬天,黄河鱼鱼肉肥美,价钱昂贵。村支书段林川说,今年春上,1公斤黄河鱼卖到了1000元左右。段寨民谣:“十网打鱼九网空,一网打足十网功。”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值初冬季节,绿色褪尽,落叶遍地。极目处,难免一片萧瑟,一片荒凉。段林川说:“你们来得不是时候,如果是夏天或者秋天来,我们段寨村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啊!夸张一点说,就像全县的参天杨树都‘挤’到了我们村一样,村头、地边、路旁,到处绿树成荫,和周围的黄土高原形成极大的反差。而田野里,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
段林川介绍,段寨村是个好地方,地好、水好、环境好,民风村风更是好,生活在这里的人,幸福指数都很高,也很长寿。他说,段寨村是方圆有名的“长寿村”,六七十岁的不算啥,80岁以上的老人,全村就有60多个,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7岁了。
十九大光辉照“边塞”
11月9日上午,我们的采访车开进段寨村委会的院子里。
段林川和村委会主任段金飞正在村委会大门口挂标语。红底的标语上写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特色休闲旅游新段寨。挂这个标语前,他们“两委会”班子成员,刚刚给龙舌湾新建的城墙垛子上,插了一面红旗,红旗下面的城墙上也挂上了红红的标语。
段林川说,党的十九大召开是个大事,他们得让全村人都知道十九大的精神。十九大开幕的那天,他把全村的党员干部都集中到村委会,集体观看了十九大的开幕会。随后,他又拿着刊登有十九大报告的报纸,让“两委会”的班子成员集体学习。光学习不行,他还要求每个人谈体会、谈认识,并结合十九大精神,谈未来的打算、谈如何打造新段寨。采访的这天,段林川见到陪同记者采访的镇纪委书记李奋,急切地问,能不能给段寨村吃个“小灶”,把十九大报告里关于发展农村经济、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的有关精神,制作成“口袋书”,给他们村人手一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段寨地处偏僻,但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有氛围、有热情。50岁的村民蔺玉桃,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儿女们在外打工,丈夫在镇上当电工,平时家里就她一个人。秋收之后,每天除了晒晒玉米和棉花,她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她说她最爱看的是新闻,十九大开幕那天,她连饭都顾不上做,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头听到尾。她说,她没有多少文化,但听了十九大的报告,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觉得国家会越来越好,农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今年,她种了5亩西瓜、1亩花生和1亩玉米,收入都不理想,但是她对明年充满了信心。村干部说了,村里明年有大改革,要大力发展新农业,不会再有“丰产不丰收”的闹心事了!
段林川说,段寨村的条件这么好,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交通制约和观念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步伐缓慢,年轻人大部分跑到外面打工了,村里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6000多亩耕地,全靠老人耕种经管。老人能吃苦,但思想守旧,不愿创新,不愿冒险,光知道下苦种庄稼。尽管村里的土地条件和水利条件都很好,但是由于不会搞现代农业,常有“丰产不丰收”现象。十九大召开后,“两委会”班子通过学习,决心走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把段寨村打造成一个新农业的样板。村上鼓励村里的“能人”李二达,把从煤矿挣来的钱,投资到农业上,带头在村里搞起家庭农场,走“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路子。村上希望通过他的带头,让村里人看到另一种挣钱模式,在全村大面积推广大棚蔬菜、大棚瓜果和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让土地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为段寨人创造出效益。
段林川说,为了促进这次产业转型,村上专门平整了3000亩水地,新修了4000米渠,还新建了1个抽水站。下来,他要一个一个地动员在外的段寨人,回乡投资或者利用他们的关系,招商引资,把能人和项目都弄到段寨村来,带动段寨发展;以合作社的形式,以项目带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当地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和包装,打造成旅游产品,向外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段林川和班子成员每人包联1户贫困户,向贫困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帮助他们规划未来蓝图。段林川说,全村目前还有7户贫困户,除了3户享受五保政策以外,他们还得借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给另外已经有了帮扶措施的4户贫困户,再想想办法,再鼓鼓劲。
有病的段建军,赡养着两个同样有病的老人,村里考虑到他不能干重活,给他专门买了几只羊,让他养牛放羊,然后在农忙时组织邻里帮他播种收割。段建军说,他眼前的日子蛮好,羊和牛都长大了,过了年就能卖钱。
王永明曾经是个贫困户,一屋子的拖累,但是他很有志气,也舍得出力气。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王永明两口子养了9只羊、两头牛,然后又承包种植了50亩水地。两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不到一年就脱贫了。记者采访时,王永明去城里卖菜了。他妻子杨果霞说,入秋以来,他们就没有休息过一天,永明隔一天就得进城卖一次菜,天天都得收割出菜。菜多,不能存,得赶在上冻前多卖一些。至于30亩玉米,先放在地里吧,等冬天有空的时候,再慢慢地往回收。今年,县上给这两口子在城里安置了1套单元房,还给他们补助了上万元,买化肥、农药、种子。杨果霞说,虽然城里有了房,今年种地的收入也很好,但他俩还想再努力,明年再多包点地,发展新农业。
黄河岸边“风景村”
沿黄观光路的开通,一下子拉近了段寨村与外界的距离。而这种拉近,让段寨人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11月8日,村里人问段林川:“你为什么要把红旗插到黄河畔上呢?”段林川站在插红旗的城垛上大声地说:“我要让人知道,十九大已经召开了,段寨村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还要让河对岸和远处的人都能看见红旗,看见了红旗,就是看见了风景。”
插红旗的这段城墙,是黄甫镇政府修建的。按照镇上的产业发展规划,段寨村未来要走两条路,一条路是产业调整后的新农业,用市场手段、新技术手段,使段寨村的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条路,就是借龙舌湾这个得天独厚的黄河自然风貌,发展乡村旅游,把段寨村打造成沿黄观光路上最漂亮的一个乡村旅游观光地。按照镇上的规划,目前矗立在黄河崖顶的城墙,还要修建得更有规模,恢复到百年前段寨村的寨堡模样。
旅游规划让段寨人异常兴奋。段林川说,除了这段城墙,他们还修复了祠堂和旧庙,开发了龙泉谷。龙泉谷坐落在村北的河湾,这里一面傍山,一面临水,湾地长满了大树。夏天时,这里绿树成荫,遮天蔽日,身处其间,凉风习习。他们在林间修了小径,建了亭台。林间可散步,可野餐,可小憩;亭台可远望,可赏水。镇纪委书记李奋说,她在这里考察了好久,觉得除了河湾的树林,上游的老渡口也能开发出好景点。这里的黄河水流不急不缓,最适宜漂流。沿渡口放舟,一路顺水漂流,绕着段寨村由北而南,既是放松,又是观光。段林川说,布满村庄周围的百年老杨树,自然是难得一见的自然风景,走过黄土地,徜徉绿树掩映之中,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李奋说,段寨村不光是陕西最东端的一个村子,而且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洲,又因为地处陕晋蒙交界之地,融汇着三地的民风民俗,加之沿黄观光路穿村而过,这里很快就会打造成为一个黄河岸边的旅游观光地。
(责任编辑:高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