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镇位于横山城区以南85公里处,大理河水蜿蜒而过,307国道穿越全境,是著名的历史古镇、资源大镇、文化名镇。全镇总面积170.9平方公里,总人口18433人,辖15个行政村。境内煤、油、气等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年产原油16万吨,是横山原油主产区。全镇有耕地8.3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素有“陕北米粮川”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家云集、店面如林,是榆林西南边界的商贸重镇。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石湾镇立足镇情实际,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党建引领,扭住产业提升,突出三变改革,借力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初具雏形,产品外销渠道正在形成。乘着精准脱贫的强劲东风,石湾镇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脱贫攻坚的脚步更加坚定,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面对繁重任务,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干事热情,工作合力空前强劲。今年以来,扶贫工作紧张繁重,没有一支领导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很难按期完成任务。鉴于此,石湾镇严格执行“五级书记负责制”,党委书记亲自指挥、全程参与、统筹安排,相继出台了《强化干部管理》、《整合四支队伍》、《加强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度,积极推行“三亮三有”工作法(“三亮”,即:亮身份、亮去向、亮职责。“三有”,即:有重点、有痕迹、有考核),从请销假、值班、报账、考核等各个环节,加强干部和日常工作管理。特别是为保证扶贫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规范有效、记录到位,制定出台了石湾镇脱贫攻坚“八个务必”(即:务必强化学习、务必夯实责任、务必公开透明、务必严明纪律、务必过程扎实、务必点评到位、务必奖罚分明、务必严格考核),保证了工作的衔接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加大村级阵地建设力度,累计投入68万元,其中自筹35万元,先后对沙界、麻地沟等4个贫困村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面对产业帮扶,注重精准施策,狠抓跟踪问效,增收效益日渐显现。石湾镇地貌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养羊为主。目前,全镇羊子饲养量8.5万只。2017年,全镇有在册贫困户245户619人,其中落实产业扶持户92户360人。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产业资金的使用效益,石湾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将每户6000元扶贫资金,以“种羊1公4母+铡草机”的模式予以帮扶落实,受到了贫困户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全镇先后分三批发放种羊684只,生猪6头,农机具101台。据统计,产业帮扶户的母羊共计产羔205只,羊子收益8万元左右,预计人均增收500元,稳定增收的渠道正在形成。同时,为解除贫困户养羊的后顾之忧,石湾镇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渠道,创建了石湾商会微信平台,与双城王梁羊产业合作社、横山区永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羊子购销协议,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贫困户羊子,同时,向每位贫困户发放了羊子购销意向书,上门服务,随时接受咨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羊子的销售问题。
面对改革重任,围绕“三变”中心,整合现有资源,集体经济迸发活力。“三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事关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调整,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既不能茫然无措、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完成应付。石湾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三变”改革相关工作,迅速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并研究出台了《推进“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实行镇级领导包抓行政村推动“三变”改革工作》等文件。各贫困村及时组织召开两委班子、扶贫“四支队伍”、村小组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宣传动员会,迅速完成了清产核资登记、人口成员摸底统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股东清册等工作,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副理事长(兼任总经理)和监事长。2017年12月8日,石湾镇申请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挂牌颁证工作,成为全区首个集体申请颁证,完成全部贫困村挂牌登记工作的乡镇。
面对滞销难题,协调帮扶单位,发挥帮带作用,外销市场正在形成。扶贫工作产业落实是重点,稳定增收是关键。走访了解到,很大部分农户为囤积粮食而发愁,即使能出售也价格较低,利润空间不大。为了拓宽农户(包括贫困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利润率,石湾镇3次组织专人赴西安考察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寻找购销大户。同时,多次与麻地村帮扶单位省肿瘤医院、省结核病医院沟通座谈,最终达成了购销协议。通过“合作社+农户(包括贫困户)”的模式,以麻地沟村合作社为带动,辐射沙界、羊圈沟、火石山其他3个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各村合作社负责收购农产品,麻地沟村合作社统一包装加工,再由省肿瘤医院、省结核病医院负责内销。初步预计,最少可销售绿豆10000斤、小米10000斤,收益11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以及120户农户。通过与帮扶单位合作,既解决了部分农户的粮食滞销问题,也打开了一条市场销售渠道,更使农户认识到了依托合作社、走市场化销售路子的重要性,为以后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石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