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过后,阳光耀眼,松枝上挂着未消融的积雪,空气中透着清冷新鲜的气味。双下肢截瘫整整19年的尹买旺操控着电动轮椅,来到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活动室窗前晒起了太阳。“这十几年来,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坐着晒太阳。如今我的愿望实现了,是榆阳区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让我获得了新生,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
“五保”老人尹买旺接受康复检查
尹买旺只是榆阳区享受“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改革政策中,众多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之一。
在脱贫攻坚战中,榆阳区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养老相结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率先在全市探索开展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改革试点工作,彻底解决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综合养护和医疗保障的难题。
兜底新举措——
全区所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在老年护理院安家
榆阳区现有农村特困人员861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近24%,其中完全失能49人,半失能133人,占农村特困人员总数的21%。这一群体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失去或者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成为精准脱贫的难中之难。
医护人员给老人日常检查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精心筹备的基础上,2016年11月,榆阳区充分利用民办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许可辖区的榆林高新医院设立了一所民办养老机构---榆阳区老年护理院,并与其签订了《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协议》,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
尹买旺就是在这次摸底调查中被确定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随即被接入老年护理院。
今年49岁的尹买旺,是榆阳区鱼河峁镇五保对象。1999年,失去双亲的买旺因营救工友在矿难中受伤,造成双下肢完全截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他的姐姐照顾他没几年,也突然离世。此后的10多年,鱼河峁镇政府雇佣老党员崔升旺照顾买旺。买旺受伤后,腰部和腿部全由钢板固定,他的下肢肌肉严重萎缩、失去知觉,并出现多处压疮。由于得不到专业的护理,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人的精神也萎靡不振。“我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在等死。”
护理人员向老人讲述新闻
“当时高新医院王涛副院长给我检查后,说我有希望坐起来,这一句话让我激动地睡不着觉。”买旺告诉记者。此后,通过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康复师的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术训练、微波气压疗法等康复治疗,买旺的双下肢肌肉萎缩及腰部僵直症状明显改善,全身压疮也已全部治愈。2017年6月9日,买旺在下肢瘫痪整整19年后,奇迹般地坐了起来。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快推我去窗户边坐着晒晒太阳。”
“我现在生活得非常有规律,洗漱、吃饭都有专人护理。有专业的康复师对我进行康复训练。”买旺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榆阳区所有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根据个人申请、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审核、区民政局核准,在签订三方协议后入住老年护理院。目前,老年护理院已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53名。
开创新生活——
养老、医疗、康复三种模式可随时切换
“‘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区别于单纯为供养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供养服务方式,它从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综合供养服务需求着手,可以为供养人提供全面、周到、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榆阳区民政局局长郭锦飞介绍道。
护理人员给老人喂饭
17年前,马合镇补浪河村的刘宝元因感冒发热引发脊髓炎,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在榆林、西安各大医院求医无果后,父母亲将年仅16岁的刘宝元带回家,每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刘宝元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爬行,就连睡觉也是在下巴处支撑一个大枕头,用趴着的姿势入睡。2016年12月,刘宝元通过区民政局与高新医院联合筛选,入住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每天都能吃上正点饭,还有专业的康复师为他做针灸理疗。最近,买元已经学会自行向右翻身了。
老年护理院按照每3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配备1名专业老年护理员,配备了专门的老年护理、医疗、康复和生活等设施,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为入住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慰藉、文化活动、健康咨询检查、疾病诊治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的综合养护服务。具体工作中,根据特困人员健康和自理能力情况,相应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实行灵活动态管理,正常情况下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一旦发生疾病,随即就地转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对其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
护士长高媛哄孩子般给娇娇糖果哄她开心
榆阳区政府区长贺利贵说,“通过一年多的成功实践,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改革试点工作运转顺畅,效果明显。在没有增加政府政策外支出、没有增加财政负担、在相关养老和医疗费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打开了医中带养、养中带医、优质高效、安全健康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新局面。”
专业护理团队——
用大爱书写人间真善美
“让特困人员穿的暖暖的,吃的饱饱的,睡的香香的,笑的乐呵呵……这就是我的初心。我是党员,我愿意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2017年12月27日,榆阳区委常委班子在高新医院举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改革助推精准脱贫主题党日活动,预备党员、80后、老年护理院护理二区护士长高媛在介绍工作时说。
庆祝元旦
高媛原就职于该院内科护士长,2016年农村特困人员入住该院后,高媛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内科护士长职位,主动到护理院挑起服务老人的重担。
“榆林高新医院是榆阳区‘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基地,以‘红铸医德,倾情大爱’为党建主题,秉承红色大爱,厚植红色基因,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扶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融入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当中。”榆阳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副书记李世怀介绍。
目前,高新医院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有党员90名。在党员职工的带动下,该院建立起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专业护理团队。
高媛和她的同事把院里的老人当作亲人,每天给他们端水喂饭,梳头洗衣,洗澡擦身,倒屎送尿。
45岁的特困人员蒋艳美,小名娇娇,双脚患有先天性畸形,智力也仅为6岁左右。每天追在后面叫高媛“妈妈”。高媛每天早上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岗,带着儿子的玩具,哄娇娇起床,给她穿衣、洗漱,喂她吃饭,还要陪娇娇玩,几乎每次都不能按时下班。晚上得哄她睡着,才能偷偷回家看儿子。第二天,得在娇娇没起床之前,再偷偷地睡在她旁边。现在,娇娇学会自己吃饭了,“看着她一点点的进步,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励。”
入院老人“庆国庆 迎中秋”
据老年护理院工作人员介绍,有一位郭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来院疗养。由于长期卧床休养,造成大便秘结。护士们想尽各种办法,奶奶还是不能自行排便。看着老奶奶这么痛苦,护理一区护士长张娟卷起袖子,带上薄膜手套,用石蜡油给奶奶人工取便!粪便一块一块扣出来,郭奶奶颜面也舒展开了。她激动地握住张娟的手说:小姑娘,谢谢你们了,我的子女也做不到这个份上呀!”
在榆阳区老年护理院,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该院护理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但是,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从来没能在换班时间准点下班,通常都要延迟几个小时才能下班。
高新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源介绍,目前,护理员收入少,工作辛苦,但我们对护理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医院把护理员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院内开设福源生活护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医护人员和护理员培训,为老年护理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护理院拥有30多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具有老年护理职业资质的专业护理团队,护理员都持“三证”上岗,即护理员证、护士证及健康证,专业医生、护理人员为因病、因残致贫的特困人员提供正规的护理服务,能有效保障贫困户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
榆林高新医院党员义工为老人洗脚
2017年初,榆阳区依托高新医院建立了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培训老年护理人员2000多人次,提高了护理员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全区所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
目前,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养老服务模式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
重阳节党员捐资为住院老人购买过冬衣物
“下一步,榆阳区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依托全区现有的医疗机构,扩大医养结合、集中供养覆盖面,在2018年之内,把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有效社会兜底保障,彻底解决特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难题。”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编辑:王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