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的生产生活脚步骤缓下来,而将万众一心、共同御敌的斗志提升起来。时艰共克,多难兴邦,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如今疫情渐退,胜利可望,一切都在趋于向稳向好的轨道。
非常时期,非常两会。人民至上,根本不变。尽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变短,但其民生关切殊为强烈,民生话题尤其丰富,惠民“红包”更加厚重。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就业、就医、养老、教育等基本民生内容尽在其中。从一项项扎实稳健的惠民政策,到一条条彰显利好的惠民清单,政府工作报告呈现了大写的民生期盼——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保障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主题,立体全面地展示出一幅时代中国的民生画卷。而“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则成为其中浓重亮丽的一笔。
伴随历史演进与社会进步,慈善事业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变得愈加丰富深厚。既包含着传统慈善的扶贫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难,又容纳了富于时代意义的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全民素养等。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核心内容,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纳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证明,慈善事业所吸引与积累的浩大资源是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整体资源的强力补充。据统计,截至4月23日,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募集社会各界捐款达419.94亿,接收抗疫急需物资达10.94亿件,募捐款物价值相当于各级财政抗疫总投入资金的近1/3。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国将由此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一举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而斩断世代穷根的根本即在于教育,“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这场更为深入持久的“头脑攻坚战”中,全国各地、各级慈善组织当仁不让,倾力而为。
历史地看,慈善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仁爱精神与人文追求。现实地看,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是“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精神的具体体现。慈善事业令全社会充满仁爱之心与向善活力,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也正使之成为强大的文明动力。
立足当下而放眼未来,倘说疫情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民生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倘说疫情是一道关于公共安全危机的试题,民生则是一次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考”。面对民生课题,慈善当有出色作答;对于民生事业,慈善当有精彩作为。(李希金)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