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网讯(张晋通讯员杨战峰)在当前从上到下反腐肃贪的大环境下,腐败问题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网上调查显示,在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中,“反腐倡廉”高居首位。腐败现象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包括金融、人事、资源管理、国土规划、工程建设、工商税务、海关、医疗、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只是存在的程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腐败的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小到送烟酒、送游玩、送金钱、送美色,大到送汽车、送房产、送资产……其形式更多样、更隐蔽。网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网民认为,对腐败行为惩处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乏也是腐败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71%的网友认为县处级干部的腐败问题最为严重,也有网友认为目前反腐败的盲区在基层。
笔者专门就“当代社会腐败现象”做了专项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对话访谈等方式,全面分析了解。在60位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中,9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当代行政文化中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蔓延范围广,表现形式复杂。受访者对于高层领导的腐败行为最为反感。针对调查结果,结合工作经历,笔者对腐败现象与行政文化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当代社会腐败现象的历史回顾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权力商品化现象出现,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就想尽办法向权利资源靠拢并聚积起来,掌握资源调配的政府官员成为他们的目标。最初,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集体腐败或单位、法人代表腐败。各省市到中央各部门跑政策、要批文,一些人会带上当地的土特产、名烟名酒,通过领导的各级秘书或下级干部向上层打点,以表达敬意的方式将礼品送出。尤其是在80年代,各地很多单位的账单都免不了礼品报销单。腐败以礼品的形式重新畅行了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以后,便开始以现金的方式向各个领域渗透。对此当事双方心知肚明,收益最大的就是各级政府中掌握各种权力资源的官员。进入90年代,有的地方和领域官商勾结、官官相护,形成腐败圈子或利益共同体,相互利用、相互保护,使腐败现象的危害更加严重。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腐败现象更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新型化、严重化等特点,腐败之风不断蔓延,出现了塌方式腐败、能人腐败、小官巨贪、山头主义等腐败新名词,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民风,影响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腐败现象的蔓延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已经逐渐向各种行业、专业领域渗透。首先,银行业是被侵蚀最早、损害范围最广的行业。银行拥有大量现金资本,而现金资本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最紧缺的资源,因此,银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最早也较严重,与银行主要领导熟悉或有某种特殊关系的,都可衍生为巨额利益获得者。其次是国土规划部门和房产业,土地是最好的谋利资源,因为它直接联系着百姓的住家。土地被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征收,然后以权力支配的形式批给关系人,从中谋取大把利益。早期的地产商是不需要盖楼的,只要拿到地,一转手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利润。房地产界的腐败之风一直刮到现在。如果说银行业的腐败之风加重了现金腐败的法码,那么,房地产界的腐败之风则导致了腐败贵族群的出现,房地产领域的腐败少则几十万,高则几千万,甚至更多。其次,腐败之风还吹到了交通、工商、税务、公安、法院、检察、海关、医疗、教育等行业系统。可见,腐败就如一颗颗毒瘤渗入人们的生活,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
三、腐败产生的原因:1、人性需求和欲望。人类在生存发展进化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优化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为达此目的,难免就要趋利避害,谋求自我需求的满足。这个问题有两重性,即人的本性之中存在的善与恶,善与恶之间在不断地争斗,当私欲膨胀起来时,人难免会失去理智,甚至会像野兽般弱肉强食。因此,人性需求的满足,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2、社会坏境。如果说人的贪欲是腐败行为的最初动因,那么适应它生长的社会环境和土壤,就会使腐败产生成为一种社会必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望非常强烈。大力发展经济,就难免造成资源的相对缺乏,再加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一些人为争夺资源就会不择手段。而这些资源控制权又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所以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权钱交易也就由此产生。同时,由于法治建设的滞后性,某些官员就会运用权力以谋取私利。比如贷款审批、特许经营许可证、项目审批等等。此外,地区、部门收入上的差别,也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失衡,不顾党性原则和社会道德而追求非法利益。一些非法暴富者为了求得权力帮助而获得经济利益,对政府官员进行拉拢收买,也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推手。
3、权力失控。腐败是权力和贪欲结合的产物。权力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力量,是可以带来利益的力量。因此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即权力被滥用也就见怪不怪了。滥用权力首先是思想意识支配的结果,而滥用权力成为现实,则是因为对权力缺乏规范约束,没有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4、制度残缺。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官本位为理念设计制度的,一切围绕着长官意志转,以长官的利益、好恶为出发点,便官不便民,利官不利民,权力大,责任小。受这种封建社会官场意识的影响,今天的制度体现人文关怀、人文体贴、人性关注相对较少。长期以来,冷漠多过热情,刁难多过尊重,责备多过检省,推诿多过承担,关爱难以启齿。在法治社会,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没有法律,便没有权力;怎样行使权力,也需要法律制度来规范。法律和制度的着力点就是防止权力被滥用。如果法律制度是健全的、有效的,即使掌权者存在以权谋私的思想动机,也会在法律制度面前收敛起来。
5、监督不力。正因为权力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所以需要制约和监控。在我国,监督主体是多元的,监督机构是完备的,但作用发挥并不完全到位,因而使政府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监督。批评方面党内批评弱化;自我批评说人不说己、说远不说近、说明不说暗;上级批评下级不多,同级批评更少,下级批评上级几乎绝迹。如此,自然造成对权力不敢监督,不愿监督。
6、惩处不力。惩处是对己经发现的腐败行为进行的处罚,是制约滥用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惩处虽然在反腐败的整个过程中是结果性的一步,但是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惩罚作用,也有警示作用;既有遏制作用,也有预防作用。有腐必惩就能杀一儆百;若惩治不严,甚至有罪不惩,就会纵容更多人加入腐败行列。所以,对腐败行为的惩处不力,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四、预防和铲除腐败的对策建议经过长期斗争和不懈努力,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和进展。但同时要认识到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严峻,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繁重。如今政府官员的威信面临巨大挑战,这也是今天社会出现诚信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对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预防和铲除腐败,要从多方面着手,营造清正廉洁和健康向上的行政文化,使行使行政职权者从中受到约束教育和熏陶,使廉洁成为掌权者的自觉行动。
1、切实加强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组织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必须肩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要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与途径,探索纪律检查工作与各项工作结合的有效形式,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
2、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各级各类单位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树政观、修政德,认真落实中纪委的部署,加强监督管理。领导班子和成员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依法依规办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执行廉洁从业各项规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应带头接受教育,主动接受监督,把自己的用权行为自觉置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置于党组织、监督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3、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源头治腐工作。首先,健全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要紧紧围绕拥有财权、事权、人权部门的制度建设,强化重大事项集中管控。如加强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挂牌竞价交易,加大对干部选拔、项目审批、资金管理、财务分配等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防止暗箱操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堵住腐败漏洞。其次,强化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一定意义上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重要。在注重提高制度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执行能力。这就要求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促进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要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4、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在监督机制上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反腐倡廉能力。要结合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对成立纪工委工作进行一些探索和考虑,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并且要认真研究建立协调机制,加强相互协调,整合监督资源,形成有效监督合力,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各单位也要积极试行内部纪检监察人员派驻重点部门等方式,探索有效管用的监督机制。
5、完善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建设符合现行社会制度要求的民主管理体系,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完善人大监督、引入社会监督、拓宽群众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按照巩固、规范、深化、提高的要求,提高决策透明度,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编辑 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