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众多媒体都报道了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大数据”精准扶贫,“偷偷”给贫困生饭卡充钱的事,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做法,为我们进一步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带来了启迪。
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固有“不食嗟来之食”和“人穷志不穷”的思想,对救济援助多少存在着“抵触”心理。无论是谁都渴望受到尊重,接受救济援助者也不例外,这种情感是正常的人性。但过去我们的一些工作中,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些正常的人性需求,一种情况是因为思虑不周所致,而另一种情况是为了树“政绩”、搞“宣传”而全然轻视。所以常常可见,一些救济援助特意举行捐赠仪式,台上领导慷慨激昂地说,台下受助者低头难为情地听,最后还要合影留念,更让受助者难堪。南京理工大学的做法及时提醒我们要尊重人性,改善救济援助工作的方式方法。
那么救济援助之事就该悄无声息地进行吗?也不尽然。现实中有这么一小群人,对于救人性命的各类救济援助垂涎欲滴,胆大妄为,占为私有。如果救济援助全然悄无声息地进行,倒是给这群人开了方便之门。当真正需要救助之人得不到救助,就无需谈什么人文关怀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通过民主监督是保障救济援助公平公正的有效办法,但给人贴上“接受救济援助”的标签再广而告之的做法无疑又不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
南京理工大学让我们看到保障救济援助公正公平和人文关怀之间虽有“冲突”,却亦可调和。通过“大数据”科学分析学生饭卡消费情况,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状况,在保障救助公平公正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但比之校园,其它环境下情况显得更为复杂,如何在保障公平公正和人文关怀要求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我们更好把握好适度原则,进一步探索创新救济援助工作方式。
(责任编辑 师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