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于2013年4月建立。通过“好人讲好故事”的模式,邀请各界名人和志愿者来讲读专家委员会精心挑选的好书和故事,录制成音频,通过发放“上学路上故事盒子”或在学校中开通“小雨点广播”,达成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抚慰、人格养成和视野拓展的功效。
自2015年起,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联合北师大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教授团队,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每年推出《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使得留守儿童帮扶行业首次具备系统、长期的科学研究背书。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开启了一直被忽视的留守儿童心灵帮扶的另外一个维度——父母教育,提升父母对于亲子陪伴的认识,让他们主动加强对孩子的心灵关爱。本文在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基础上有所删减和调整。
▲孩子们拿到“上学路上”精心准备的MP3故事盒子,不再羞涩,对着镜头开心地笑着
2017年,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联合北师大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教授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围绕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进行了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此次发放的14868份有效问卷,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内蒙两地的人数最多,都超过2800人;湖南、云南两地超过1600人;江苏、新疆、青海、上海、山东、山西等地的人数超过500人;贵州、湖北两地人数最少,都不到100人。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以上17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六个地区,14868份有效问卷在四类地区的分布情况为:(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三个省(市),共有2332份问卷,其中农村901份,城镇1431份;(2)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两个省,共有3494份问卷,全部是农村;(3)华中地区,湖南、湖北、河南三个省,共2024人,全部是农村;(4)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四个省(市),共2197份问卷,全部是农村;(5)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新疆,有1817份问卷,农村有698份,城市有1119份;(6)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黑龙江,有3004份问卷,全部是农村。
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如下:
(1)在提供信息的学生中,三类留守儿童、即完全留守儿童、缺父留守儿童和缺母留守儿童的总数所占比例为58.1%,华中地区比例最高(接近80%),西南地区居其次(67.1%);华东和华北地区接近平均水平,分别是62.6%和53.7%;西北和东北地区最低,分别为34.4%和46.5%。
(2)提供信息的学生中,完全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是26.1%,华北、西北、东北三个地区的比例低于这一平均水平,分别为14.5%、13.4%和17.7%;西北地区略高于平均水平为33.1% ;华东和华中地区远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2.7%和48.1%。
(3)在提供信息的学生中,缺父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是26.9%,华东和西北地区的比例远低于这一平均水平,分别为16.3%和18.4%;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略低于平均水平,分别24.6%、25.8%和25.4%;华北地区远高于平均水平,为34.8%。
(4)在提供信息的学生中,缺母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是5.1%,华中和西南地区略高于这一平均水平,分别为7%和8.3%;其他地区都略低于这一水平,从2.6%到3.5%。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地区各类留守儿童的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完全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缺父留守儿童的比例;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则是缺父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完全留守儿童。此外,西南和华中地区缺母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两个地区存在较多母亲单独外出务工的情况。
▲图1:不同地区各类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本调查中完全留守儿童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见图1。根据图中数据,华中、西南、西北三个地区的完全留守儿童占55.8%;华东、华北、东北三个地区的完全留守儿童占44.2%。
对留守儿童的亲子联结水平的分析
亲子联结水平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表现为父母与子女见面与联系的频率、陪伴与互动的质量、共同活动与相互了解的程度等。本调查从父母见面、与父母联系两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水平。
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
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内见面的次数分为五个等级:一年都没见面、1-2次、3-4次、5-8次、9次及以上,分别指定为1-5分。等级得分小于2,对应于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年见面少于2次;等级得分大于4,对应于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年见面多于5次。
1、与父亲见面次数的情况
在3278名仅父亲外出的学生(称为缺父留守儿童)中,有3073名学生(占93.7%)填写了与父亲见面次数的情况。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9次以上的比例(36.6%)明显低于城镇缺父留守儿童(51.2%)。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1-2次,有7%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都没有见面。
在3019名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中,有2868名学生(占95%)填写了与父亲见面次数的情况。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9次以上的比例(19.3%)明显低于城镇完全留守儿童(47.1%)。有超过40%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1-2次,有13.6%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都没有见面。
综合来看,父母均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仅父亲外出的缺父留守儿童,具体说,一半以上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此外,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图2:农村和城镇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的分布情况
2、与母亲见面次数的情况
在623名仅母亲外出的学生(称为缺母留守儿童)中,有536名学生(占86%)填写了与母亲见面次数的情况。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9次以上的比例(27.2%)明显低于城镇缺母留守儿童(41.8%)。有30.8%的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1-2次,有19.1%的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都没有见面。
在3019名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中,有2729名学生(占90.4%)填写了与母亲见面次数的情况。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9次以上的比例(19.7%)明显低于城镇完全留守儿童(50.4%)。有近40%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1-2次,有15.6%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都没有见面。
综合来看,父母均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次数略少于仅母亲外出的缺母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图3:农村和城镇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次数的分布情况
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的次数
学生与父母一年内联系的次数分为七个等级:一年都没联系、一年1-2次、一年3-4次、每月1-2次、每周1次、每周2-3次、几乎每天联系,分别指定为1-7分。等级得分小于3,反映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年联系少于4次;等级得分大于5,反映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至少联系1次。
1、与父亲联系次数的情况
在3278名仅父亲外出的学生(称为缺父留守儿童)中,有3053名学生(占93.1%)填写了与父亲联系次数的情况。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9次以上的比例(34.8%)明显低于城镇缺父留守儿童(49.3%)。有约18%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少于3-4次。
在3019名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中,有2842名学生(占94.1%)填写了与父亲联系次数的情况。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9次以上的比例(19.8%)明显低于城镇完全留守儿童(37.4%)。有22.7%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少于3-4次。
综合来看,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缺父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2、与母亲联系次数的情况
在623名仅母亲外出的学生(称为缺母留守儿童)中,有536名学生(占86%)填写了与母亲联系次数的情况。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9次以上的比例(21.7%)明显低于城镇缺母留守儿童(40.4%)。有近30%的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少于3-4次。
在3019名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中,有2784名学生(占92.2%)填写了与母亲联系次数的情况。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9次以上的比例(19.6%)明显低于城镇完全留守儿童(39.7%)。有近22%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少于3-4次。
综合来看,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次数略少于缺母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及其影响
本次调查从家庭、学校、个人三个方面,了解被调查对象在最近一个月内经历各种生活事件的情况,分别称为家庭事件、学校事件和个人事件,一共有24项事件。
家庭事件包括五项涉及父母的事件和五项涉及亲子关系的事件。五项涉及父母的事件是:(1)父亲或母亲离世;(2)父亲或母亲患急重病;(3)父亲或母亲遭意外身体伤害;(4)父亲或母亲财务丢失或被盗;(5)父亲和母亲之间吵架。五项涉及亲子关系的事件是:(1)照看你的人发生变更;(2)父母离家外出;(3)外出的父母回家探望;(4)接到久不联系父母的电话;(5)遭到父母的惩罚或打骂。
学校事件包括四项涉及在校表现的事件和四项涉及人际关系变化的事件。四项涉及在校表现的事件是:(1)学习成绩明显退步;(2)在班级或学校受到处分;(3)在班级或学校得到奖励;(4)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表现不理想。四项涉及人际关系变化的事件:(1)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惩罚;(2)与同伴或好友发生争吵;(3)原来的老师离开,或者来了新老师;(4)因某种原因转学或休学。
▲图4:学生经历各项学校事件的比例
个人事件包括四项涉及个体自身的事件和两项涉及同伴关系的事件。四项涉及个体自身的事件是:(1)患急重病;(2)经历意外身体伤害;(3)财物丢失或被盗;(4)身体的外形发生明显变化。两项涉及与同伴关系的事件是:(1)被其他人欺负;(2)参与打架或其他冒险行为。
对于每一项事件,都要求学生在按0-5编码的选项中进行选择,0表示未发生相应事件,1-5表示发生了相应事件,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表示几乎“几乎没有影响”,2表示“轻度影响”,3表示“中度影响”,4表示“重度影响”,5表示“极重度影响”。按照这一编码,可以用一项事件的发生比例来表示学生经历该项事件的实际情况,用一类事件的等级得分的平均值表示该类事件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程度。
对学生所经历的三类事件的平均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三种组合类别(见图5),即:(1)中度影响型(占12.3%),家庭事件和个人事件的平均影响水平大于1.5,学校事件的平均影响水平大于2;(2)平安无事型(占51.6%),三类事件的平均影响水平都小于0.5;(3)轻微影响型(占36%),家庭事件和个人事件的平均影响水平小于0.5,学校事件的平均影响水平大于1。
▲图5:学生所经历的三类事件的组合类别
从不同地区学生在三类事件组合类别上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都是“平安无事” 这一组合类别的比例最高(超过45%)、中度影响的比例最低(低于20%);华中地区学生“轻微影响”的比例(46.2%)远高于平安无事性的比例(30.3%),中度影响的比例(23.5%)在各地区中也是最高的。
从不同年级学生在三类事件组合类别上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小学各年级,三种组合类别之间都比较稳定;在七八年级,平安无事的比例明显降低,轻微影响和中度影响的比例都有明显增长。
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男生平安无事的比例(49.7%)小于女生(53.9%),男生轻微影响的比例(36.5%)与女生的比例(35.4%)基本相同,男生中度响的比例(13.8%)明显高于女生(10.7%)。从不同留守状态学生在三种事件组合类型上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三种留守状态学生平安无事的比例都小于非留守儿童,缺母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最低;轻微影响和中度影响的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缺母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最高。
以上分析的结果如下:
第一、总体来看,有约一半的学生在家庭、学校和个人生活中平安无事,有约12%的学生受到各类事件的中度影响。
第二、从地区差异看,中部地区学生所承受各类事件的影响是最大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其次;华东、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学生承受的各类事件的影响较小。
第三、从年级分布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到各类事件的影响明显高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第四、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受到各类事件的影响高于女生。
第五、从留守状态的差异来看,缺母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受到各类事件的影响明显高于缺父留守儿童,而缺父留守儿童又高于非留守儿童。
主要结论
本文考察了农村地区不同留守状态学生的比例和分布情况,描述了留守学生的亲子联结水平,并从地区、年级、性别等方面,对农村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情绪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重点描述了不同留守状态对学生生活状态、应对方式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概述如下。
农村地区不同留守状态学生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本调查根据父母外出的不同情况,将留守儿童区分为缼父留守、缺母留守和完全留守三种不同留守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地区缼父留守、缺母留守、完全留守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6.9%、5.1%、26.1%,总共占全部学生的58.1%。
▲图6:学生应对方式的三个维度的组合类型
不同地区各类留守儿童的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完全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缺父留守儿童;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则是缺父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完全留守儿童。此外,西南和华中地区缺母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完全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来看,华中、西南、西北三个地区占55.8%;华东、华北、东北三个地区占44.2%。
从年级分布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三类留守儿童总数的比例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从60%下降到5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联结水平
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缺父留守儿童,具体说,一半以上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见面次数少于两次;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两次。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见面次数略少于缺母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完全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缺父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完全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联系次数略少于缺母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年联系次数少于城镇地区的留守儿童。
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件及其影响
被调查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件的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平安无事型(占51.6%)、轻微影响型(占36.1%)、中度影响型(占12.3%)。华中地区学生“轻微影响”的比例(46.2%)远高于平安无事性的比例(30.3%),中度影响的比例(23.5%)在各地区中也是最高的。
从年级差异来看,在小学各年级,三种组合类别之间都比较稳定;在七八年级,平安无事的比例明显降低,轻微影响和中度影响的比例都有明显增长。男生受到各类事件的影响高于女生。
缺母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受到各类事件的影响明显高于缺父留守儿童,而缺父留守儿童又高于非留守儿童。
学生的应对方式
被调查学生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消极应对(占26%)、积极应对(占25.3%)、折中应对(占48.7%)。华中和西南地区学生积极应对的比例低于其他四个地区的比例。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积极应对的比例也逐渐增长,七八年级学生的比例显着高于小学各年级。男生消极应对的比例高于女生,积极应对的比例低于女生。
缺父留守对学生应对方式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缺母留守和完全留守则使得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比例降低、消极应对方式的比例提高。
学生的情绪状态
本调查从自卑感、愉悦度、平和度、迷茫度、烦乱度五个维度考察学生的情绪状态,五个维度组合成以下四种情绪状态:自尊-淡泊状态(占16.1%)、自卑-波动状态(占21.7%)、自尊-适中状态(占26.3%)、自尊-积极状态(占35.9%)。
▲图7:情绪状态的“自卑-效价-唤醒”模型
从地区差异来看,西南和华中两个地区学生自尊-积极状态的比例较低,其他地区学生自尊-积极状态的比例较高。
各年级学生在自尊-积极状态的比例基本一致;七年级学生自卑-波动状态和自尊-积极状态的比例都较高,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女生在自尊-淡泊、自卑-波动、自尊-适中三种情绪状态的比例都略低于男生,但自尊-积极状态的比例高于男生。
留守状态对学生的自尊-积极状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缺母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的影响尤其严重。
▲图8:学生在五个情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泄不满,超10%留守儿童说父母“已死”
在调查中,有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在一个月内离世,而中国年平均死亡率为千分之七—— 显然孩子出于玩笑和发泄不满,故意错填!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种发泄比例降低,说明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开的伤害感受、怨恨程度越深。而孩子的内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父母责任的缺位,看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父母们该好好想想怎么样让自己在孩子心中不要成为那些“已死”的爸妈。
亲情淡薄,9.7%留守儿童对父母生死漠不关心
调查显示,9.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亲或母亲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而把城镇的留守儿童纳入进来后,比例上升至9.7%—— 这说明,因为留守造成的亲情淡薄,孩子视父母为“路人”的情况跟经济发达无关,城镇甚至比乡村还严重!还是那句话—— 孩子的心理状态映照的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吝于爱和陪伴,只能收获冷漠——这与你给孩子多少物质条件无关!
母亲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遭受欺负比例高达58%
调查显示,留守与否直接关系孩子是否更容易遭到他人欺负,其中缺母留守状态最严重达到58%,其次是完全留守(指父母均不在身边)54%,再次是缺父留守48%。从数字中看,留守确实降低了孩子在人群中的地位,使其更弱势,更容易被挑选成为欺负的对象,而这种情况会使得本就不良的心理状态雪上加霜。
留守男童比留守女童更脆弱
根据调查结果,同为留守儿童,男生比女生不仅更自卑,而且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更倾向选择“逃避”这种消极应对方式;同时在身体是否健康、是否遭受过意外、是否遭受过他人欺负三方面,男生情况都比女生差;再加上,在学校更易受到老师批评、更容易跟伙伴冲突等性别原因,留守男童事实上比女童压力更大,而且更加脆弱。
母亲一旦去打工比父亲更“绝情”
根据调查结果,与想象中不同,母亲一旦外出打工,她跟孩子的联结情况会出现陡然下降,无论是回家看望、还是电话联系的次数,都比父亲外出打工少10%-13%, 表现得对孩子好像更为“绝情”。反过来,这种情况也反应在孩子的心理状态上,多个指标显示,母亲单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等同甚至大于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因此,如果实在要打工,建议还是让爸爸去,妈妈留。
留守儿童最怕的是父母吵架
根据本次调查,留守儿童最担心的是爸妈吵架,有66.2%的孩子反映自己在最近一个月里经历过,并且跟其他担心的情况不同,父母吵架在各年级学生中的比例几乎一致,在65%-68%之间—— 这也反应了中国式家庭夫妻冲突的状态和频次,其中10%的孩子进一步反映爸妈吵架对他们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我国男多女少的格局悄然变化
这是一个意外发现:在14000余份的问卷中,在2003-2009年这六年出生的孩子中,男女比例从最高的55∶45显着趋向于50∶50的平衡。这究竟是一个特殊阶段性现象,还是标识着困扰中国多年的人口性别比畸形得到改善,有待人口学者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揭示。如果该趋势能够稳定延续,那么之前引发讨论的“光棍危机”也许将自然消解。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