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一台假肢矫形器七轴数控机器人亮相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它在短短30分钟内“打印”出了脊柱矫形的模具,比3D打印速度更快。(资料图)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2日电 (记者 徐雪)记者12日从甘肃省残联获悉,“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共为贫困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2000件,完成大小腿及特殊假肢1216例、上肢假肢240例、矫形器962例。
当日,2018年辅助器具服务工作暨长江项目工作专题会在兰州举办,来自全国12个省市区辅具中心负责人共同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建言献策。
甘肃省残联理事长华文哲介绍,康复辅具是改善、补偿和替代人体功能,实施辅助治疗和预防残疾的主要器具,在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及“长江新里程计划(第三期)”假肢项目协同推进,成效显著。
图为技师使用红外激光扫描取样。(资料图) 徐雪 摄
华文哲说,甘肃省有各类残疾人187.1万、占总人口的7.2%,涉及654万家庭人口。特别是近3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和近50万重度残疾人,是全省深度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辅具服务的重点对象,在中国残联与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的支持下,甘肃省建成投运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集辅具适配、教育培训、展示服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辅助器具区域中心,并设立了省内首家辅具康复医院和省级辅具质检中心,先后引进德国奥托博克假肢矫形器生产线,并购置法国4D七轴数控加工机器人,每年为全省残疾人制作假肢矫形器1000多例,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轮椅等各类辅具1万多件,极大提升了辅具综合适配服务能力,有效满足了全省残疾人的精准康复需求。
华文哲称,甘肃省“十三五”残疾人辅具服务及“长江新里程计划(第三期)”假肢项目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创新服务不足、产学研用滞后的短板需亟待弥补。
近年来,甘肃省残联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致力搭建“互联网+辅具”模式,为精准实施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建立受益人信息无障碍通道,及时组织和宣传受益人互助小组活动,让互联网辅具信息广泛服务于残疾人。
“我们将以此次培训督导为契机,抓紧用好辅具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机遇,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加强辅具机构和人才建设,注重产品创新和科研应用,积极构建“医工结合”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辅具生产服务能力,着力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辅具服务需求。”华文哲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石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