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艺术为民——陕西话剧的高质量发展
2024-12-25 07:00:00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10期

杜 睿

作为陕西文化品牌之一,陕西话剧近年有着不俗的发展。陕西人艺依托茅盾文学奖作品,先后改编而成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西安话剧院通过经典人物的事迹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创作的《麻醉师》《柳青》《路遥》《延水谣》等原创话剧,宝鸡艺术剧院的方言话剧《面皮》等,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题材、根植黄土情结,展现红色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具有先锋探索实验的《朱尔旦》等小剧场话剧也在寻求新的突破。陕西话剧在彰显陕西地方特色中持续发力、创造辉煌,为陕西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1年12月25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八十周年、正式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中强调,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1]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文艺积淀,呈现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派话剧”等多元文化品牌,其中陕西话剧作为当代陕西文艺中的重要构成,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之后,当下形成了话剧界的“陕西现象”。陕西话剧既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陕西地方特色,依托着陕西文学强大的经典传承,近年来陕西推出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话剧佳作,不断在中国话剧舞台上展示陕西特有的舞台魅力和表演功底。陕西话剧在发掘文学经典的同时也在自我创新,从编、导、演到舞台、灯光、幕后,都为陕西文艺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艺术呈现形式,同时也使陕西文学再获辉煌的荣耀。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到以作家为原型的《路遥》《柳青》都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

图片

▲话剧《柳青》

陕西话剧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话剧不是中国本土的戏剧形式,它是伴着近代文明的曙光从欧洲舶来。历史的车轮见证了话剧的发展。从中国话剧诞生开始,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弘扬时代精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表达历史和时代的变迁。20世纪20年代初,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第一个团体。20世纪30年代,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文学中心发生了转移,由此陕西进入到了由传统戏剧到话剧转型的时期。“演大戏”成为延安时期的重要文艺活动,不仅改编出演了大量的经典名剧,同时也根据时代需求创作了一些宣传抗战的话剧。一时间,话剧从最初小剧场的爱美剧到延安时期的大众戏剧形式,话剧被搬到广场中、搬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戏剧,《白毛女》《兄妹开荒》《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等剧作实现了话剧的中国式表达。

新中国成立之后,陕西话剧事业表现了不俗的成绩,不仅从抗战题材迅速转入到对新中国的歌颂之中,而且开启了集体创作之路,《如兄如弟》《幸福》《巴山红浪》《西安事变》等话剧纷纷获奖。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安家小院》《古城墙下》《苍凉青春》《毛泽东的故事》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表达的话剧。

21世纪初,话剧院团的改制成为陕西话剧突破和创新的契机,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院团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出人、出戏、出效益,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全国文艺院团改革的难点。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和西安话剧院等陕西话剧院团,在国企改制的浪潮中不断寻求突破,找准发力点,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以职业经理人为抓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支点、以小剧场为阵地、以演出规范管理为重心、以精品佳作为标杆的管理策略,走出困境,打开了一片新天地。2000年以后,陕西分别排出了《钟声远去》《天心顺》《灯火阑珊》《两万五》等话剧佳作,陕西人艺应中宣部、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陕西人艺的话剧《钟声远去》受到了各界广泛好评。

近年来,陕西话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展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文艺,又向世界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擢升为陕西文化品牌之一。陕西话剧在多个领域不断跟进,既有大IP制作的经典话剧呈现,也有反映时代特征的红色话剧,同时还兼顾了年轻观众的小剧场话剧。陕西人艺和西安话剧院扛起陕西话剧的大旗,西安实验剧团、西安儿童剧院等也开启了话剧多元尝试,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话剧从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并将文学思想和精神传承与创新,从《麻醉师》《柳青》《路遥》到《毕德显》,经典人物在话剧的演绎中得到了弘扬。

陕西话剧不仅在续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文艺的新道路,并为之后的《白鹿原》《秦腔》和《主角》奠定了基础。话剧《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优秀作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陕西省重大精品项目、陕西省文华奖等。话剧《白鹿原》连续五年入选道略演艺中国大剧场票房十强,9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包揽华语戏剧盛典、国际学院奖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奖。

图片

▲话剧《白鹿原》

图片

▲话剧《主角》

图片

▲话剧《平凡的世界》

为人民创演的话剧,就要在舞台上展现人间烟火气、“接地气”的普通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人民的生活、呈现人民史诗、讴歌人民的喜怒哀乐,在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中寻找历史前进的动力、时代变迁的脚印。陕西话剧有着现实主义根基,自延安时期,话剧就以人民为中心,从革命宣传和书写人民的角度不断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之美、庄严的时代使命之思、深沉的史诗性之意,更为重要的是,鲜明的地域性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具有朴实、亲切、鼓舞人心的作用,推动了西方舶来话剧的中国式表达。其中《平凡的世界》里融进了陕北民歌、《路遥》中有陕北说书、《白鹿原》里呈现的关中文化、《主角》的秦腔唱调、《柳青》中质朴的长安情,无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进陕西民间文化。

从陕西话剧到话剧陕军的发展之路

小说原著改编成话剧,需要综合取舍,既要符合原著的内容,又要体现话剧的核心要素。《白鹿原》中多个场景还原了关中地方民俗,无论是在舞台布置方面展现出的白鹿原风景,还是人物穿着、动作以及熟悉的关中方言都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编剧孟冰秉持着聚焦“白鹿原”上“事”就需要先牵引出白鹿原上“人”,从白嘉轩巧取风水地开始到祭祖,到田小娥的“奔月”,白嘉轩坐等黑娃,冷先生开药方,鹿家兄弟同时爱上白灵等核心事件展露陈忠实《白鹿原》的经典内容。看过的观众纷纷评价,“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2]《白鹿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陕西风味的艺术性、精湛的舞台艺术和话剧表演功底,饱含情怀的民族性,因此被业内一致评选为“中国话剧的新巅峰之作”。陕人艺的话剧《白鹿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剧协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中斩获优秀剧目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及最佳新人奖四大奖项,陕西话剧真正从书写陕西地方特色走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表达。编剧孟冰凭借《白鹿原》,获得了2016年度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编剧”,《白鹿原》再一次证明了从小说到戏剧的文化高度的同频性。

话剧《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和少安是两个平行的男主角,话剧舞台上,把一座黄土高坡搬上舞台,把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农民展现在观众面前,把改革开放中城乡历史性巨变展现出来,是非常难以处理的事情。不仅如此,《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长篇巨著要想把其搬到话剧舞台上,并非易事。要把一百多万字的内容通过改编,而成为在三个小时内完成的舞台艺术,这需要编剧能够有取有舍,突出主要矛盾,通过主副两条线完成。在三个小时的话剧中,既要主题鲜明、紧扣原著、做到人物形象尽量忠实于原著,又要凸显舞台之上的强烈艺术冲突,扣人心弦的表演情节、效果逼真的场景再现,这些都在《平凡的世界》话剧中一一实现了。在舞台上,通过3D打印技术将路遥这一灵魂人物在舞台的高位呈现出来,同时能够与观众进行简单的挥手,这一刻,话剧的舞台艺术与小说原著和路遥的形象完美融合在一起,观众和舞台上的演员也实现了完美互动。

话剧《主角》把陕西传统地方戏曲秦腔的艺术性充分呈现,讲述了忆秦娥从秦岭山区的一个放羊娃到秦腔名伶,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命运和舞台生涯,反映了秦腔这一中国民间艺术在整个社会和时代浪潮中所经历的风云聚变和艰难转型。在陈彦作品《主角》基础上,话剧《主角》做了较大的改动,更侧重于忆秦娥跌宕起伏的戏曲人生,融入了更多戏曲元素呈现在舞台上,比如做念唱打的戏曲基本功,这些都是演员经过三年的磨炼打造而成,忆秦娥的一招一式在演员刘李优优的表演中让观众获得更多鲜活的感受。同时,剧情在三个小时内的紧张冲突以及陕西地方元素的融入让《主角》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显然,从原著到话剧,既是改编也是创新。

除了大IP制作的现实主义大剧场演出,陕西人艺还开辟了小剧场演出。小剧场往往更新潮和时尚,彰显年轻人的当下需求,更受年轻人追捧,无论从内容制作还是舞台设计都与观众保持近距离,从《欲望酒吧》到《顶真儿》,陕西人艺的原创小剧场话剧紧贴当下生活,反映普通人真情实感,用风趣幽默的表现方式赢得口碑和票房,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欲望酒吧》上演之后连续几十场爆火,收获了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只有创作出人民喜爱的话剧,才会获得观众认可。

持续发力的话剧陕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依循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陕西话剧的持续发力,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同时也为陕西文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话剧《主角》先后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舞台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奖、第十六届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及第六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剧目、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并参加了我省承办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演出获组委会纪念表彰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表彰。根据李佩甫茅奖小说《生命册》改编的话剧《生命册》获得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剧目、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提名奖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奖,并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赢得丝路文化纪念奖,更在2023年度大戏看北京活动中被评为“最佳人气”优秀剧目。西安话剧院排演的话剧《红箭红箭》在荣获第三十一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第二届陕西戏剧奖剧本奖之后,2023年,在陕西省艺术节上荣获了“文华大奖”;话剧《延水谣》根植于延安红色文化,通过《在太行山上》《鲁艺学子之歌》《保卫黄河》等内容致敬延安鲁艺。

2024年上半年,陕西话剧续写辉煌,话剧《生命册》在文化和旅游部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话剧《装台》《温暖的味道》也成功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话剧《长安号的笛声》一经上演就获得多方好评。宝鸡本土原创话剧《面皮》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成为继话剧《柳青》《路遥》《白鹿原》《主角》等之后,我省又一部“走出去”的话剧精品,《面皮》不仅带动了西府方言而且促进陕西擀面皮在全国范围的宣传。

同时高校话剧团队在强大的人才队伍加持下也开始崭露头角,陕西实验话剧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制作的话剧《毕德显》已经陆续荣获7项大奖;西安外事学院制作出拥有青年学生特色的《白鹿原》,并多次在校上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作的话剧《雕虫沧桑》,从2014年开始创作直至2024年仍在不断修改、完善,目前正在筹备话剧《麦济苍生》。

一批特色剧目也受到大众欢迎。西安话剧院“火柴戏剧”国风肢体剧《朱尔旦》同时入选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28届BeSeTo(中日韩)戏剧节,并于2024年9月20日、21日在中国江苏苏州湾大剧院·戏剧厅上演,10月19日、20日在韩国光州亚洲文化殿堂(ACC)第一剧场上演。悬疑话剧《白城诡事》,采用经典“暴风雪山庄模式”,以“复仇”为核心布局杀人,严谨的杀人手法与多年前的阴谋一一吻合,形成最具“仪式感”的终极复仇。2024年“廉洁文化三秦行”上演了廉政轻喜话剧《家风》,这部话剧通过轻松幽默的风格,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观众在轻松的观看体验中感受到了家风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陕西话剧在现实主义题材、黄天厚土情结、红色文化底蕴中不断彰显时代精神,从茅盾文学奖到小剧场话剧的演绎,陕西话剧在探索“文化+”的方式,寻找新科技在舞台上的运用,以文艺创作助力城市营销、政府政策宣传,同时与文旅产业、流行消费娱乐活动、尖端科技相结合,在各大景区中加以运用,开发包括影视制作、游戏开发、NTlive互动式戏剧现场等各类文娱业态在内的全领域文化服务产业链。陕西话剧为陕西文艺高质量发展和陕西文化品牌的深度打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回信强调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http://www.news.cn/2021-12/25/c_1128200187.htm,2021-12-25。

[2]习霁鸿、陈燕:《陕风陕韵白鹿魂》,载《海南日报》,2020-11-30(B1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10-14。

作者简介

杜 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陕西文学

责任编辑 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